红薯统一南北味蕾的粮届盟主

冷风渐起,寒冬悄至,在略显萧瑟的街头,伴随着缓缓升腾的烟火,有红薯的香甜驻足心头,那是冬日温暖的人间风味。摄图网

说实话,红薯的别名有点儿多。山东辽宁叫地瓜,京津一带叫白薯,河南人叫红薯,河北人叫山药,江浙沪叫山芋,江西福建叫番薯,湖北、四川和贵州叫红苕,此外还有朱薯、甜薯、阿鹅、金薯、甘储等。多样的别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红薯的地域差异和历史渊源。

在一众名字中,“番薯”指明了它国外传入的身世奥秘。自从1963年,郭沫若发表了《纪念番薯传入中国三百七十周年》这首词后,红薯的身世仿佛得到了“盖章认证”,它明代末年,由福州陈振龙,从吕宋传入中国的“事实”被广泛接受。番薯传入福建后,当地人以其为食材,制作了多种极具地方风味的美食,图为长汀珍珠丸 龙岩龙岩,摄影 / 刘艳晖

然而,早在“番薯”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古文献中就有“甘薯”的记载,很多学者至今都坚持“甘薯”和“番薯”都是红薯,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红薯。所以四海之内的这些“薯”兄弟,到底是异姓还是本家,从古至今,莫衷一是。

“甘藷(薯)似芋,亦有巨魁。剥去皮,肌肉正白如脂肪;南人当米谷。”

——东汉杨孚《异物志》

“甘薯,盖薯蓣(山药)之类,或曰芋之类,根叶亦如芋。实如拳,有大如瓯者,皮紫而肉白。蒸鬻食之,味如薯蓣,性不甚冷。……蒸晒切如米粒……是名储粮。”

——晋代嵇含《南方草木状》

在很多人看来,这两条关于“甘薯”的记载,表明中国汉晋时代已种植有红薯。像山药又像芋头的甘薯,长着白色的薯肉,是和米谷相当的粮食。不过,这样的甘薯,其味稍“劣”,“中土有此物,其来旧矣,逮不甚贵重栽植者少”。其实,甘薯栽植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按照当时的种植条件,只有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地方符合其生长条件,在中国,只有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地具备这一要求,而这些地方和番薯的原产地中南美洲的地理条件也有相似之处。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广东,符合番薯的种植条件 摄图网

“番薯”一词最早出现在1600年前后,徐光启在《甘薯疏》中说:“闽广薯有二种,一名山薯,彼中故有之,一名番薯,有人自海外得此种”。王象晋在《群芳谱》中也说:“甘薯,一名朱薯,一名番薯”,可见这些学者看到了土生红薯和舶来番薯的区别,但又认为它们都是“薯”。

不过,最初人们眼中的番薯是“菜”而不是“粮”,例如《群芳谱》就把“番薯”列入“蔬谱”。但是番薯比一般粮食产量高,就算遇到荒年也能有收成,所以它不仅能减少灾荒带来的人口衰减,还能在饥荒后帮助人口增长,陆耀在《甘薯录》中说,番薯“亩收十石,数口之家,止种一亩,纵灾甚,而汲井灌溉,一至成熟,终岁足食”。正是因为自身实力不容小觑,在万历年间传入饥荒横行的福建之后,番薯真真切切地刷了一波存在感。长势旺盛的番薯田 摄图网

引起关注的番薯,自此开始了中国之旅。它长相敦厚又丰产,可生食可熟食,可充饥可解渴,就连番薯叶子都能当菜用,所以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越来越重要,除了被简单烹调外,还被加工成粉条、烧酒等各类食品,后来的农书和方志也就把它归为“谷之属”了。此外,人们还认为它具有医疗保健作用,《本草纲目》就说它可以“补虚乏,益力气,健脾胃,强肾阴”。连江下濂地瓜烧酿造工艺,非遗传承人林灼华正在制作地瓜烧 福州日报

番薯喜温、怕冷、不耐寒,刚来中国的时候没办法长途跋涉至北方生存,好在徐光启提出“窖藏法”,解决了它无法在寒冷的北方藏种栽植的困难,各地农民也在实践中总结了种植经验,官员们大力号召,连乾隆皇帝都当起了“头号粉丝”,亲自下令推广种植。当然,番薯也不负众望,积极充当着老百姓果腹的口粮,维持着他们基本的生存,所以康乾盛世一度被称为“番薯盛世”。

在不到两百年的时间里,番薯“逾岭逾淮”,广布中国。到清末时,它的种植区域已可北达京津一带,现在除高寒的青藏高原外,中国的大多数地方都有红薯飘香。天目山小香薯 摄图网

被泥土包裹着长大的红薯,自带土憨气息,不管是圆嘟嘟的“大肥薯”,还是萌萌哒的“可爱薯”,都在朴实中透着亲切感,就算长有细柳长条般的模特身材,也不会顶着高级脸拒人于千里之外,红薯总有一种让你走近的魔力。

虽然叫“红薯”,但“红”不是它唯一的模样,黄色、白色、紫色甚至多彩的花心红薯也不少见。不管是红心红薯还是黄心红薯,红、黄色都来自胡萝卜素,胡萝卜素含量越高,颜色就越黄,这种红薯通常含水量大,甜度也高,是烤红薯的首选食材。摄图网

由烟台农科院甘薯研究所选育的“烟薯25号”,是极具代表性的红心薯,它大小适中、水分充足、含糖量高,是“烘烤专用型”红薯,烤熟之后蜜汁直流,几乎占据了烤红薯届的半壁江山,广泛种植于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内蒙古、新疆、吉林等地。烟薯25号 南国微生活

说到黄心红薯,天目山小香薯一定不能错过。颜如黄金,味同奶油的天目山小香薯,虽然没有六鳌红蜜薯“解渴”,但它干而不噎,香软绵密,入口即化,薄如蝉翼的薯皮下,薯肉如板栗一样粉糯。不需要特殊的烹调手段,简简单单蒸熟后就能尝到小香薯最本真的甜美。和天目山小香薯一样具有粉糯口感的,还有来自陕西的“板栗红薯”,秦薯5号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种,它的薯肉呈淡黄色,干面粉糯、无丝无筋,可谓一薯入口,万薯莫敌。板栗红薯 寻秦季

白心红薯含水量少,甜度低,淀粉含量高,吃起来面面的,通常用来做红薯粉丝、拔丝地瓜、香煎地瓜丝等需要再次调味的菜肴。广西河池大化瑶族自治县种植的大化白玉薯,刚采摘时薯块呈白皮白心状,在自然条件下表皮会变成浅黄色,薯肉如白玉般纯净,刚切开时浸出的汁液就像牛奶一样,口感粉嫩香甜,制成的粉条爽滑劲道。大化白玉薯 网络

薯肉呈紫色至深紫色的就是紫薯,也叫黑薯,紫色其实是花青素造成的,并不是转基因或染色的结果。常见的紫薯大多通体黑紫,但也有一些品种的薯肉是花心的,例如被叫做“冰淇淋红薯”的花心紫薯。这种少女心十足的梦幻红薯,外表呈纺锤形,薯肉紫白相间,不仅长得像冰淇淋,吃起来也和冰淇淋一样香甜丝滑、入口即化,广东、广西都有种植。花心紫薯 印象南沙

在南沙,这种拥有冰淇淋口感和外表的红薯,因为长着紫红色的薯芯,所以被叫做“一点红番薯”,它可谓是南沙特产届的翘楚。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区的南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加上优质的沙质土壤,以及珠江出海口独特的咸淡水资源,种出的一点红番薯不仅颜值颇高,口感也一骑绝尘。

作为适应性强,产量又高的粗粮作物,红薯广植于中国各地,从豪爽热情的西北到精致浪漫的东南,从富饶辽阔的东北到酸辣成瘾的西南,四海之内均有红薯扎根的地方。每年7月,在夏风依然源源不断地输送热浪的时候,早熟的红薯就陆续上市了,一直到秋风渐起,天寒微凉的11月,都有应季鲜薯面市。中国红薯不完全地图 华夏风物

山东烟薯25号、浙江天目山小香薯、福建六鳌蜜薯、海南澄迈桥头地瓜、山西清德铺红薯等都是口味绝佳的地方特产。为了将红薯的香甜发挥到极致,人们幻化出了各种极具地方风味的红薯佳肴。除了简单的蒸煮这种保存红薯本味的原生态吃法外,还有以红薯泥、红薯粉为原料制作的各种珍馐美馔,连红薯叶都是广受欢迎的食材。

台湾甘梅地瓜是碳水与油脂的完美组合,炸至金黄酥脆的地瓜条被酸酸的梅粉包裹着,咬一口,能感受到丰富的味道在舌尖跳舞。江西赣州的薯粉饺,以红薯粉和面,看起来晶莹透亮,吃起来嫩滑清香。在湖北,以红薯制成的苕粉,与泡菜、肉丝、辣椒翻炒成的泡菜苕粉肉丝是地道的湖北风味。红薯美食地图 华夏风物

作为东北红薯的代表,辽宁地瓜品种繁多,康平地瓜、瓦房店闫店地瓜、彰武地瓜、黑山地瓜等都是色香味俱全的优质特产。地处科尔沁沙地东南缘的康平县,水资源丰富,且日照充足,种出的地瓜外皮光滑,香甜沙糯,是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依山傍海的瓦房店,境内地貌类型丰富,昼夜温差大,土质以沙土为主,土壤肥沃,生长的地瓜皮薄瓤面,甘甜可口,生食熟食均可。大连瓦房店东风水库 摄图网

说到名头最大的熟食红薯,在东北一定绕不开拔丝地瓜。在大碗吃肉大口闷饭的硬核东北,每一道菜都是那么的大气磅礴,当这份大气与甘甜融为一体的时候,那就是拔丝地瓜的主场。选取黄心或红心的地瓜,削好皮后切成均匀的小块,裹上淀粉炸至外焦内软,让每一块地瓜都能沾上刚熬好的糖液,在金黄透亮的糖衣包裹下,绵软的地瓜带来的幸福简单又直接,就连粗犷的东北大汉都能被这份甜蜜甜得俯首称臣。拔丝地瓜 摄图网

在产粮大省河南,几乎没有一片土地拒绝红薯的到来。这里的红薯不仅分布区域广,而且品质卓越,光是拥有“地标产品”头衔的红薯少说也有十来种,花园口红薯、汝阳红薯、唐河红薯、襄城红薯、茶亭沟红薯等都是地方名优特产。摄图网

黄河干流经过的花园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清澈纯净无污染,给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灌溉用水。此外,当地的土壤以淤积沙壤土为主,土层厚,土质好,非常适合红薯类作物生长。清朝乾隆年间,当地旱灾严重,从福建引入的红薯,以其“甚能耐饥”的特点,接济民食,在当地扎下了根,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主食,一直到今天,当地还流传着“一年红薯半年粮,红薯是农民的保驾王”的说法。

河南的餐桌,绝对是红薯大展拳脚的舞台。蒸熟了是充饥的主食,和大米、小米、玉米糁糁一起煮成的粥,配上小菜就是一顿早餐。不过,在很多时候,红薯都以粉丝的身份满足着人们的口腹之欲。加工成或圆或扁、或粗或细的粉条,不管和什么食材搭档,都从不矫情,配合度极高。剁碎时是包子、盒子、饺子、馅饼的馅料,炖菜时是烩菜的“当家花旦”,连豫菜名品胡辣汤、烩面都离不开粉丝坐镇。当佐料和配菜的鲜香浸透晶莹剔透的“金线”,爽滑劲道的粉丝简直比肉都香。红薯粉条 摄图网

作为番薯最早传入的地方,福建在红薯这件事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明朝万历年间,对外贸易日益发展,土地兼并剧烈,失地农增多, 加上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农户生存非常艰难。当时在吕宋经商的陈振,看到当地的番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生所赖”,他考虑到自己的家乡“隘山阨海,土瘠贫”,一旦发生灾荒,农民将无以为食,于是,“捐资阴买”,将番薯引入了家乡福州乐。福建一隅 摄图网

在福建,来自漳浦县六鳌半岛的六鳌红心地瓜,简直可以荣登武林盟主的宝座。它生长在三面环海的六鳌半岛,这里不仅有充足的日照和湿润的空气,还有吸收了海水中天然盐分的海边沙地,所以种出来的红薯比一般红心薯甜得多,人们也把这种红薯叫做“红蜜薯”。红蜜薯皮薄肉软,香甜多汁,是大海和阳光带给人们的甜蜜馈赠。六鳌红心地瓜 网络

如果想品红薯原生态的甘甜软嫩,福建连城地瓜干当是首选。它曾被乾隆皇帝赐名“金如片”,是“闽西八大干”之首,别看它就是一条地瓜干,但制作工序并不简单。在第一次蒸熟晾干后,要再进行两次复蒸工艺,所以也被称为“倒蒸红薯干”,这样做出来的红薯干黄中透红、松软耐嚼,还很甜。连城地瓜干 网络

不过更多的时候,红薯是不见其形,但得其味的存在。粘性十足的红薯粉不仅是长汀珍珠丸的外衣,还是海蛎煎、面线糊的“粘合剂”,没有红薯粉的参与,海蛎煎都没法煎成块,面线糊也只是一碗清汤面。当红薯被蒸熟压成泥,塑成杯子状,装入肉馅蒸熟后就成了福建小吃“番薯杯”,金灿灿的杯子满载香气四溢的肉馅,好吃好看还好玩。而番薯叶,不仅是人们餐桌上的“蔬菜”,还能把小猪仔养得白净健壮。番薯杯 智汇永丰

四川有着悠久的红薯种植历史,清同治年间西充县人刘鸿在《西充竹枝词》中说:“借问平时糊口计,可怜顿顿是红苕”,可见红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多么重要。但话说回来,“顿顿是红苕”未必就真的“可怜”,毕竟红薯可充饥还味美,尤其是这首词中所描述的西充红苕,到了今天还因品质上乘成了“地标产品”。西充黄心苕 西充县人民政府

位于川北的西充,因为盛产红苕有“苕国”之称,这里有着土层深厚的紫色土,内含多种微量元素,而且当地日照时数长,空气湿润,特别适合黄心苕的生长。当红薯被切成薄片,在沸腾的油锅中炸至金黄透明,拌入花椒、盐、味精、辣椒油、香油等佐料,香辣酥脆、入口化渣的灯影苕片就做好了,薄薄的苕片,金黄透亮,可透光影。灯影苕片 菜菜美食日记

当红薯被制成红薯粉,酸辣粉、冒红苕粉的底气就有了,在四川红油火锅中,红薯粉也是少不了的配菜。爽滑弹牙、劲道有嚼劲的红薯粉,在辣椒和花椒的加持下,吸足了汤底的麻辣,无论在哪里,吃上一口这样的粉条,都能在粉条入喉的瞬间,梦回四川。

“番薯种自番邦来,功均粒食亦奇哉;岛人充飧兼酿酒,奴视山药与芋魁。根蔓茎叶皆可啖,岁凶直能救天灾”。今日的红薯虽早已卸下了“救命粮”的重任,但因口感香甜、营养丰富,依然是拥虿无数的餐桌明星。天气渐凉,是时候来根烤红薯祛祛寒了。摄图网

参考文献:

[1]周源和,《甘薯的历史地理——甘薯的土生、传入、传播与人口》,《中国农史》,1983.10.01.

[2]李昕升、崔思朋,《明代番薯入华多元路径再探》 ,《历史档案》,2022.02.15.

[3]黄福铭,《明清时期番薯引进中国研究》,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05.10.

文丨陈曼菲

百科编辑丨史丹彤、谢之航

图片编辑丨雪哥

封图丨图虫创意

本文由华夏风物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