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最牛生化武器防御专家击退非典炭疽化武防御领先世界
从哈伯开创现代生化战开始,生化武器一直是让人非常恐惧的一种武器,让人唏嘘的是,化学在好人的手里,用来制造肥料;而在坏人手里,却成了屠杀的利器。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多少国人死于毒气生化武器之下。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很注重生化武器防御,比如你像美国,就一直没有放弃生化武器的研究,比如美军在1950年至1975年期间在包括马里兰州德特里克堡和纽约普拉姆岛在内的机构内进行了大量试验,目的是将蜱虫和其他害虫转化为生物武器。该实验发生泄漏后导致以蜱虫为传播媒介的莱姆病在美国扩散并导致多名美国人死亡。所以,生化武器防御也是战争之中的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一下,中国首席生化武器防御专家——陈薇将军。
陈薇出生于 1966 年,1988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后,浙大化学系老师看陈薇十分勤奋用功,把唯一保送去清华大学生物化工专业读研究生的机会给了她,她们怎么样也没有想到,这一送,不仅送出个女硕士,还送出个专门研究防御生化武器的女将军。
硕士毕业的陈薇本来已经签约了深圳的一家生物公司,但是在去军科院买抗体的时候,她发现这里的实验条件居然比清华大学还要好,并且还是从事生化武器防御研究。因为对于科研的爱好,陈薇主动找到军科院,要求从军。
尽管被父母强烈反对,而且军队的条件十分艰苦,陈薇还是坚持了下来,数年之后,进入生物公司的师兄弟收入比陈薇整整高了 100 倍,可陈薇还是觉得非常值得。
“军队收入不高,但它放大了你的个人价值。同样做疫苗,在公司,你只是做一个赚钱的药物,赚取利润;但对我们而言,是为挽救一个危机,它超越了科研本身的价值。”
毒杆菌毒素、鼠疫……在生物领域,各种致病微生物,在战争时可能成为敌人手中的武器,而和平时期则可能是导致大规模疫情发生的罪魁祸首。
陈薇研究的是和人有关的且有可能被制造成生化武器的病原体,寻找防御他们的疫苗和药物。除此之外,包括一些由牲畜传染到人身上的病毒细菌,也同样进入了陈薇的研究领域。这些重大的研究课题让她兴奋,让她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陈薇铸就了中国强大的生物长城,她研制的基因疫苗,防止敌人的生物武器灭国计划。她最为人所知的成就就是阻止了非典病毒以及世界上最烈性恐怖的埃博拉病毒的传播。
2003 年的非典肆虐,可以说至今谈起来仍然让人色变。中国内地累计病例5327例,死亡349人;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可以说是近几十年最大的传染性病毒肆虐事件。
2003 年2月12日,担任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分子生物研究所主任陈薇和同事南下广州采集“非典”标本,一起攻关,分离出新型冠状病毒,确定这是非典的元凶。因为每天都要与高浓度的“非典”病毒零距离接触,陈薇与团队被单独隔离起来,陈薇强忍负压缺氧的工作环境带来的身体不适,在实验室里一待就是八九个小时。
她还要隐忍不能和家人团聚的辛酸。丈夫和4岁半的儿子只能从电视节目中看到陈薇,他们已经100多天没有见面。
终于,陈薇带领的研究团队,在国内外首先证实她们正在研究的一种乙肝干扰素IFN-ω能有效抑制SARS病毒的复制,对非典的元凶——变异冠状病毒有杀灭作用,陈薇完成了30余所SARS定点医院近1.4万名防范一线的医护人员的临床研究,这1.4万名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医护人员,无一人感染。
由此她抓紧"重组人干扰素ω喷鼻剂”的临床应用和批量生产,为我国成功地阻击非典作出了重大贡献。
后来,埃博拉病毒全球肆虐,埃博拉病毒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病毒,1976年在苏丹南部和刚果(金)(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发现它的存在后,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个用来称呼一群属于纤维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属下数种病毒的通用术语。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级为4级(艾滋病为3级,SARS为3级,级数越大防护越严格)。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仅仅西非国家几内亚、塞拉利昂、利比里亚等国爆发的埃博拉疫情吞噬了超过1.13万条生命,确诊和可能感染病例超过2.85万例。埃博拉病毒还曾被恐怖分子用来作为生化武器,美国就曾在冷战期间考虑将埃博拉病毒作为针对苏联的生物武器。
为了防止埃博拉病毒在中国肆虐,2014年12月,陈薇团队研发出世界首个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同时也是首个冻干剂型埃博拉疫苗。
陈薇自主研发的重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塞拉利昂开展的Ⅱ期500例临床试验取得成功,相关科研论文在12月23日凌晨发布在了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这也实现了中国疫苗在境外临床试验“零的突破”。
陈薇研制的重组埃博拉疫苗,为全球首个2014基因型,针对性强,且首创冻干粉剂型,37℃环境下可稳定存储3周以上,适合应急条件下的广泛使用,现已具备大规模生产技术条件。
陈薇团队自主研制的埃博拉疫苗有三大特点:一是针对性强,是目前全球唯一进入临床的2014基因突变型疫苗;二是稳定性好,全球首创冻干粉针剂型,37摄氏度环境下可稳定存储两周,2至8摄氏度可以保存两年以上,适合疫苗冷链条件难以保障的西非地区广泛使用;三是安全性好,临床结果表明其具有很好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
其实早在2006年的时候,陈薇就敏锐感觉到了埃博拉病毒的恐怖性,当时陈薇就开始针对这个烈性病原体展开相关研究,她敏锐觉察出:“埃博拉离我们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非洲当地人感谢她
除了这两项广为人知的贡献外,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陈薇还组织编写了《震后卫生防病30问答》和3万多字的《卫生防疫与心理援助知识手册》,并赴灾区一线进行防疫工作。当年7月,又参与“军队奥运安保指挥小组”专家组,带领队员进驻20个主要场馆,负责各场馆的核、生、化反恐任务,成功处置了数十起核生化疑似事件。可以说一直从事在生化防御第一线。
除此之外,陈薇率领团队更是成功研制首个纳入国家战略储备的重组疫苗。并且在对炭疽杆菌生化武器的研究上领先全球,
炭疽杆菌是国际上常见的生化武器之一,炭疽的传染性极其强大,炭疽能从损伤的皮肤、胃肠粘膜及呼吸道进入人体后,首先在局部繁殖,产生毒素而致组织及脏器发生出血性浸润、坏死和高度水肿。炭疽病毒只要有微量残留,就能迅猛繁殖,其无孔不入正是其可怕之处。
比如美国就曾把韩国作为生化武器试验场,进行炭疽生化武器的研究。2001年美国还发生过炭疽攻击事件。从2001年9月18日开始有人把含有炭疽杆菌的信件寄给数个新闻媒体办公室以及两名民主党参议员。这个事件导致五人死亡。
接种炭疽疫苗是大规模预防炭疽最有效的手段。陈薇团队从炭疽芽孢杆菌免疫机理、菌株鉴定等研究入手,历时10年研制出一类新药基因工程炭疽疫苗。基因工程炭疽疫苗的研制成功,标志我国我军在防控炭疽芽孢杆菌这一最重要的生物恐怖剂和生物战剂方面有了国际先进水平的手段,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这也是我军20年以来批准人体研究的第一个基因工程炭疽疫苗。
2011年,陈薇团队历时10多年聚焦的某A类生物恐怖剂防控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陈薇长期从事微生物流行病学的研究,尤其在防御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生物反恐等方面业绩显著,出色完成了抗震救灾、奥运安保、疫情防治等应急任务。她让我们在面对重大疫情时,随时有药可用,有技可控。
她也让我们在面对战争的时候,不用再担心敌人的化学武器,铸就了一道坚实的生物钢铁长城。
此外,陈薇教授在特殊皮肤创伤、神经损伤等药物的研究领域都有所成就,对战创伤的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比如陈薇就曾创新性提出利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面神经损伤。
让我们向陈薇将军致敬。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