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价反弹急刹车!背后暗流涌动,11月关键窗口期就在……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10月以来,生猪市场经历了一轮跌宕起伏的行情。上半月猪价一度跌至低位,随后在中下旬出现连续反弹,但进入10月底,涨势未能延续,全国均价再度回落至12.5元/公斤左右。这一变化让不少养殖户心情复杂——刚看到回暖的希望,又面临价格下行的压力。那么,这轮波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后续猪价又将如何演变?养殖户又该如何应对?
猪价回落的三重因素
近期猪价由涨转跌,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响。
首先,生猪供应在短时间内明显增加。10月中下旬,随着猪价反弹至12.6元/公斤以上,不少养殖户选择见好就收、及时出栏,加上前期压栏的140公斤以上大猪集中上市,导致市场供应量较前期增长12%左右。与此同时,规模养殖企业为完成年度出栏目标,也在四季度加大了出栏力度。数据显示,部分企业11月计划出栏量比9月实际出栏增长超过5%,供应压力显著高于去年同期。
其次,猪肉消费并未出现预期的“旺季升温”。虽然10月下旬气温下降带动屠宰企业开工率小幅回升,但仍低于往年同期水平。南方部分地区虽陆续启动腌腊备货,但整体进度偏慢,尚未形成规模性需求。此外,冻肉库存仍处于相对高位,进一步抑制了鲜肉消费,形成“需求不振—价格承压”的循环。
第三,曾经支撑猪价反弹的二次育肥,如今动力已明显减弱。随着标猪价格上涨,二次育肥的成本随之提高,而标猪与大猪的价差持续倒挂,导致育肥利润大幅收缩,部分养殖户甚至面临亏损。因此,10月以来二次育肥入场量下降近四成,前期入场的育肥猪也开始陆续出栏,进一步增加了市场供应。
年底前市场仍面临出栏压力。
从当前情况看,11月至春节前,生猪市场仍面临一定的出栏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规模企业为达成全年目标,可能继续加快出栏节奏。据了解,部分企业前三季度出栏进度落后于计划,为追赶任务,年底前单月出栏量预计比去年同期增长两成以上。此外,一些企业为缓解资金压力,采取“降重提前出栏”策略,也将增加短期市场供应。
二是中小养殖户情绪较为脆弱,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目前行业亏损面已超过八成,自繁自养户头均亏损较9月明显扩大,部分散户现金流仅能维持不到三个月。如果猪价继续下跌,可能会引发恐慌性出栏,进一步加剧短期供应过剩。
三是能繁母猪存栏量仍处于合理水平之上,生猪产能依然充足。尽管9月末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略有下降,但仍高于正常保有量。加之养殖效率提升,每头母猪每年提供的断奶仔猪数量有所增加,实际生猪供应能力比存栏数据所显示的更强。
11月猪价前抑后扬,反弹空间有限
综合来看,11月猪价预计将呈现“先跌后涨”的走势,但整体上涨幅度有限。
11月上中旬,受出栏增加、消费不旺的影响,猪价可能继续承压运行,外三元标猪价格或在12—13元/公斤区间波动。若出现散户集中出栏,局部地区猪价可能下探至11.8元/公斤附近。
进入11月下旬后,随着南方腌腊消费逐步启动,猪肉需求有望阶段性提升。西南等地屠宰量预计将比10月增长五成左右,带动全国屠宰开工率回升,猪价或迎来小幅反弹,预计价格区间在12.8—14元/公斤。不过,受冻品库存偏高、生猪供应充裕等因素制约,猪价难以突破13.6元/公斤的关键阻力位。
给养殖户的几点建议
面对当前的市场形势,建议广大养殖户理性安排生产,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灵活把握出栏节奏。体重在110—120公斤的标猪,若价格反弹至12.6元/公斤以上,可考虑适时出栏;130公斤以上的大猪,建议在11月20日前安排销售,避免与后期腌腊旺季的大猪供应形成重叠。散户可多关注本地屠宰企业的报价和集团场的出栏动态,寻找合适的出栏窗口。
二是努力控制养殖成本。目前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价格处于年内低位,可适当增加青贮、酒糟等替代原料的使用比例,降低饲料成本。规模场通过精准环境控制已将料肉比降至2.8:1,散户也可通过学习相关技术,进一步优化饲养管理,争取将完全成本控制在14.5元/公斤以内。
三是谨慎对待二次育肥和补栏。当前标肥价差仍为负数,二次育肥风险较高,建议等待价差转正后再考虑操作。仔猪补栏可适当推迟至12月之后,届时能繁母猪存栏进一步调减,加之冬季仔猪成活率通常有所下降,远期猪价环境或有所改善。
结语
猪价波动是市场的常态,尤其在供需格局宽松的背景下,养殖户更需保持冷静、理性的心态。不盲目压栏,不跟风补栏,根据自身猪群结构和周边市场情况灵活调整,才能在复杂的市场中稳步前行。希望大家稳住心态,做好管理,共同等待行业春天的真正到来。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