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养虾助农增收

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白花花”变身“聚宝盆”

盐碱地养虾助农增收

  进入9月,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独贵塔拉镇的4000亩南美白对虾进入捕捞高峰期。当地通过黄河流域盐碱地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技术,使盐碱地变废为宝,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从2019年开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朱长波及其团队便与内蒙古自治区各级水产技术推广站联合攻关高寒盐碱地养殖南美白对虾技术,当年就喜获丰收,并为后面的推广工作和模式升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今年以来,朱长波一直往返于广州和鄂尔多斯两地,团队在原来的基础上又做了很多模式升级和技术调整,成果喜人。朱长波介绍,9月初是出虾高峰,独贵塔拉镇合作基地的120亩虾塘共出虾6.4万斤,亩产预计能到600斤。当地的活虾价格很高,因此这个产量之下的利润十分可观,亩利润近万元,这比当地很多农作物的效益高出不少。

  “今年内蒙古河套地区一带对虾养殖成功率都非常高,达到9成以上。”朱长波高兴地说,“鄂尔多斯地区养虾集中在杭锦旗、达拉特旗一带,乌海、巴盟、包头和托县也都增长不少,总面积约6000亩,比去年多了一倍,产量预计在120万斤以上,预计产值3000万元。”

  走在虾塘边上,植被稀少,阳光下“白花花”的一片晃眼,这就是析出的盐碱。朱长波介绍,他在博士期间参与教授董双林主持的关于黄河口滨海盐碱地养殖利用的课题,相关工作一直持续到2010年。在内蒙古沿黄盐碱地区,耕地播种前都要用黄河水浸泡以除去表层盐分,然后把盐碱水通过排干渠排入黄河,因此每年都有大量的盐碱水资源白白浪费。

  朱长波表示,盐碱地养虾完全可行且早有技术支持,通过在盐碱地开展水产养殖,可让盐碱土壤更快恢复生产力。在当地,养虾所使用的池塘水是来自排干渠的盐碱水,经改良后二次利用,让水资源利用更合理。其技术核心是通过科学分析水质特点,并进行调盐改水,以满足对虾的生长需求。虾收获时相当于直接从水中带走大量的盐分,池塘水体的存在提升了地下水位,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固定土壤避免沙化,因而非常有利于盐碱地和沙漠的治理。

  目前,朱长波的团队已掌握了盐碱水的水质改良以及养殖过程中的水质调控技术,但他们的脚步并没有因此停止,而是继续探索模式升级,以进一步提高养殖的效益。

  “今年的亮点是棚塘接力模式得到深入的推广普及,养虾企业对小棚标粗的投入明显增加,虾苗开始淡化和标粗的时间比去年提前了半个月以上。动保产品应用的更多了,养殖管理逐步向沿海看齐。一个新动向是有少数技术较好的企业开始尝试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南美白对虾,设施化程度越来越高。”朱长波总结了今年的养殖新变化,并对未来充满了憧憬。“政府对盐碱地的高值化利用一直是非常支持的,对虾养殖是当地农牧部门近几年主抓的亮点工作。今年开始,以对虾、蟹、稻为对象的渔农综合利用模式颇受政府重视,树立了几个示范典型,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对虾的丰收,让本地农民看到了增收的希望,使养殖热情进一步高涨。”

  (李钒)

  《中国食品报》(2022年09月20日06版)

  (责编:王佳仪)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