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乡农田四变的效益导向

金秋时节,当涂县塘南水产科技示范园内,800亩蟹田已变成稻田,进入抽穗扬花期的稻禾生机盎然。

“蟹田变稻田,效益更好了。”承包这块地的水产养殖大户、雨顺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银生表示,2019年,因为螃蟹行情下行,他将自己的800多亩蟹田改为稻虾连作。今年小龙虾行情非常好,水稻亩产约500公斤,实现了“一亩田、千斤稻、万元钱”。

“当涂县是‘中国生态养蟹第一县’,塘南镇更是养蟹之乡。”塘南镇相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农田四变”说到底要靠效益导向,“蟹田变稻田”的阻力更大,是因为比较效益高。通常来说,养蟹的收益在每年每亩3000元至8000元之间,远高于种稻收益。“蟹田变稻田”需要找到一种既能保粮又有效益的经营模式,稻虾连作正好符合这一需求。

于银生采用的稻虾连作模式,即一个生产周期养一季小龙虾、种植一季水稻。生产流程为1月份完成田间工程修复,2月-3月种植水草,4月中旬完成虾种投放,4月中旬-6月中旬为养殖期,6月中旬-7月上中旬销售小龙虾,平均亩产值6500元。水稻采用直播形式,播种时间7月上中旬,11月下旬-12月初收割,亩产量约500公斤。

正是“一亩田、千斤稻、万元钱”的效益吸引,让于银生下定了“蟹田变稻田”的决心。于银生说,从技术上看,“蟹田变稻田”很简单,直接把挖塘的土推回去,稍一平整就能种稻,地力还比较肥。

于银生的成功,让忙于“农田四变”的镇负责同志眼前一亮。既要算好耕地账,也要算好农民的收益账。该镇以水产科技示范园为试点,将原来以河蟹产业为主的示范园打造为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并在全镇进行推广。目前,全镇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面积约6000亩,亩均可产优质水稻500公斤、小龙虾120公斤,亩均产值达1万元、利润6000多元,“一亩田、千斤粮、万元钱”惠及更多转型农户。

“稻虾连作,实现了稳粮与增收双赢。”副镇长晋刚说,抓住效益导向这把“金钥匙”,攻下了“蟹田变稻田”这道难关,其余“三变”也顺利推进。该镇通过承包权不动、经营权交换的方式,化零为整地引导农户将零散土地集中起来,变“一户多块田”为“一户一块田”。在“整村并田”基础上,以“一村一块田”方式进行整村流转,累计推动“小田变大田”12000亩。耕地“小并大”后,每亩土地承包费增长100元以上,机械化耕作亩均节约成本近100元,亩均累计增收200元以上,有效提升了农业经济发展效益。

同时,围绕“差田变良田”“闲田变忙田”,实施土地整治、农业提升、生态修复和产业布局,采取水利配套、沟渠整治、道路建设、农田盘整等方式,统筹推进农用地整理和生态保护修复。用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和土地整理复垦项目资金,累计投入60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6000亩,实现了“田成方、路相连、渠相通、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南圩7200亩耕地由于地势低洼,易生渍涝灾害,经过改造后,由原来“一季水稻”模式转变成“一季水稻+一季油菜”模式,充分利用油菜肥田效果好的作用,深度挖掘油菜的肥用功能,每年分区域选择适宜种植田块集中连片种植油菜3000亩以上。在油菜蕾薹期进行集中采摘和销售,在花期开展农场油菜赏花节,在青角期深翻肥田开展游客农事体验,一年四季综合利用。以景促旅,农旅融合,为休闲观光、农事体验、农耕文化传承等农业新业态发展打下基础。

文图/记者 吴黎明 通讯员 高婷婷

【来源:马鞍山日报】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