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里话丰年寒亭风吹稻浪满地香十万亩盐碱地变身大粮仓

编者按:“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潍坊北部地区有226万亩盐碱地,约占全省的1/4,革命战争年代曾是胶东地区通往延安的“红色交通线”,被誉为“渤海走廊”。近年来,“渤海走廊”盐碱地通过综合治理焕发生机,变成了粮仓、牧场、花园……成为国际性样板。

丰收节来临之际,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沿着先烈的足迹,徒步昌邑、寒亭、滨海、寿光四地,深入田间地头,追寻当地红色基因传承的密码,挖掘昔日盐碱地变身今日“聚宝盆”背后的故事。

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 沈广安 孙永莲 郝玉帅 代传仁 王辉 寒亭报道

秋风起稻花香,盐碱地里丰收忙。走在潍坊寒亭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里,即将成熟的水稻一眼望不到头,秋风一吹,稻浪滚滚,再过一个月,这片海水稻田就迎来它的第四个收获季了。“今年雨水比较大,有利于水稻的生长,丰收在望。”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田国庆告诉记者,海水稻稻穗饱满、长势喜人,照目前的生长情况看,今年产量超越去年实现四连涨,他们很有信心。

从“白花花的盐碱地”到“亩产连年增长的丰收地”,寒亭十万亩海水稻种植基地用了5年时间,“盐碱滩涂”变身“鱼米之乡”的佳话也广为流传。

然而就在四五年以前,这里还是一片常年积水、土壤贫瘠的盐碱地。由于地势低洼、土壤盐碱度高,这一片的土地粮食产量非常低,亩产不足500斤,刨去人工和成本,剩不下多少钱,附近村庄的农民大多外出打工,缺乏管理的盐碱地里芦苇丛生,土地抛荒现象严重。用田国庆的话说:刚来的时候就是片荒地,盐碱度达到5.8‰,地一干全是白茫茫一片。

盐碱度如此高的土地并不适合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但此处临近禹王湿地,水资源充足,十分适合种植“耐盐碱抗逆性”的海水稻。因此,山东滨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袁隆平院士团队合作,最终选出最适合这一片土地性状的6个品种,还自主研发了两款更适宜潍坊种植的新品种,海水稻在这里开辟出了生长空间。

选好作物品种后,下一步就是土壤改良了,只有把土壤的盐碱度降下来,才能真正变成良田。田国庆告诉记者,他们在稻田底下埋着两层大管子,上层灌溉,下层排盐。从白浪河引水,通过上层暗管流入地下,一边灌溉,一边把土壤盐度压到下层暗管,排到集水井里。再对含盐碱的水进行处理,变成灌溉水循环使用。这种“淡水压碱”的方法可节水30%,且通过使用暗管排盐替代明管排盐,能够节约20%以上的用地面积。

除了常规的改良方法,基地还引入智慧化管控系统,用光纤传感器将地下的灌溉及排水系统网络化、物联化、数字化,形成智慧化综合排灌体系,实时传送数据,准确分析土壤成分,用科技手段实现水、土、盐的平衡。

使用盐碱土壤定向调节剂和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调节土壤盐碱度、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活性,促进作物生长的同时起到降低土壤盐碱度和重金属危害的作用。

此外,田国庆还特地介绍了他们特有的“稻杆还田”技术,通过海水稻稻杆的孵化,不断提高土壤肥力,加速盐碱度的下降。“从2018年开始到现在,土壤的盐碱度已经从5.8‰降到了2.3‰,毫不夸张的说,现在这些地让农民拿回去种玉米小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在海水稻种植基地里,不停有保安保洁来回作业,稻田里也有不少忙碌的身影,这些大多是附近村庄的村民。海水稻的落地,他们是最大的受益人。

据介绍,海水稻项目落地时采用的是“龙头企业+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以村集体合作社的名义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再托管给专业公司运营,农户收取土地流转费并参与年底分红。最初流转土地时给出的价格是1200元/亩,相较于之前每亩地四五百元的收入,这个价格非常高,村民收入大幅提升。

“我们家8亩地,一亩地一年的流转费是1200元,8亩地就将近一万元,比原来自己种多挣一倍多,还不用自己操心管理。”附近村民肖恩良告诉记者,从2019年开始,他就结束了四处打工生涯,在海水稻种植基地找了个打扫卫生的工作,每天下班就能回家,收入也比原来多了。海水稻项目落地5年多来,周边原本贫穷落后的西官亭、北里、邵吕店等六七个村庄都在悄然发生着改变,收入越来越高,生活越来越美好。

60岁的村民朱月英告诉记者,看着这片即将丰收的海水稻,她就仿佛看到了以后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海水稻人都有一种情怀,这是一种改造盐碱地与粮食丰收的情怀。有个数据,全世界的盐碱地如果都能种上粮食,能多养活3亿到5亿人,这是一项非常伟大的事业,也是我们引以为傲的事业,每次来到这里,我的内心都是激动的。”田国庆说。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