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回棉花2涨幅80价格十年不遇一场离奇涨价揭开美国阴谋

2014年的一天,中棉所所长李付广,在乌鲁木齐地窝堡机场候机,机缘巧合之下 ,认识了一位纺织厂老板,行程漫漫,两人聊起了共同的领域——棉花。彼时中国抗虫棉种已经推广到全国,发展喜人,作为中棉所所长和抗虫棉项目牵头人之一,李付广对中国棉花充满了信心,可纺织厂老板的一句话,给他兜头浇了一盆冷水:“中国的棉花品质不怎么样啊!”


李付广

这句话 ,将李付广的思绪拉到四年前,那个波诡云谲又近乎疯狂的秋天。

沉重的棉花

2010年9月28日,离国庆还有两天,“期民们”坐在监控大屏前,早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

郑棉期货1105合约价收于每吨22185元,涨幅2.68% ,刷新上市以来最高点。而在过去两个月,指数已经飙升了30%。而棉花现货收于每吨21836元,每吨比前一天上涨了581元,创下十年来价格新高,即使有国家抛储的加持,2009到2010年,棉花价格涨幅还是达到了惊人的80%。棉价一路飙升,引发了一连串的反应。


棉花期货走势图

在新疆 、河北、山东这些棉花主产区,采摘工作基本过半,但销售量却不足30%,棉农待价而沽。而棉花加工企业都在想尽办法抢收棉花,囤积量几乎占据了收购量的一半。

与此同时,游资也乘虚而入抢购资源,棉农、企业、游资争夺之下,棉花供给量愈发减少,也越发推动了价格上涨。

然而繁华终将落幕,人们还没从棉价的辉煌中回过神,就已经要开始为这场疯狂买单了。

2010年11月11日,第二个双11购物节,以平均每秒超过2万元的交易速度,实现了总成交额9.36亿的跨越式增长,一个改变世界的电商时代逐渐开启。

也正是这一天,棉价触摸至每吨31302元,创历史新高,全世界哗然。

电商、棉花,两者在同一个节点登上不一样的高峰,短暂交汇后,走上了不同的轨迹。

11月11日之后,棉价在20天内跌了17%,2011年3月10日,虽然短暂回升到每吨31228元,但已然是回光返照,此后的5个月总跌幅达39%。

棉价大起大落,棉农也跟着由喜转悲。



以山东的一位棉农为例,2010年,他的棉花一斤能卖6.3元,一亩可以赚1000多元,但2011年收购价变成了3.9元,抛开每斤4.12元的成本,每卖一斤,就要亏损两毛多。不断下跌的棉价之下,悲怆的不只是棉农,还有下游的纺织企业和服装企业。

按理来说,棉价走低对于纺织企业,是一个利好消息,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从棉花开始,要先织成棉纱,再做成面料,再经过印染,最后才能到服装企业手中。做面料的纺织企业,在这些环节中处于居中地位,棉价下跌意味着,不只纺织企业会减少棉花的需求,出于“买涨不买跌”的心理,下游的服装企业也会立即减少订单。


棉纺织厂

中下游企业都在观望,就会使棉价继续下跌,观望情绪更浓,从而产生“跌价循环”。

不仅如此,还有很多企业在棉价大涨之时,大量囤货,而棉价大幅下跌后,库存越多的企业亏损的也越多,如果从最高位买进的话,囤一吨就亏1万元,有些大企业囤货达万吨,直接亏损上亿元。大企业财大气粗好歹能撑一阵,但很多小微企业,却倒在了沉重的棉价之下。



2011年,作为棉花主产省份之一,仅山东德州地区,就有30%~40%的纺织企业停产,80%~90%的纺织企业限产,对于当年的情况,有专家这么形容:“困难程度甚至超过了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

市场经济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这只手时而温柔,时而暴戾。而如今,棉花市场在这只手的蹂躏之下,只剩一片哀鸿遍野。

相比中国棉农棉企的悲惨遭遇,美国棉农则显得十分潇洒,他们既不担心棉花的销路,也不担心棉价的涨跌,而这一切都源于美国实行已久的农业补贴政策。



1933年美国《农业法案》确立了棉花补贴政策,2002年《农业法案》进一步确立了出口补贴和限制性补贴,美国还为棉农设立了反危机补贴,美国棉花销售性补贴 ,补贴率高达89%。

也就是说每卖100美元棉花,政府补贴89美元。

除了这些补贴,美国的棉花种植户还成立了合作社,以合作社的名义,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在与贸易商签订销售合同的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相对数量的合约,来防止棉花价格下行的风险,有效地锁定了销售利润。而棉农只需在收获季节,将棉花卖给合作社就能确保收入。只要棉花价格稳定,相应的中下游企业自然高枕无忧。



美国的棉花不会给他们添麻烦,所以他们便开始给全世界找麻烦。依靠期货和补贴政策,他们掌握了全球棉花的生死权,可随时进行精准打击。

2002年9月,巴西以非法补贴为由,将美国告上世贸组织。

1999年到2003年,美国为棉农提供了约125亿美元的补贴,这些补贴使美国棉花国际市场占有率,由17%提高到42%。美国棉花因价格优势大量出口,世界棉花价格则因此下降,而巴西因为失掉成本优势,由棉花净出口国变成净进口国,巴西棉农损失近4.78亿美元,很多人只好另谋生路。


巴西街头

在确凿的证据之下,2009年8月,WTO授权巴西可对美国采取8.29亿美元的报复措施,为避免遭受贸易制裁,2010年美国政府同意,每年向巴西棉花产业支付1.47亿美元,可受美国联邦政府削减预算影响,这笔资的支付只延续了不到四年。

巴西不敢得罪美国,这场长达12年的博弈,最终以和解的方式收场。

美国的目标不仅是巴西,2010年中国棉价暴涨,除了有金融危机和天气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美国农业部的操控。在棉花准备种植的时候,美国农业部先放出消息,缩小供需比例预期。

当时中国棉花最高的产量也不到700万吨,但是美国农业部却预测,中国2010年棉花产量有718万吨。在此基础上,把棉价预期调低,促使中国棉农不敢多种,企业也不敢多囤。



等到棉花快上市时,又放出很多利好消息,说实际产量与预期有很大差距,同时需求比预期要高,棉花价格随之变高。

2010年8月,美国农业部在供需预测月度报告中就提到,鉴于种种原因,中国棉花产量达不到718万吨,同时表示,全球2011年棉花年末库存减少至4561万包,棉花消费量从1.197亿包上调至1.2087亿包。

供需一减一增,棉花价格应势上涨。

而对于中国出现的棉花缺口,美国全国棉花委员会又趁机向中国表示,将“及时提供高质量的棉花”。所以2010年棉花暴涨,虽然看似是中国棉农获利了,但实际上,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是万里之外的美国。



由于美国的操控,作为全球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的中国,从2008年到2010年,棉花种植面积减少了1400万亩。再加上我国棉花生产成本高,比较效益低,在国际原棉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

在价格和需求的双重劣势下,进口棉花在中国棉花消费占的比重一再扩大,仅2011年一年,中国进口棉花数量就有336万吨,占棉花总消费量的30%以上。

棉花是纺织业中重要的原料,如果中国纺织业产业链从这里开始被拉断,由美国控制,布上玉米和大豆的后尘,那么对于一个以制造业为生命线的农业大国,无疑是灭顶之灾。



市场经济无形的手,美国农业部伸出的黑手,几乎就要将已在边缘的中国棉花推向深渊。

悬崖之上,猎猎风起,黑暗中,有人向中国棉花伸出了另一只手。

这只手,沉稳、沧桑、温暖、有力。

这只手的名字,你一定听过——国家宏观调控。

危机再起

为应对震荡,稳定生产,2011年9月8日,中国正式启动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对2011至2012年度棉花,以每吨1.98万元进行托底收储,执行区域为天津、河北、新疆等13个棉花主产省区。



政策实施后,棉价扭转了不断下跌的局面,上涨幅度达到5%。

与此同时,虽然国外棉价急剧下跌,但国内却没受到影响,甚至国内外棉价,还出现了内高外低的倒挂现象。由于棉花市场供应充足,纺织服装行业的原料成本大幅下降,棉企不再哄抢原料,缓解了成本压力。

国家棉花库存充足,即使新棉减产,也不会对中国整个棉花供求关系,产生大的影响。靠着临时收储政策,中国保住了棉花,它的优点大家有目共睹,但同时,缺点也显而易见。

第一,价格高

2012和2013年棉花临时收储价,为每吨20400元,每吨比2011年多了600元。由于收储价高,抛储价格也水涨船高,抛开了市场因素,政策的硬性规定,等于人为抬高了棉花市场价格。导致中国棉花的市场价格是世界棉花种植成本的一倍以上,超出了纺织企业的承受能力。



第二,差价高

2012年国内外棉花每吨差价5000元,而到了2013年,每吨差价高达7035元。国内外棉花价差持续增大,直接削弱了中国棉纺织品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库存高

收储政策实行三年来,入库量分别达323万吨、662万吨和658万吨,占当年度总产量的40%、87%和94%。大量棉花入库,难以被纺织企业使用,同时高库存又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负担。



2014年前国储棉库存总量超过800万吨,按照每吨2万元算,等于白白占了1600亿元国家资金,而储存这些棉花,每年还需要支付300亿元的资金利息、仓储费和损失。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保住了中国棉花的同时,也带来了高价格、高价差、高库存的缺点。

这个颇有些英雄主义色彩的政策,它的特质,也注定了他只能像武侠小说里,行走江湖的侠客一样,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于是在2014年4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联合发布,2014年棉花目标价格为每吨19800元。同时新疆启动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执行3年的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就此取消。



然而即使是取消了收储政策,中国需要大量进口棉花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除了产量和需求的差距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也就是视频开头,纺织厂老板对李付广说的那句话——中国的棉花品质不怎么样。

这句话听着刺耳,但却是不争的事实。

2016年,国棉库存量超过1000万吨,但从4月到9月,将近半年的时间,才消费了不到236万吨。

此外,补贴政策代替临时收储政策之后,尽管国家每年花在棉花生产上的费用有260亿元,国产棉还是面临着“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的困局。国内的企业宁愿大费周章的去买国外的高价棉,也不愿意买国产棉,不是他们崇洋媚外,而是国内棉花的质量实在一言难尽,欧美客户一听原料是国产棉就一律拒绝。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正是临时收储政策,用李付广的话来说,“临时收储政策是棉花品质下降的‘催化剂’”。

因为有国家托底,所以在棉农眼里,棉花品质再差也有人要。当澳洲的棉田统一管理、统一组织,仅种植两个品种,一个主栽 一个备用时,中国的棉田里,还种着林林总总几十个品种的棉花。



当澳洲棉花生产,采收全程机械化,过程中人都不允许进入时。中国棉田还有不少不仅能进人,鸡鸭鹅等都随便出入,机器收棉时各种毛、杂质都掺杂其中的情况。

当然问题也不全出在棉农身上,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产业本身。棉花产业管理中有个词,“九龙治棉”,指的就是因为棉花产业链太长,所以国家至少9个部委,都管理着棉花相关环节。

参与机构过多,导致了市场治理和调节政出多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等机制性问题层出不穷。

以推广品种为例,推广的只负责推广,根本不管当地棉花品种是否过多,结果到了收获季节,收一车棉花,里面可能有几个甚至十几个品种,纤维长度参差不齐,即使再优质的品种,混在一起也成了劣质棉。

各个节点之间互不交流、闭门造车的情况比比皆是,甚至连很多纺织厂的老板,都不清楚棉花是怎么种出来的。

从上到下的混乱,让中国缺不缺棉成了一个尴尬的问题,缺与不缺都不对,只能说“优质的紧缺,劣质的过剩”。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仅仅从政策或者经济方面下手,是远远不够的,得重构产业链 !

重构产业链

这2016年11月28日,由农业部发起,中国农科院棉花所牵头,中国棉花科、生产、加工、流通、纺织、服装、贸易,全产业链的208家企事业单位共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棉花产业联盟——国家棉花产业联盟(CCIA),李付广任联盟理事长。



成立这个联盟成立的目的,就是攻克之前体制机制相互脱节、制约的瓶颈,打通全产业链,提高棉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通俗点说,就是打造一个“从种子到衬衫”的闭环。而在这之前,没有一个国家尝试过这样做,这意味着向外没有经验可学,于是联盟把目光放回了问题本身:品质。

影响棉花品质主要有六个方:品级、颜色、纤维长度、马克隆值、回潮、含杂率。其各自的影响因素如下:



从图中不难发现,六个方面,四个都受品种影响,那么解决品种就是首要问题。虽然世界上有十大产棉国,但论品质,美棉澳棉必有一席之地。

在这之前先来了解一个术语,“双29”,顾名思义也就是两个29,第一个“29”指的是棉花的绒长,至少85%都可以达到30毫米以上;第二个“29”指的是棉花的比强度,至少85%都可以达到30eN/tex以上。


比强度

美棉澳棉之所以高端,是因为他们大部分棉花,都能达到“双29”甚至“双30”的标准,而能达到这个标准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品种。

所以联盟成立的第一件事就是推广更优质的棉种。

“中棉641”,是中棉所研究出来的高端品种,长度、强度、品质都超过“双30”,马克隆值在3.7到4.5之间。

2016年,新疆精河县生产“中641”高品质原棉150吨,2017年,产量400多吨,质检结果比美棉更好。

这些高品质棉先后被河南同舟棉业、雅戈尔集团每吨加价1000元收购。两个企业在收购之后还表示,今后收购“中641”高品质棉花,如果供给量大于5000吨,每吨价格还可以再提高500块。


雅戈尔集团

对棉花来说,得到高端纺织企业的肯定,就意味着销路无忧。当时的新疆,正好具备5000吨高品质棉花的生产实力。

可到了2018年,期待的订单生产却没有实现,并非企业不守信用,而是双方出现了信任危机。

棉农担心企业不来收购,所以要求“先下定金”,再种植棉花。而企业则认为,交了定金后,棉农就会有懈怠心理,生产的棉花很可能不达标 。一旦生产方与需求方互不信任,高品质棉花就难以实现规模化种植。



但信任不会凭空产生,尤其是涉及到利益,如果没有人来担保风险,大笔的订单便会白白流失,可谁又有这样的能力,冒着这么大的风险,去替别人担保呢?

有!

国棉联盟。

而且他们的担保 ,还不仅仅是一纸合同敷衍了事。

为了保证棉花的高品质,国棉联盟参照美棉COTTON USA和澳棉等高端棉花品牌,以自身的英文缩写为名,打造了中国第一个国家级优质棉花品牌CCIA。为了打造好CCIA高品质棉花,从2017年开始,国棉联盟仅技术标准和指南,就陆陆续续制定了7个。

在生产环节实施“种-水-肥-药-械”一体化运作模式,在加工环节实施“一厂一品”闭环运作模式。从前是“生产方生产什么,需求方收购什么。”

而现在顺序倒过来了,“需求方需要什么,生产方就生产什么 ,种子企业就提供什么 ,科研单位就研制什么”。

从头到尾,一条龙服务。



用国棉联盟副理事长黄群的话来说,“打通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堵点。就疏通了棉花产业发展的痛点”。

2019年,在国棉联盟的支持下,通过订单生产、规模化种植、第三方担保,全程采用 “CCIA”商标等10项举措,让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七师在未收订金的情况下,推动CCIA高品质棉花落地。

为了让CCIA品牌走得更远 ,国棉联盟将品牌授权给了涉及家纺类、内衣类、卫生用品生产的多家企业,以此来倒逼棉花生产链、产业链“双链”融合发展,推进“品质中低端”向“品质中高端”转变,全面提升中国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

这就好比拿着菜谱去饭店吃饭,按照这个菜谱来,做出来的菜就不可能不好吃。

2019年1月,兵团第七师锦棉棉业公司,与国家棉花产业联盟、豫棉集团、上海永澳、郑州棉花交易市场,共同签订了3333.3公顷高品质棉花生产收购合同,国棉联盟成为了订单信誉见证方。



2020年,中国原棉消费量799万吨,进口棉花215.86万吨,从种植到贸易等,棉花全产业链涉及数千万从业人员,年产值约6万亿元。如果说之前的临时收储政策,是一位扶危济困的侠客。那么国棉联盟,就是一位救死扶伤的良医。中国棉花从站起来到强起来,离不开他们的一臂之力。

当然,国棉的崛起也引来了一位不速之客,这一切还要从2018年说起。

保卫棉花

2018年7月6日,特朗普宣布,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出口商品加征25%关税。作为反制手段,中国也在同一天对同等规模的美国产品,加征25%的进口关税,这其中就包含美国的棉花。

加收关税之后的两个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棉花下降接近一半。

于是在当年9月份,特朗普再次宣布继续,对20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加征10%的关税。这一次被制裁的产品中,涉及纺织业产品37亿美元,直接影响了中国许多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价格。



但美国还不想善罢甘休,2020年2月起,特朗普开始炒作新疆问题。

9月要求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禁止从新疆进口棉花、番茄等5类制品,还将禁令推向整个供应链。这意味着不只是到美国的货物不能含新疆棉,货物公司上下游,和其他销售市场都不能含新疆棉。

美国一直想搬走中国的棉花产业链,但只靠加关税很难达到目的,因为加关税是破坏贸易自由,在西方世界站不住脚。可如果以“人权”为理由,就能名正言顺的获得舆论声援,国外的企业也会主动站队,弃用新疆棉花。

这一点,乌兹别克斯坦有血泪教训。



但,为什么是新疆的棉花?

因为新疆棉花的实力,已经不可小觑。

2021年中国棉花,播种面积超过3000千公顷,产量达到了573万吨,占全球产量的五分之一左右,其中新疆种植面积超过2500千公顷,种植面积和产量的占比全都超过80%。

除了产量方面的威胁,更重要的还有定价权。

虽然早在21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成了世界棉花的第一生产国,但那时候棉花的全球定价权,依然在美国洲际交易所(ICE)手里。

这之后,靠着从上到下的研究探索,中国打通了棉花的全产业链,主导定价权开始被提上了议程。2004年,郑商所推出棉花期货,不到十年就取得了棉花定价权。再加上国棉联盟费尽心力打造的高端棉品牌,不但挽救了中国的棉花品质,还迈出了从掌握定价权,到掌握主动权的关键性一步。



失去了世界第一的位置,还失去了定价主动权,美国怎会善罢甘休?打击中国棉花势在必行,而新疆则因为在中国棉花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成为了第一个靶子。

为了在战略上压制中国,美国借助人权问题,向其控制的良好棉花发展协会(BCI)施压,发动了那场臭名昭著的“抹黑新疆棉事件”。

以“人权问题”来抹黑一个国家,就好比以“不检点的私生活”来污蔑一位女性。靠政策、靠经济都没法完全消除影响。

但是我们还有一条路——人民群众。

大人,时代变了

新疆棉事件后,众多网友发声,“国家尊严不容侵犯,中国市场只欢迎尊重我们的品牌”。他们在网络上发起“我支持新疆棉花”话题,而明星等公众人物纷纷和相关品牌划清界限,解约声明如雪片般落下。



国产品牌安踏、海澜之家等,纷纷发声支持新疆棉花,安踏甚至直接发布声明退出BCI组织,随着热搜不断抬升,新疆棉几乎成了一道分水岭,禁用这种棉的牌子就股价大跌,支持这种棉的牌子则一路涨停,耐克和阿迪一天之内市值蒸发了733亿元,HM更是被各大电商直接下架,空前的民族情绪在这一刻被演绎到极致。

2021年,双11过后安踏集团成交额,超过45亿元位居GMV表现榜榜首,这也是国货品牌首次从耐克等品牌中拿回属于自己的主动权。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国争光的运动员身着安踏赞助的队服,站在领奖台上,拿回了属于中国的荣耀,也拿回了属于中国棉花的荣耀,而几个月后“HM关闭中国首店”的消息冲上热搜。



在前面的故事中,挽狂澜之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英雄,是国家,是政府。而这一局中,我们每个人都发起了冲锋,推倒舶来品的时尚标准,重塑本土化的审美体系,以真金白银不可估量的损失,来告诉所有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外国品牌:

此时的中国已非彼时,即使是一朵棉花,也不容随意践踏!

看到这里,关于中国棉花的故事可以告一段落了,但还有一个谜语尚未揭晓。

上期的开头,我们讲了2014年的两场晚会,第86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讲述黑奴悲惨经历的电影《为奴十二年》,拿下三大奖项。这场电影里最精彩片段之一,正是黑奴在美国种植园里摘棉花。


《为奴十二年》剧照

另一场在中国低调举办的晚会,则是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获得荣誉的有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国小麦之父——李振声,中国玉米之父——李登海,还有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



从一粒种子到一件衣服,关于棉花,我们有太多的故事要说,也有太多的路要走,这里面可能有艰辛,可能有痛苦,但绝不可能有压迫和歧视。因为棉花盛开的地方,是每个中国人的家乡。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