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如战场!谁是猪皇?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这一片整齐化一的白色建筑群,位于河南内乡,隶属于养猪龙头——牧原集团。占地2800亩,总投资50亿,一共有21栋楼,每一栋楼有6层高,年出栏可达210万头猪。
近年来,楼房养猪在全国比比皆是。在湖北鄂州,高达26层的养猪场,看起来就像一座五星级酒店。而这座位于广西亚计山的“度假酒店”,它还是一座养猪场。
全国生猪平均价格曾高达38元/公斤,此后便是一路下跌。到2025年3月第2周,全国生猪平均价格已回落至15.39元/千克,相比三年前近乎腰斩。行业亏损潮中,部分企业通过成本优化逐步实现盈利。牧原股份2023年亏了40个亿后,2024年10月完全成本降至13.3元/公斤,2025年降到12.9元;温氏亏损高达65亿之后,终于在2025年1-2月生猪销售均价14.96元/公斤的时候,养殖成本控制在12.6元/公斤,单头盈利超200元;新希望也在亏了46亿后通过产能调整和降本增效,亏损幅度显著收窄。
一、猪周期潮汐
猪周期是生猪养殖业供需失衡引发的价格波动规律,其核心在于18个月的完整生产周期:二元母猪(长白猪与大白猪杂交品种)需4个月出生、4个月性成熟、4个月妊娠期,所生猪仔还需6个月育肥出栏。当猪价上涨,养殖户扩增能繁母猪存栏,18-24个月后育肥猪集中上市导致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亏损促使淘汰母猪,产能下降后18-24月又出现供给短缺,推动价格回升。这种生产周期与市场反应的滞后性,导致养殖户往往在价格高位过度补栏、低位恐慌去产能,形成"价高扩产-供应过剩-降价去产-供应短缺"的循环震荡,造就猪价大起大落的周期性特征。
温氏股份表示,猪价和猪周期受多种因素影响,精确预测其变化趋势难度较大。企业聚焦于基础生产管理,持续推进降本增效,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只要成本明显低于社会平均成本,拉长周期来看仍能获得合理收益。
有趣的是,全国熟知猪周期的人群,既不是生猪养殖户,也不是行业大咖和专家,而是股民。4年左右的猪周期,7到8倍的价格杠杆,如此简单的规律,就会诞生一些“聪明”的人:如果我在猪价暴跌,大家杀母猪的时候,自己不杀母猪多养猪,熬到这轮猪周期后,我有大量母猪,栏里全是牛猪,猪价暴涨梭哈一把,岂不实现财富自由?这个逻辑看起来无懈可击,也确实有不少人因此赚到了钱,只不过在春晚小品里,范伟老师已经给出了最终的答案:“猪也是这么想的”。
二、养猪业的大跃进
一批“看破红尘”的养猪企业,带着贪婪和野心,以及非瘟期间的补贴加持,开启了一场疯狂的博弈:人有多大胆,猪场多大产。从2017年到2020年,18家A股猪企的资本开支从480亿飙至1400亿。
也正是这段时间,各地高档次的养猪大楼纷纷开始上马。这种现代化规模养殖耗资十分巨大,王健林看了都大呼离谱:“盖个猪场几亿,我们盖个五星酒店才多少钱?”
为了筹措如此高昂的开支,猪企们八仙过海,从各种渠道筹款借贷,导致负债率飙升,观看那些年各大猪企的财报可以治疗低血压:温氏股份负债率从34%飙升到63%,后又逐渐降到53%;新希望从43%飙升到73%;天邦飙升到80%后逐渐下降,维持在73%左右;傲农则是直接干到了112%,最后成为一具尸体—ST傲农;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并持续盈利的牧原,负债率在达到62%后,逐步降到58.38%,成为头部猪企中财务最稳健的企业;2025年2月,温氏股份资产负债率也进一步降至51%-52%,并计划继续降低负债率以保障长期稳定。
资本的暖流带来了生猪出栏量的暴涨。牧原2018年的出栏量为1100万头,2023年则是一把干到了6400万头,并持续到2024年;新希望2018年出栏250万头,如今直接翻了7倍,达到1700多万头,扩张势头显著。由于各大猪企扩产实在太猛,猪肉价格在22年下半年经历一个短暂的回温后迅速冻结,让这轮猪周期跟A股一样,出现了“牛短熊长”的局面。尽管2025年3月猪价呈现震荡企稳态势(外三元均价约14.7元/公斤),但受饲料成本上涨和产能过剩压力影响,多数养殖企业仍处于微利或亏损状态,外购仔猪养殖户单头仍然轻度亏损。
三、全产业链的“哀歌”
按道理来说,当养猪普遍亏损的时候,散养户和猪企都会减少存栏母猪数量。但这次不一样的是,各大猪企选择了硬扛:猪价下跌,我预判你一定杀母猪,所以我就留母猪,我判断你会屠牛,所以我的牛猪就养到400斤,看谁熬得过谁。
根据统计,这轮下行周期,全行业产能累计去化约12%-15%,远低于前两轮周期,且大部分是散养户。养猪企业的产能去化占比很小,甚至很多破产清算的公司,现存产能也远大于2019年水平。熬到24年底,各大猪企喜提史无前例的亏损,18家上市猪企扣除非经常损益后,一共亏了320亿,基本是养的越多亏得越多。
从数钱数到手软到亏钱亏到腿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家对猪周期太熟悉了。你预判了猪周期,但我预判了你对猪周期的预判,而你又预判了我对你预判猪周期的预判,你扛着,我判断你会扛着所以我也扛着,他又判断我扛着所以他也扛着,而你又看到了他。。。最后谁也不肯去产能,死扛到所有人亏损甚至破产清算,裹挟着上下游产业,做饲料的,做兽药的,做疫苗的,一起在这次养猪大跃进的炼钢炉中化为一缕缕冤魂。
四、规模化错了吗?
养猪企业步子迈太大扯到了蛋,能说明规模化这条路是错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过去,中国生猪养殖行业长期呈现"小散弱"格局。据2018年数据显示,行业前十强企业市场占有率合计仅为7.88%,市场集中度明显偏低。相较于美国等已建立工业化生产模式的国家,我国规模化养殖确实存在较大发展潜力。基于这样的行业前景判断,龙头企业开始实施激进扩张战略,试图依托资本优势加速行业整合,推动传统散户逐步退出市场。
散养户的确正在大量消散,但腾出来的空间却不够各家猪企瓜分。毕竟每家都投了几十个小目标,谁也不肯先认输。如同光伏、新能源产业,以及最近突然大火的AI人工智能,大家能从历史中吸取的唯一教训就是永远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自身都卷到极致的人们,认为某一个行业前景良好的时候,就会吸纳一切资源进行生产和扩增,最后产能爆炸卷到极致。
规模化绝非简单堆砌养殖密度,而是生产关系的系统性变革。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和管理优势形成成本护城河。牧原通过智能环控系统降低能源消耗,AI估重技术将出栏均重标准差从15公斤压缩至5公斤,"粮食贸易-饲料加工-种猪育种-肉食深加工"垂直体系,使全链条利润率提升5个百分点;温氏通过种猪育种将料肉比优化至2.3,自配饲料成本低于市场10%。生物安全方面,广西扬翔建设的空气过滤猪舍,使蓝耳病阳性率下降90%,直接降低2元/公斤死淘成本。这些技术沉淀构成的非价格竞争力,才是猪企穿越周期的真正依仗。
战争还在继续,2025年,头部企业目标将成本压至12元/公斤,牧原提出阶段性12元目标,温氏规划综合成本13元以下,成本战争将进一步淘汰尾部企业。
奔腾的养猪业,犹如一辆满载的高铁,想让它停下来,无疑需要时间,只有等到大部分从业者都习惯了猪价不再有大规模的波动,就像发达国家的经济现状一样,养猪业的内卷才有可能得到彻底的缓解。要多久呢?或许当CR10集中度突破40%的时候,或许当智能环控系统普及并降低至少8%能耗的时候,或许当平均PSY突破30头的时候。。。硝烟才会散去。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