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没有传入中国前古人是怎样御寒的看完就明白了

现在天气逐渐变冷了,马上就要进入严冬的季节了。大家都增添衣物,羊绒大衣、棉服、羽绒服、毛衣裤以及各种保暖内衣等种类繁多的御寒服饰。编者很好奇,古代人在没有棉花的情况下,靠什么防寒的?

我们先看一下棉花的历史?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阿拉伯。在棉花在中国普及之前,只有填充枕褥的木棉(木绵),没有可织布的棉花。我们的汉字“棉”字,从《宋书》起才出现的,之前只有“绵”字。

两宋时期,棉花是分两路传入中国。南来一路,由海上丝绸之路,也就是从海南岛进入广东、福建然后进入华中棉区。西来的一路,从甘肃进入华北棉区。到南宋为止,棉花还没有传到长江以北。到了元朝,明朝,经过忽必烈,朱元璋等皇帝大力推广,棉花种植推广到全国,纺织技术也有很大提高。此时气候,虽然变冷,但是御寒不成问题。

在棉花传入前,我国古人普遍用什么御寒呢?古代的中国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养蚕缫丝发源地是在北方,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原始社会到殷商的这段时间,北方的气候是相当湿润温暖的。根据众多的出土文物显示,黄河地区气候比现在要暖和的多,大致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度左右,一月份要高出3-4度之多。也就是说整个中原地区,是一片葱郁的亚热带丛林,这里面动植物资源丰富,不但为人类提供了肉食,也提供了制作衣服的原料——兽皮。气候逐渐变冷之后,就开始有葛、麻的种植。

夏商时期,蚕丝丝绸技术逐渐成熟,丝绸成了王公贵族的用品,丝绸品可以当衣服外皮,内容填充动物绒毛,鸭绒,鹅绒等。但是劳苦大众用的御寒衣物是麻,他们衣服内部的填充物,可以是丝絮,柳絮,木棉纤维之类的东西。这也可以是御寒的好办法,古代人的智慧是不是很高超!

此外,大户人家,王公贵族使用羔羊皮,狐白裘等动物毛皮,庶民一般都用羊皮或者狗皮。东北的游牧民族用打猎来的野生动物皮,鹿皮,狍子皮,狼皮,甚至老虎皮。中国南方,大多有丝麻作衣织品原料,也就是外皮,内部用丝絮、柳絮作制作衣服,被褥的原料。元朝时,棉花才被大量使用,并且逐渐部分取代丝麻。

在棉花传入前,我国除了动物毛皮外,种植什么御寒呢?葛布——葛,从夏朝就开始种植了,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诗经《葛屡》,指的便是葛绳编制的鞋。《周南·葛覃》,中有明确描述葛布的纺织过程。

麻布——麻,麻的种植时间非常久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品类很多,包括苘麻、大麻、苎麻等。这三者植物,茎部韧皮纤维发达、柔韧,适合用来制作布匹。这并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亚麻。亚麻起源于地中海沿岸,是后引进的品种。苘,由于纤维品质不好,逐渐沦为绳索的原料。古诗中“麻衣如雪”,“披麻戴孝”的麻就是大麻。周朝平民、奴隶都普遍穿大麻。

秦汉时期,对于劳动者来说,只能穿葛,粗麻,乱毛织的粗布短衣,战国时这种衣服被称为褐。先秦时期,单衣叫禅,夹衣叫复(袷),内部加的絮,是旧丝絮,“绵絮”,并不是今天的棉絮。西域和北方的少数民族,有使用棉御寒,也可使用羊皮袄。诸葛亮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可见,那时候布衣在老百姓之间很普及,布衣多用葛布,麻布制作。

诸葛亮剧照(陆毅饰)

此外,两宋时期,由于造纸技术的不断改进,原料不断丰富,于是一些缺衣少被的穷苦人家,把御寒的脑筋用到纸张上来了。这一时期,除了专门为御寒而加厚的纸衣,叫“纸裘”。这种衣服,能够挡风雨,通透性好,造价低,一直风靡一时,成了贫民劳苦大众御寒的首选。随着棉花的普及,这种衣物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大多成为祭祀的用品。

除了这些,老百姓也可以通过狩猎获得动物的皮毛,或者通过养殖鸡,鸭,鹅,牛、羊等也可以获得动物皮毛。总的来说,中国古人的衣料,大致以宋元为分界线。宋元之前以丝麻为主,宋元之后逐渐转为棉花为主。特别是元代棉花大量普及后,明代以后,丝绸,丝织品反而成为希世之珍。 发布于:天津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