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打造三金强农品牌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刘红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当代涉农高校责任在肩。近年来,鲁东大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地方优势,深入乡村和农业产业一线,主动将技术指导送到农户身边,培养新型农业技术人才,结合地方产业需要,深化校企合作,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人才保障和成果供给,打造“三金”强农品牌,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让农民挑上“金扁担”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多年来,鲁东大学不断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在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助农实践,带动更多农民挑上“金扁担”。
2023年3月初,烟台市福山区张格庄镇樱桃种植园的农户们早早地拿着记录本和笔,齐齐聚在村委会的会议室门口,准备学习大樱桃林下栽种大球盖菇的新技术。
今天的主讲是鲁东大学农学院食用菌系主任、农林作物遗传改良中心女博士创新团队成员李维焕博士。
“经过前期调研,我们认为张格庄镇具备发展大樱桃林下栽培大球盖菇项目的基础条件,考虑到烟台的地理气候因素,比较其他地方的单纯秋栽模式,本地可发展秋栽和春栽两种模式。这次我们先进行小规模的试验示范。”她说,“我们在2月的时候就指导农户们进行了备料发酵,马上可以进行播种,预计可出菇至6月初。”
本次项目利用大樱桃采收后的果园闲置期,在林下栽培珍稀食用菌大球盖菇,收菇后的菌糠直接作为肥料深翻耕还田。
“结构松软的菌糠具有有机肥和菌肥的双重作用,翻耕到果园土壤中,可保持和改善土壤的团粒结构和理化性能,减少化肥使用,提高大樱桃的抗病能力。菌床覆着又可以提高地温,有益于大樱桃根部的生长发育,增加大樱桃的产量质量,是一种绿色的农业模式。”李维焕说。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在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鲁东大学农学院副院长、小麦专家崔法教授正在麦田中忙碌着。他说:“3月份是小麦春后生产管理的重要时间节点,这次来到博兴县重点进行小麦苗期调查及春小麦播种前墒情调研,针对目前出现的冻害、返青期大田管理、盐碱化等具体生产问题提出春耕管理措施方案。”
此前,他的团队与博兴县当地农业企业京博农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正在针对小麦耐盐碱特色小麦新品种选育进行联合技术公关,目前6个优异品种(系)进入到品种审定程序。
鲁东大学专家服务团队常年活跃在齐鲁大地,为农户“解难题”。今年春耕时节,博士专家们再次走到田间地头,把最实用的农业科技送到农民“家门口”,用科技助力春耕备耕。
打响农业技术人才培养的“金招牌”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鲁东大学积极发力农业人才培养提质增效,创新学科设置,开展技能培训,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市是一座内陆城市,受资源限制,渔业发展相对落后。2022年,鲁东大学水产养殖学(公费)专业“订单式”培养的毕业生金维琦来到定向就业地邹平市后发现了这一问题。
“在邹平市农业农村发展中心渔业技术指导股工作期间,我发现这里的水产养殖活动多数是个体养殖户承包池塘的形式,养殖规模小、养殖分散不成体系,受天气影响较大,缺乏稳定性,”金维琦说,“去年邹平市注册了第一家规模化的工厂化养殖企业邹平山涧水产有限公司,已经投放苗种44万尾,实现了规模化养殖。”
鲁东大学积极响应政府要求,2018年起在山东省第一批招收公费农业技术推广学生,入学初就与就业地签订协议,根据就业地的实际需求,在原有农学、水产养殖学专业教育教学基础上,创新学科设置,择优选聘一对一学业导师,单列培养方案、单独进行实习实践环节、单开特色课程,实行“订单式培养”。
“这种公费农科生的培养模式,让人才培养‘有的放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能够扎根乡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鲁东大学农学院负责人说,“一部分毕业后的公费农科生,又考取了我们的在职研究生,把工作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作为研究课题,继续学习研究,立志成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中的专家型人才。”
除进行校内人才培养外,鲁东大学还不断发挥高水平专业群师资、科研优势,与当地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加强合作,多次组织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培训。培训硬件设施完备,教师配备专业、充足,授课内容突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新业态,2023年获批全省首批基层渔业技术人员高质量培训基地。
种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金种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鲁东大学积极对接地方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围绕种子工程、土壤改良、病害防治等重要领域展开攻关,深化校企合作协同成果转化模式,实现成果有效转化和产业应用,实现“兴业、富农”的目标。
2022年,鲁东大学杨建敏教授团队与华春渔业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刺参育种实验室,以2007-2008年从山东崆峒岛、海阳、荣成和青岛胶南海域收集的796头野生刺参个体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成功选育出成活率高、高温耐受性强、生长速度快的刺参新品系“华春1号”,入选全国水产新品种名单。目前新品种已推广到河北、大连、烟台等地,进行示范养殖,综合单产较普通刺参提高了30%以上。
在内蒙古市巴彦淖尔市,鲁东大学麦类分子育种创新团队与巴彦淖尔农高区硬质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合作,围绕耐盐碱高产优质小麦选育及高产示范园创建进行联合攻关,目前已在高产耐盐碱特色小麦新品种培育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在烟台市福山区,鲁东大学食用菌创新团队与当地食用菌龙头企业山东兴程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建设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运营转化。
东方风来满眼春。在充满希望的新征程上,鲁东大学将持续发挥人才科研优势,矢志致力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民种下“金种子”,挑上“金扁担”,走上更加美好的幸福路。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