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扎实开展动物狂犬病防控工作
一、加强机制保障,打好工作开展基础
一是完善防控体系。建立市镇村三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市农业农村局将免疫密度等纳入年度综合考评内容,对各镇街政府形成倒逼机制;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利用飞行检查对各镇村工作开展日常抽检,以检促免;各镇街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组织防疫人员以分片负责形式落实具体工作。二是搭建网格管理。各镇街建立稳定的镇一级防疫队伍,并根据辖区实际,组建兼职或全职村级防疫员队伍,以村居或由几个村居组成一个片区为单位,实施网格化管理,组织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全市已建立村级防疫员队伍466人,连同镇级防疫人员,覆盖全市32个镇街597个村居的432个网格。三是完善政策保障。制订出台《东莞市养犬管理条例》,进一步明确各部门职责,并将动物狂犬病疫苗纳入财政预算项目,采取市镇两级财政补助,每年投入疫苗经费120万元以上,实现全市犬猫狂犬病疫苗免费。
二、抓实关键环节,筑牢防疫措施屏障
一是开展调查摸底。每年春秋大防前组织开展全面调查摸底,镇村两级防疫队伍联合村(居)委会干部,深入巷道民宅、果园菜地、山头塘边等区域,对可掌握动物养殖场点逐一做好登记,并动员物业、村(居)委会报送楼盘小区、工厂区相关饲养情况和免疫情况。目前,全市已登记犬猫为9.48万只。
二是开展集中免疫。在春秋大防期间,各镇街因地制宜,采取上门、设点等多形式推进集中免疫措施,结合犬主工作作息时间,在傍晚、晚上上门到户开展免疫,或者指定时间、指定地点到各村居设点摆摊,提供免疫注射服务。随着近年来市民群众对文明养犬的关注,部分镇街主动联系大型楼盘小区,或被小区物业邀约,到住宅小区开展集中免疫行动。
三是开展委托注射。借助动物诊疗机构处于居住密集区、与宠主接触面广、具有专业技术资质条件等优势,鼓励条件成熟的动物诊疗机构作为委托注射点,协助动物狂犬病免疫注射工作,建立起防疫部门提供免费疫苗、委托注射点做好注射和登记的工作模式,对未能参加集中免疫的犬猫、新饲养犬猫等及时做好日常补免。同时各镇街定期检查委托注射点工作开展情况,并组织诊疗机构兽医一同参与春秋防集中免疫、进小区免疫等活动。近年来,委托注射点数量不断上升,目前已建立155个,其中诊疗机构128个,占全市诊疗机构的39%,并制定了委托注射点分布的葵花码,便于市民群众扫码了解就近可提供免疫服务的地点,在动物狂犬病免疫方面推动了“政府主导+社会服务”。
四是开展抗体跟踪。在春秋大防后均开展一次专项免疫抗体监测,由镇村防疫人员对免疫一个月后的犬猫随机采集血清样品,也借助委托注射点对到店的符合采样要求犬猫抽血送检,掌握免疫后抗体水平整体情况。每年检测样品约0.13万份,对检测不合格的,及时发送《检测结果反馈通知书》,提醒相关镇街进行补免,消除防疫隐患。
三、注重多点赋能,力促群防群治目标
一是推动智能管理。开发“东莞动物防控APP”,以二维码免疫证、犬猫实景图片、同步上传溯源、发布技术资料等展示方式,加强管理和服务,打通信息孤岛,以及打通服务市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建立犬主及犬猫档案信息12.07万条、免疫信息12.94万条。
二是推动科普宣传。市疫控中心通过每年举办全市性培训班、到各镇街开办专题培训等方式,提高防疫队伍技术水平。同时,开展“兽医服务进社区”、防疫宣传“进校园”等活动,镇街也借助微信公众号、各村居的微信群,发布集中免疫通知或科普宣传,大力提高市民群众的防疫意识。每年举办各类培训、活动约32期、派发宣传资料1.2万份。
三是推动风险防范。每年召开预警分析会,定期通报各镇街防疫工作漏洞,定期飞行检查风险隐患,并通过约谈、座谈等形式,提醒相关镇街及时消除隐患。四是推动质量控制。印发有关疫苗采购运输、保藏使用等工作指引,开展狂犬病疫苗免疫效果评价相关试验,包括进口疫苗和国产疫苗免疫效果比较、免疫抗体检测方法比对等,掌握各类疫苗实际使用效果、ELISA和FAVN检测结果的差异性等情况,提高疫苗质量监控能力。
?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