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淘汰的粮食作物如今却要高价从国外进口为何不自己种植

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健身瘦身的热潮,而五谷杂粮又成为了健身人士们最好的选择。因为五谷杂粮中能够提供膳食纤维与不饱和脂肪酸,为人体提供较了大一部分所需要的营养素。


也正是因为这些好处,五谷杂粮也成为了人们餐桌上十分常见的粮食作物。甚至遇上了不认识这些作物的人,人们还要带着调侃说上一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但是却真的有一种对于大众而言十分陌生的粮食作物,甚至连名字都生疏得许多人叫不出口。这种陌生的粮食作物叫做菰米,是一种喜欢傍水生活或是生活在水里的禾本科植物。


在气候与水热条件的层面分析而言,该种作物在中国大陆上有较为广泛的分布。但是早在几千年前,这一种现今看来十分陌生的粮食作物,却是十分常见的存在。

菰米的历史

这一种许多人连听都没有听过的粮食作物,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牢固地在中国大陆上生根生长,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里。


早在周朝的礼仪诗书中就对这种作物有所记载,在大名鼎鼎的《周礼》中便讲述了膳食“之宜”,其中菰米便出现在了这一段描述当中,这句话中讲明了食物与食物之间相适宜适配着一起吃的搭配,而菰米则适宜与鱼一同进食。

这一种被两端尖锐,通体呈黑色的坚硬外壳所包裹着的白米,“白而滑腻”,这是李时珍对这种食粮食感的细腻描写。

从周朝开始,这一种粮食作物便十分的常见,食感甚好,香甜软糯,干爽细腻的米食类口感,让其十分受百姓们的欢迎。也作为一种家常的描述出现在众多的诗词曲赋当中。


时间进入了秦汉南北朝,菰米仍然十分常见,经常出现在百姓们的餐桌上,连《齐民要术》这一部几乎可以被成为农业的“百科全书”的书籍,都对其烹饪做法做了十分详细的讲解与记录。

接下来的日子里,菰米还是偶有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但是从唐朝以后开始,这种粮食作物的出现已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更多的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的,大多是当今所熟知的茭白的一种蔬菜了。

菰米的“失传”

为何数千年前就与炎黄子孙有着数不清道不明的羁绊的一种粮食作物,如今却在人们的视线里消逝?


又因为其与名贵食材鱼子酱的相似之处,被包装成为了一种十分贵价的粮食作物,要飘洋过海地成为了一种“进口食品”呢?要想要对这种陌生的作物追根溯源,必须首先要了解其生长的过程。

菰米是菰的子实,但是现今中国所种植的菰,大多数都止步于生长出了茭白这一种蔬菜的步伐之中,并不会开花,也不会长出子实。

这是由于一种病菌的作用,这种病菌所分泌出的化学物质,会影响花茎的生长发育,同时茎顶端却会加速分裂生长发育,于是植株的营养养分都会往这一部分传输,并在这一部分堆积,于是这一块肥大的“茎”,便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蔬菜——茭白。


茭白与菰米的出现像两个完全相悖的命题,想要收获菰米,则必须要选择没有感染病菌的植株,这也意味着种植者们必须主动地选择不易被病菌所侵害的植株品种,没有了病菌“从中作梗”,自然也不会生长出茭白这种“蔬菜”;

反之,如果想要种植茭白的话,也需要做出牺牲,选择完全相反的植株品种,自然也不会有菰米的收获。

在务农者们的眼中,选择植株品种最为重要的考虑便是该品种所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菰米的花期十分漫长,籽实也十分脆弱,稍微有一点风吹雨打,就十分容易脱落,这也为农民们的收获增添了许多困难,且产量又十分难以保证,还难以提高。


对比起一种家家户户都十分常见且喜爱的蔬菜茭白,菰米的竞争性显然十分低下,久而久之,菰米没有人种植,自然也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于是现今的我们对菰米的“亲戚”茭白熟悉至极,却好似从未听说过菰米这种粮食作物,也从未想过它们数千年前,会生长在同一种植株的不同位置上。

菰米在国内外

虽然菰米在国内变得稀有罕见,但是在国外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悄悄地“爬”上了外国人们的饭桌,以其十分独特却又美味的食感与与鱼子酱十分相似的“高贵”的外表,深受外国人们的喜爱。


于是它们的身影甚至出现在了一些十分高档的餐厅当中,也让它们再次被资本家们所看见,帮助它们再度在资本的市场中兴起。

他们发现了这个商机,资本家们为这种十分稀有的粮食作物增添上了“光环”以后,将它们装进货船飘洋过海地回到了这种粮食作物数千年前生长的地方。但这一次,它身上穿上了一层“海归”的衣裳,价格也是翻了一番又一番。

虽然这样的价格放在一种粮食作物的身上显然有些不太合理,但却因为光辉的外表与包装,也让大众们所接受购买。


但这显然不应该是一个“农业大国”的风范,到了今天,许多试验田中再度出现了这种数千年前家家户户餐桌上都会出现的粮食作物的身影.

而在早前一些日子里,已经传出了试种成功的好消息,若是市场反响程度良好的话,相信这种粮食作物又会再度回归我们的视野当中,成为五谷杂粮们新的的“编外成员”。

结语:

古代中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依靠强有力的种植业养殖业养活了一个又一个更迭的朝代,也留下了一种又一种粮食的身影。

有的兴许流传至今,仍在如今出现在每家每户没一顿的餐桌上饭碗里,但地广物博的地理条件,时代更迭的时间推移,难以避免一些作物在中途的流逝。

菰米便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代表,但对于现今的我们而言,在科技的加持下的农业,早已经能够穿透时间冲刷的痕迹,通过一片片试验田,再度为迷失了归途的作物们找寻到家的方向。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