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突泉县丰收节里说丰年

本文转自:人民网-内蒙古频道

秋风送爽,金色为伴,突泉大地尽是丰收美景。多年来,内蒙古突泉县通过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两手抓,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夯实巩固脱贫成果。在这绿水青山的画卷中,果香四溢,五谷丰登,万千农民唱响丰收欢歌。宝石沙果红遍枝头、青贮玉米喜获丰收、小小紫皮蒜成了增收致富大产业……在这个丰收时节,突泉农村的家家户户,都在述说着丰收的故事。

金秋收玉米 牛羊“口粮”足

收割机在玉米地中穿梭。

金色九月是收获的季节,突泉县6万亩青贮玉米喜获丰收。

近日,在突泉县宝石镇宝丰村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一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穿梭其中。伴随着机器隆隆的轰鸣声,一棵棵玉米连茎带穗被卷入割台,经过切碎和揉搓的玉米秸秆从高高的排料口撒出,落在同步行走的大卡车仓内,随即运往青贮池。

宝丰村村民孙玉双家里养了50头牛和200只羊,他今年种植了70亩青贮玉米,可以保障牲畜越冬度春所需的饲料。“自己种青贮,能省4万多元的饲料钱,今年风调雨顺,青贮收成不错。”孙玉双高兴地说。

机械化收割青贮玉米具有低成本、高效率、节约劳动力的优势,既可以为养牛、养羊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户解决畜禽养殖的“口粮”问题,又能有效地解决秸秆焚烧环境污染等问题,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宝田村村民庄永娟就是看到了这样的商机,购进了6台青贮收割机,每年秋收时节,青贮玉米收割机不仅给他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还带动身边村民实现了就业增收。“我们团队有6台青贮收割机,大概一天1台机器能收割60亩,能干到9月末吧,6台机器一天能剩七八千块钱。”庄永娟介绍说。

随着宝丰村牛羊养殖规模的不断增加,对优质饲草的需求迅速加大,青贮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今年该村青贮种植面积达4000多亩。近年来,突泉县积极引导农民、种植大户、合作社种植青贮玉米,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突泉县种植的6万余亩青贮玉米正在有序进行收割,预计产量在18万吨以上。

跟着“艳梁”干 收入不一般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突泉县5.8万亩谷子迎来了秋收季,农民们抢抓晴好天气收割,田间地头一派繁忙。

近日,走进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种植的谷子地,沉甸甸的谷穗随风摇曳,丰收的气息扑面而来,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一片繁忙景象。

“合作社今年统一托管谷子7000多亩,从8月29日开始割晒,3台割晒机,计划在10天左右能割晒完成。”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经理高国艳介绍说。

今年是村民孙树春将土地交给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托管形式种植谷子的第4个年头,共托管谷子360亩,看着黄灿灿、沉甸甸的谷穗,孙树春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和艳梁合作社合作4年了,现在看效益不错,产量应该在每亩800斤左右,今年价格也好,纯收入应该每亩地在900块钱。”孙树春高兴地说。

为调整种植结构,帮助村民进一步增收致富,突泉县艳梁农业机械化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土地集中连片托管模式,实现了土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与专业化生产,提高了谷子亩产效益。合作社还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村民种植、销售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让村民稳定增收。

近年来,突泉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围绕市场需求,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作物种植,引进优质谷子品种,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蔬菜喜丰收 “葱”向大市场

圆葱丰收了。

走进突泉县太平乡圆葱种植基地,人头攒动,工人们忙着采收圆葱,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远远望去,一个个硕大圆滚的洋葱“躺”在田间,成为田野里一道独特的风景。

“今年种了190亩圆葱,品种是红葱、黄葱,亩产在1.3万斤左右,去掉成本一亩地能赚8000元吧。”太平乡种植户屈广发种植圆葱已有几年时间,去年开始,他积极探索创新种植方式,采取圆葱套种白菜、向日葵的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多元增收。 “7月2日种的白菜,成熟期是80多天,也不愁卖,一垧地白菜还能出2万元。”屈广发高兴地说。

同样沉浸在喜悦中的还有在家门口赚起“外快”的农民们,突泉镇张淑香就是其中一员。“我们年年过来给采收圆葱,灌袋,一天130元,家里还种地,不耽误农活还能赚钱。”张淑香说。据屈广发介绍,圆葱在育苗、种植、除草、管理、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工的投入,每年屈广发家需要雇工200多人,雇工一年需要支出30多万元。现在圆葱进入收获期,也吸引了周边大量农户前来务工。

“圆葱销往齐齐哈尔、哈尔滨、沈阳等地,直接到田间地头进行收购,咱们只负责装车就行,销路一点不愁。自己还储存一部分放保鲜库里,装上小袋,送蔬菜超市,价钱能更好点。”屈广发告诉笔者,今年的圆葱价格比去年好,而且硕大饱满、外皮圆润有光泽,质量好、耐储存,深受外地客商青睐。如今,在屈广发的示范带动下,太平乡越来越多的农户选择了圆葱种植。

沙果满枝头 日子有奔头

采摘沙果忙。

近日,走进突泉县宝石镇宝林村的千亩沙果园,红彤彤的沙果晶莹剔透、挂满枝头,扑面而来的是醉人果香,工人们在地里采摘鲜果、分类装箱,一派繁忙景象。

据了解,宝林村山坡地多,很适合沙果树种植,沙果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

“我家的果园有600多棵沙果树,都是盛果期,今年年头好,能摘4万斤,卖3万多元,收成相当不错了。” 提起收成,宝石镇宝林村果农姜威喜不自禁。

宝林村种植沙果树面积有5000多亩,生态逐年向好也成为这个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每年到沙果采摘季节,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进入9月份以来,随着沙果成熟,村民们便开启了“采摘打工”模式。

“自己家的果园摘完了,就出来打工,我一天摘果能赚100元,我们村家家都有果园,每年这个时候,摘果的活基本能连上,收入也是不少。”村民王海波高兴地说。

现如今,宝林村把沙果产业渐渐经营为全村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沙果之乡”的美誉也传播开来。每到采果期,很多客商来到宝林村收购沙果。“宝林村种植沙果的历史有30年了,宝林村的沙果比较脆,吃起来比较爽口,我的果干厂是2014年成立的,2015年开始,我们就陆续收宝林村的沙果,每年收20万斤左右,经过加工,做成果干,销往全国各地。”绿野上品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庄丙坤介绍说。

绿水青山是保障林果经济发展的基本前提,突泉县种植沙果有多年历史,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民转变传统经营观念,从“求发展”到“求生态”,在坡耕地上发展林果业,不仅能治理水土流失,还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收益,正是遵循“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写照。目前,全县沙果栽植面积可达2.3万亩,年产沙果1万吨。

打响金“蒜”盘 百姓奔小康

紫皮大蒜助农增收。

在突泉县突泉镇,有个因种蒜闻名的村子——大营子村,这里家家户户打起增收“蒜”盘。

走进大营子村村民郑俊芳家,她正在把晒干的紫皮蒜进行打包装箱,微风吹过,蒜香四溢。郑俊芳种植紫皮蒜已有20个年头,说起庭院经济,郑俊芳竖起大拇指:“别小看我这几亩地,种植蒜薹,还有这刚起收的大蒜,再加上秋白菜,算下来能收入4万元。”

庭院紫皮蒜,百姓金饭碗。大营子村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思路,结合本村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土壤条件,把发展壮大紫皮蒜产业作为带动群众致富的重要途径。按照集中连片提质增效的思路,积极申请上级项目资金50万元,按照脱贫户、监测户每亩3000元和普通户每亩2400元的标准实施庭院经济奖补,用于紫皮蒜种植庭院经济项目,带动大营子村114户种植户实现增收。

随着庭院经济的发展,该村2008年成立了突泉县溪柳紫皮蒜专业合作社,为种植户提供蒜种调配、田间管理和市场销售等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同时,坚持大蒜种植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积极探索高效农作物轮种,形成“蒜+菜”种植模式,稳步提高产出效益。

“合作社在紫皮蒜包装上也下足功夫,将收获的大蒜悬挂晾干,须、茎修剪整齐,装入印刷精美的包装箱。采取‘线上+线下’同步销售的方式,实现了农产品提档升级和价格倍增。”大营子村党支部书记李艳军介绍说。

蒜薹、蒜头年年都能卖出好价钱,蒜农的种蒜热情更加高涨,种植面积也在不断增加。今年,大营子村种植面积达200余亩,产量150余吨,产值可达200余万元。不仅是大营子村,紫皮蒜种植已推广到了突泉县的突泉镇、太平乡、六户镇3个乡镇的24个村,全县种植面积达到5000多亩,每年紫皮蒜总产量可达7500吨。

满园果飘香 李子采摘忙

金秋时节,正是李子成熟上市的时节,位于突泉县突泉镇立新村袁金凤家的李子采摘园,也进入了丰收季。一颗颗李子缀满枝头,果实圆润饱满,散发着诱人清香,不少游客趁着休闲时光,到园子里体验采摘乐趣,感受丰收的喜悦。

“前两天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个地方可以采摘李子,就约着朋友一起来采摘,我们尝了尝,味道不错。”游客胡伟博说,周末的时候,大人可以带着孩子前来欣赏美景体验采摘。

袁金凤家的李子采摘园内种植有吉红、吉盛桃李两种李子。如今,800多棵李子树已经陆续进入成熟期,采摘期将从7月中旬持续到9月中旬,产量将达1万公斤左右。

“果园占地面积7.5亩,全程种植都使用天然有机肥,自然生长,纯绿色产品。果园一天大约出售200公斤李子,游客们通过自己采摘,既感受青山绿水的生态美景,也体验乡村振兴的发展活力。”袁金凤说。(曾令刚)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