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平台助菜农解滞销菜难题




缘起

2008年的那个冬天,在山西晚报记者王普荣的记忆中尤为深刻。即将烂在地头的蔬菜、近一个月披星戴月的奔忙、皆大欢喜的结局。即便时间过去了14年之久,王普荣如今回忆起来也禁不住语速加快、胸膛起伏、眼中有光,充满自豪。

策划人语

“菜贱伤农”问题由来已久,也屡屡见诸各媒体报端。找出这一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寻求破解之道,是山西晚报践行媒体责任、履行“尽心竭力为大众服务”办报宗旨的需要。以媒为介,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谋良策,推动构建破解“丰产不丰收”顽疾的长效机制,自然也成为山西晚报卖菜行动系列报道的策划初衷。

为做好这一系列策划报道,山西晚报记者不畏艰难,不惧辛劳,先后十余次深入田间地头与菜农对话,从源头上条分缕析农产品滞销原因,采集回了带着泥土与露珠、带着温度与情怀的第一手新闻稿件。不唯如此,参与报道的记者还千方百计与蔬菜批发市场、超市及政府部门沟通,为菜农滞销的无公害蔬菜、大白菜找销路、保增收。我们更欣喜地看到,在本报影响和倡议下,一家家爱心企业积极响应,并拿出实际行动收购菜农蔬菜,自己承担损耗和运输费,平价卖给有需要的市民;政府职能部门积极行动,搭建各种购销平台,有效推动了滞销蔬菜的销售,解决了菜农的燃眉之急。

我们无法忘记,在2008年那个寒冷的冬季,在太原市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的温室大棚、地头田间,股股暖流一齐汇聚,温暖着菜农们的心,使得他们脸上愁容渐散,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王普荣

直击全国热点 挖掘本地线索

2008年11月,王普荣成为一名记者刚3个月,之前他在时事部从事夜班编辑工作。

“到经济部,成为一名经济新闻记者是我的向往。当然,要成为一名记者也有一定的压力。”王普荣坦言,刚当记者的那段日子压力很大,每天都在找热点、挖新闻,绞尽脑汁去找“题”。终于,在当年11月中旬一个清冷的早晨,时任经济新闻部主任的张晓绵分配给他一个选题:“最近全国不少地方都发生了大白菜滞销的情况,你去看看太原本地状况,做一篇紧扣热点的落地新闻吧。”

接到这一任务,王普荣开始做功课。太原周边的菜地在哪?去哪里可以发现有价值的线索?他第一时间向太原市农业局相关专家询问,了解到太原大白菜菜地主要集中分布在晋源区、小店区、清徐县等地,再综合交通、种植规模等各方面情况,11月18日,王普荣乘坐公交车,开始辗转向着晋源区“进发”。

现实大多时候会和想象有偏差。在晋源区的田间地头,种大白菜的农民告诉他,“大白菜虽然现在销量不太好,但是我们也不发愁。因为它好储存,放在菜窖里,转年再卖,或许能卖个更好的价钱呢!”

在为菜农庆幸的同时,王普荣也有些许迷茫,这样的情况还需要报道吗?在返回市区的公交车上,他望着窗外出神。忽然,目光触及路边的一排排蔬菜大棚。出于新闻职业的敏感,他一个激灵,立刻提前下车,再次走向田间。

“下车的那一站是古城营村。我走向的那个大棚,主人叫武毛牛(音)。”时隔14年,王普荣依旧清楚记着。武毛牛两口子当时正在大棚里拔菜,他们种的不是大白菜,而是油麦菜、油菜、生菜。

为什么要拔了?“唉!我们种植的是无公害蔬菜,今年卖不出去,菜在地里都长老长黄不能吃了,只能扔。”武毛牛带着王普荣在地里转了一圈,除了他家,周围还有许多大棚也种植了无公害蔬菜,同样滞销烂在地头。看着菜农枯坐地头满脸愁云,一年的辛苦付出就要血本无归时,王普荣的心头像扎了一把尖刀。

体现媒体担当 扛起“卖菜”重任

有了新的发现,一天的辛苦也不觉得累。冻得满脸通红的王普荣,返回报社,迫不及待地向领导汇报当日采访所见所闻。针对本地实际情况,部门主任张晓绵立刻决定:调整写作角度,转而关注太原本地的无公害蔬菜滞销问题。

2008年11月20日,一则800余字的消息《丰收不丰产“无公害”烂地头》在山西晚报见报,稿件中不仅写出了菜农眼下遭遇的困境,还站在菜农的角度细细算了一笔账,存在滞销问题的地方除了晋源区,还包括小店区、清徐县等地,滞销蔬菜初步估计有十几万斤。报道的最后部分,山西晚报向社会发出了带着温度的倡议,希望商超、蔬菜批发市场等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帮助菜农渡过难关。

报道发出的当天,沃尔玛超市第一个响应。该超市采购经理打来电话表示:愿意采购这些无公害蔬菜,并且零利润向顾客出售,以实际行动支援太原菜农。

随后,部门主任张晓绵再度部署,亲自和记者及采购商到地头探访,并将该报道提升到系列策划的层面来执行,安排记者主动联系太原本地其他大型超市,为菜农和超市架起购销桥梁。很快,美特好、北京华联、山姆士等超市纷纷表态,愿意加入爱心队伍,尽全力收购蔬菜,解决菜农燃眉之急。

11月26日,《本报牵线超市采购,菜农脸上愁容渐散》见报。“卖菜行动”初步告捷,记者每天紧盯超市动态,和超市采购负责人一起去田间地头收菜,并不间断发布进展报道,很快,滞销地头的10万多斤无公害蔬菜全部销售一空。连续报道结束后,山西晚报搭台,邀请到政府职能部门、蔬菜批发市场负责人、超市负责人、菜农和消费者代表举办了一场座谈会,针对菜贱伤农的顽疾一起坐下来想办法,探讨建立长效机制,真正帮助更多菜农。“从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思考问题,这是我初为记者接触到的最重大、最完整也是质量较高的一场新闻报道,很幸运得到了时任部门领导和兰玲、郑书成等资深记者的帮助指导,我也在这场‘战役’中迅速成长起来。而在帮菜农卖菜的过程中,更切实感受到了身为山西晚报记者肩上的那份责任!”王普荣说道。《本报牵线超市采购,菜农脸上愁容渐散》这一连续报道也被评为当年山西新闻奖二等奖。

再次“卖菜” 展现质的变化

2011年11月17日,山西晚报刊出记者兰玲采写的《产量激增,清徐近亿斤大白菜滞销》的报道,王普荣二度加入卖菜行动。当时,清徐县有近亿斤大白菜滞销,一旦遭遇大幅度降温,大白菜冻在地里,菜农将损失惨重。

经过山西晚报记者马不停蹄的现场走访调查后,本报陆续刊发了7篇追踪报道,引起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高度重视。为尽快缓解大白菜滞销问题,11月26日在清徐县集义乡的田地里,省商务厅和太原市人民政府联合组织了大白菜主产区产销对接现场会。

对接会上,太原市、晋中市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代表与美特好、沃尔玛、河西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商贸流通企业,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进行了洽谈对接,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农餐对接等形式,签约了大白菜购销意向,现场采购大白菜28万斤。省商务厅后勤服务中心在现场采购大白菜5万斤,有效地缓解了当地大白菜销售难的问题。

除现场销售外,对接会上,还有8家单位与当地的8个蔬菜专业合作社达成了购销意向。会后,这8家单位继续消化清徐滞销白菜。

“与第一次卖菜相比,第二次卖菜我们的报道团队扩容。在部门主任张晓绵的指挥下,经济新闻部当时的资深主力记者郑书成和兰玲等并肩作战,团队协作的力量得到体现,报道的社会影响力远超预期。”王普荣回忆道,受益于晚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第二次卖菜的经历让他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增,成长也更快:大家为着同一个目标,白天跑出去各自采访,晚上会合在办公室互换当日信息、完成稿件,然后在夜色深沉时,再围坐一起,商量次日采访方向的日子,闪着光,带着甜,每每回想,都禁不住嘴角挂上笑意。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团队的滋养。王普荣说,两次卖菜行动,是他迄今为止,记者生涯中的高光时刻,也是自己业务能力提升最快的阶段。而今再忆,他依然有些激动,那正是一名记者应有的公益心、职业感使然。

山西晚报记者 赵丽娜

(责编:马云梅)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