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副中心科技小院用上农林科学院专利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贺勇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小长假,不少市民休闲打卡名单多了一个选择——到富各庄摘蘑菇。自副中心首家科技小院成立以来,科研人员“驻扎”小院,富各庄就走上了特色蘑菇村的发展之路。“菌棒都是专家帮我们精心挑选的,现在已经形成了平菇、榆黄菇、秀珍姑、小白平菇四个主打品种。”该村第一书记许洁说,这种“零距离、零门槛、零费用、零时差”的科技指导和技术示范,让村民掌握了食用菌种植技术,学到新本领,提高了就业技能,富各庄也成了远近闻名的“蘑菇村”。

今年,愿意种蘑菇的村民越来越多,村里新建了30个庭院大棚。70岁的赵宝林就是新加入种蘑菇的村民之一。早晨5点多起来,他会先到棚里转上一圈,将保温布卷起,再给地面和菌棒喷水,保持室内的湿度并适当通风。中午和下午再各喷一次水,下午喷水时要将保温布放下,“不能全放下,得留出10公分左右的空隙,这都是专家教我的。”赵宝林说。

要想发展蘑菇全产业链,首先得保证出菇量。村里将南口一处散乱污企业清退的土地规整出来,建起了14个大棚,相继放入菌棒。加上庭院建起的大棚,今年,全村蘑菇大棚从原先的11个增至55个。看着新建起来的大棚,老赵满怀期待,“盼着村里的蘑菇种植规模越来越大。”

村里蘑菇种得好,驻扎在科技小院的北京农林科学院的专家们没少出力。“都是专家帮我们选品种,今年夏天还为我们引进耐高温的品种,让我们实现了一年四季都有蘑菇种。”许洁说,除了在选品上下功夫,看似平平无奇的蘑菇大棚,其实也凝聚着专家们的智慧。

蘑菇大棚通常是前、后两个通风口,而在富各庄的蘑菇大棚上方,还有一个大大的圆孔,孔上有扇叶呼呼转动,风力时大时小。“这是我们的发明专利,能够很好控制夏季食用菌生产最担心的虫害问题。”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食用菌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刘宇是驻扎小院的专家之一,他介绍,顶部的通风口可以保障菌棒在不使用任何化学杀虫剂的前提下正常生产,不会因为通风不畅、温度过高而产生烧菌、虫害等问题。蘑菇大棚内采用物理防菇虫技术,不喷洒农药、防虫剂,采收后的蘑菇不喷洒保鲜剂,直接进冷库存储保鲜,不仅让市民吃得放心、吃得健康,更能为农户带来稳定的经济收益。

现在,市民到访富各庄,不仅能采摘,还可以品尝蘑菇宴、认领园地块,亲身感受农事体验的乐趣,真正玩在乡村、吃在农家、乐在田园。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