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口数量长期处于低迷的发展态势,战国时代中国人口有三千万左右,到了宋代最高达到1.4亿人,而宋朝末年又骤减至6000万人。造成这一点想的主要原因是朝代更迭导致的战乱使得大量人口骤减。但是进入清代以后,中国人口从最开始的七千万人猛增了6倍,达到4亿人三千多万。为何清朝人口增长如此迅速,这与当时引入的一个物种密切相关。本期,奇闻怪史君就和大家聊一聊清朝人口的那些事儿。
清朝社会状况清政府初期实施多措施促进人口增长:优化婚姻政策,大力推广西医
劳动力的增长直接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满人做了皇帝以后,百废待兴,急需大量劳动力,如何增长人口成为统治者关心的问题。
为此,清政府在法律中规定男性满14周岁、女性满12周岁就可结婚。为了更好地解决婚姻问题,清政府还设立了官方的婚姻介绍所,更好的提升人口的结婚率。
清朝的一对夫妇提高人口结婚率的目的是为了增长人口,所以,清政府提倡有能力的男子可以娶三妻纳四妾,多生孩子为国家做贡献。而且,还提高了休妻的门槛,在进一步强化的封建氛围中,极少有女性提出离婚或者愿意离婚。因此,在这些婚姻政策下,稳定的婚姻关系也就为人口增长提供了保障。
人口的出生与成长还需要先进医学的保护,特别是瘟疫是削减人口的一大“杀手”。比如明代崇祯时代爆发的一场大瘟疫使得大量人口死亡。清代时,大量西方传教士将西医传入中国,西医的疫苗技术得到康熙皇帝的认可,政府推广民众接种疫苗有效的控制了当时流行的传染病天花的传播,为人口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健康保障。
政府推广疫苗清政府大力推广番薯,为清朝人口急速增长打入一剂强心剂
番薯也叫作甘薯、红薯、地瓜、山芋等等,叫法非常多。番薯原产地为美洲地区,最早传入我国是在明代中期以后。番薯的引入要感谢明朝万历年间的福建商人陈振龙将其从菲律宾引入中国,但是当时尽在闽粤地区有小范围的耕种。
清朝建立以后,经过连年战乱的中国面临着食物短缺问题,在康熙之前,每年都会爆发饥荒,特别是黄河泛滥,更是对人口的增长造成极大威胁。根据统计,清人入关时,当时的中国人口不足一亿人,而明代时的人口则在一亿人以上。
为了解决食物问题,南方部分地区的官员在给皇帝的奏报中提到了番薯这一作物,称该作物是每年水旱灾发生时,人们的主要救济食物,并且平时也是福建广东地区人们的的主要食物。
番薯种植图番薯的种植对于土壤、肥力要求都比较低,因此官方将番薯引入到北方进行大量种植。到了乾隆时候,安徽、山东、天津、河北等地区已经有大面积的番薯种植区。乾隆五十年的时候,政府进一步加大了番薯种植面积,从而是的番薯成为中国人的主要是食物,极大的解决了灾害发生时的食物短缺和北方地区食物短缺问题。
受益于番薯,乾隆以后中国人口急剧增长,乾隆六年人口突破一年,乾隆五十五年突破三亿,咸丰元年达到4亿三千万。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口增长的关键。看似不起眼的番薯却使得中国人口猛增,这要感谢引入番薯的陈振龙,其也被称为“中国番薯之父”。同时,当时的统治者审时度势以及多政策并举,才得以顺利解决了这一民生问题。
了解了清代中国人口猛增的原因,你有什么想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与奇闻怪史君交流,欢迎大家的收藏、分享和关注!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