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所弓引起的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该病能够迅速传播并引发高病死率,其特征为皮肤变红、坏死性皮炎及内脏器官严重出血,在病程上可表现急性、亚急性、慢性及隐性感染。由于其临床症状和猪瘟、猪丹毒等疾病相似,需要靠实验室诊断才能进行鉴别。非洲猪瘟病毒仅感染猪,包括野猪与家绪,软蝉是该病毒的保毒宿主和传播媒介。非洲猪瘟病毒1921年首次在肯尼亚被发现,其后陆续在非洲大陆的其他地区暴发;1957年葡萄牙也发现该病,这是首次在非洲大陆之外的地方发现非洲猪瘟病毒。目前非洲猪瘟主要在非洲国家、意大利撒丁岛及高加索地区呈现地方流行性。我国作为养猪大国,至今尚未发现该病。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最为有效的方法是执行严格的卫生检疫措施,防止该病毒从外界流入。
【病原】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属于非洲猪瘟病毒科(Asfarviridae)的非洲猪瘟病毒属(As fivirus)。病毒粒子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约为2O0nm,外包囊膜,内部含有数个共同轴心的同心圆结构。早期曾将该病毒归类到与其形态相似的虹彩病毒科,后因其DNA结构及病毒复制方式类似于痘病毒,将其划为痘病毒科,目前已将该病毒单独列为非洲猪瘟病毒科。
非洲猪瘟病毒为双股线性D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170~196kb,由于毒株的不同其基因组大小可能出现差异。基因组中央部分125~150kb是保守区域,末端为可变区域并含有反向重复序列及发夹结构。根据毒株的不同,其基因组可分为150~167个排列紧密的开放阅读框,可以编码150~200种蛋白质。非洲猪瘟病毒具有复杂的病毒结构,在感染细胞内已被证实至少含有28种结构蛋白,而在被感染的猪巨噬细胞内则含有100种以上的病毒诱导蛋白,其中至少有50种可与感染猪的血清发生反应,40种可与病毒粒子相结合。已被鉴定的蛋白中,P12、P30、P54,P73具有良好的抗原性,能够应用于血清学诊断,但它们在诱导保护性免疫反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非洲猪瘟病毒主要在感染猪的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中复制,在内皮细胞、肝细胞、上皮细胞中也能够复制,但不感染T、B淋巴细胞。该病毒也能够在PK-15、Vero等传代细胞系上培养。
该病毒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强,从室温放置15周的血清或4℃保存18个月的血液中都能分离到病毒,在脂溶剂及60℃经30分钟能被灭活。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