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凤栖 花开蝶自来——“四大体系”推动黔南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5月19日,独山牧原牧业有限公司一场楼房养猪项目建设点,工作人员正在对设备进行消毒和调试。“这栋楼共有6层,5、6层是能繁母猪舍,4层是仔猪保育舍,1到3层是商品猪育肥舍,预计6月下旬正式投产。”工作人员介绍,独山牧原共建设有三个场,其中二场、三场项目已于今年2月建成投产。

独山牧原是黔南“招大引强”的生猪养殖项目,采用全球最领先的智能化生猪养殖控制技术,建有自动饲喂系统、智能化电控设施、新风系统、巡检机器人、无人驾驶清粪机器人、捡猪机器人、无人驾驶洒水车等设施, 实现供水、供料、通风、降温自动化、智能化,防臭、防病、防非瘟“三防”养殖标准化,彻底颠覆了人们对“养猪”的传统认知。

像牧原这样“高大上”的生猪优强企业,黔南就有15家之多,其中,牧原、温氏、正邦、新希望、正大、大北农、德康、海大、广西力源等9家系2021年全国20强生猪养殖企业。生猪养殖“大佬”的云集,强力推动黔南生猪产业从“散、小、弱”养殖向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智能化的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变。

近年来,黔南盯紧“肉案子”这个民生工程,转变生猪产业发展思路,构建起规模化产业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市场化经营体系、持续化利益联结体系“四大体系”,有效解决了生猪产业发展中产能波动、绿色安全、产销保供、助农增收等问题,生猪产业取得突破性成就。

福泉温氏生猪养殖项目

养殖体系规模化

近年来,黔南将生猪作为引领全州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成立生猪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在全省率先建立州、县、乡、村“四级书记”抓生猪的产业发展体系,严格执行“旬调度、月分析、季通报、年评价”调度机制和督查督导机制,将生猪发展定位在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上。

黔南立足资源禀赋,超前谋划,科学布局,分类推进“建成1个大数据线上交易平台,打造3个全产业链示范园、3个屠宰加工功能区,建成4个曾祖代种猪核心育种场,6个养殖量达100万头的生猪养殖强县”的“一心三区三园四核六强”生猪产业发展目标,强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

为了转变传统“散、小、弱”的生猪养殖模式,黔南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紧盯全国前20强生猪养殖龙头企业,招引业内现代化全产业链大型龙头企业落户,“高起点”引领全州生猪产业发展。

福泉龙昌生猪养殖项目 李庆红 摄

筑巢引凤栖,花开蝶自来。三年时间,黔南共招引签约15家大型生猪企业入驻,其中,温氏、牧原、正邦等9家为全国业内前20强企业。2021年,全州25个省级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位列贵州省第一。建成生猪“3个100”项目场28个,目前已投产8个,出栏生猪5.1万头。

完善的产业发展机制,强力的龙头带动引领,构建起稳固的规模化产业体系,解决了长期以来生猪产能波动不定的问题。

生产体系标准化

黔南引导企业在新建及改建养殖场中,全部按照全环节、高标准、高质量、生态化、自动化、良种化的建设思路,品种优良化、设施现代化、防疫规范化、粪污资源化、产品安全化的转型要求,规范圈舍建设标准、设施设备标准、生物防护规程、环保控制标准,补链强链延链,实现品种优良化、模式标准化、资源集约化,推动规模养殖场升级上档。

积极参与全省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加强生猪良繁体系建设,构建“曾祖代+祖代+扩繁场+育肥场”良种繁育体系,加大优良品种引进和选育,建立以“政府引导—育种企业攻关—基地推广—市场验证”的育种模式,不断提高生猪种源自给率和良种化水平,努力将黔南打造成全省纯种猪集群生产示范区。招引长顺智源、贵定爱科欣、独山日泉、罗甸首信和平塘巨星等规模种猪场落户建成投产。

2021年,全州实现良种化推广率达98.5%,总体建成12个育种场、14个扩繁场、改扩建15个人工授精站。贵定爱科欣公司投入4000万元从国外引进2250头曾祖代种猪,通过自繁自养模式繁育四代后投入商品猪饲养,扩繁将形成4200头的核心育种群,年可提供优质种公猪2000头、种母猪10000头,种公猪可对80万头商品母猪进行品种改良,年可提供300万头商品代仔猪。

贵定海大益豚(爱科欣)公司成功引进2000头法国曾祖代种猪

通过搭建“州+县级兽医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和“养殖场户+屠宰场检测”平台,加快推进无非洲猪瘟小区、洗消中心、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全州建成病原学检测平台13个,在全省率先实现县(市)全覆盖,检测能力提高8倍,达到5000个样/日;成功创建国家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3个,省级非洲猪瘟无疫小区5个,排全省第一,另外还成功创建国家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获得省级动物疫病净化场1个;全州12县(市)兽医实验室和18个屠宰场具备非洲猪瘟病原学检测能力,成为贵州省第一个县(市)级全覆盖的地区。

大力推广分散收集、集中处理、还田利用、雨污分流、无害化处理等技术、猪—沼/肥—菜(果、茶)等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先后投入1.58亿元推动绿色生态健康养殖,全州规模化生猪养殖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规模场粪污治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7%以上,大型生猪规模场设施配套率达100%。

同时,积极探索“不与粮争田,不与粮争地”的产业发展路径,在都匀、独山、福泉等7个县(市)建成8个生猪规模“楼房”养殖场,实现养殖场地向空间延伸,有效节约养殖用地。

标准化的生产方式,加快了产业的优化升级,传统生猪养殖正在向全产业链闭合式发展转变。

经营体系市场化

猪肉的稳产保供,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黔南从建立保障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机制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生猪生产、加工、销售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重点补齐加工链和销售链。

加工链上,大力引进和培育饲料、加工、销售等产业环节的企业,构建“投入品—养殖—屠宰—加工—销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全面补齐补强生猪产业加工、精深加工链条,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全州现有生猪屠宰及加工企业18家,加工能力覆盖12县(市),长顺富之源50万头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屠宰线已于今年2月投产试运行,龙里四川高金100万头屠宰精深加工项目将于今年6月建成。两个项目投产后,黔南生猪屠宰精细分工产能将增加150万头,配套的肉制品加工生产线建成后,将实现5万吨加工能力,补齐了黔南生猪屠宰分割、精深加工企业的空白,助力生产端产能释放。

长顺县代化镇富之源项目 徐朦 摄

同时,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中小养殖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大型龙头企业,带动357个中小养殖企业补栏增养,有效实现生猪养殖圈舍、供苗、饲料、管理、回购“五统一”。采取单独建设、合并建设、飞地模式建设“3个100”工程,形成“大带小、小靠大、共担风险”的稳产保供发展模式。

在销售链上,开展农校结合、农超结合、跨省直营等营销模式,建立订单式稳固销售渠道。仅2021年,55家企业与北京华联、沃尔玛等大型超市合作,48家企业与黔南师院、黔南职院等学校合作,实现超市、学校等本地猪肉采购占比达86%以上。

市场化的经营体系加速了生猪产业产加销一体化建设,饲料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等短板正在补齐,生猪产销保供难题各个击破。

联结体系持续化

助农增收是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

多年来,黔南持续跟进对龙头企业的服务,加大支持力度,扶优扶强一批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就地就近务工,与龙头企业建立持续性利益联结机制,增加农民务工收入。2021年,全州生猪产业开发就业岗位887个,带动农民务工就业1134人,人均年收入4.2万元。

在实施“大场带小场”行动中,通过反租倒包、股份合作、自主经营等模式,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2021年,16家省级以上生猪龙头企业带动养殖户568户、2840万人,户均年收入12.3万元。

独山日泉饲料生产线

黔南鼓励农户利用自家闲置土地发展庭院经济,以项目覆盖或代养方式,签订采购协议,向农户推广良种猪进行饲养,在自给自足的基础上促进农户增收。2021年,全州兑现庭院经济资金306万元。

多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发展潜力,更是激发了养殖户、务工户的内生动力,助农增收成效显著。

今年全州生猪产业目标为存栏205万头、出栏270万头以上,产值94亿元以上。截至4月底,全州生猪存栏195.31万头,同比增加14.57%,其中能繁母猪存栏19.91万头,同比增加14.04%,生猪出栏112.98万头,同比增加19.70%,猪肉产量10.32万吨,同比增加19.02%。

本文系黔南州人民政府网原创首发稿件

作者:潘兰兵 黔南日报社融媒体采访中心 刘雪红

疫情防控

这些疫情服务 助力常态化防控

疫情防控行程卡

核酸检测机构

检测结果

● 大力整治文山会海、减轻基层一线负担等!贵州省出台改进作风狠抓落实16条措施

● 唐德智:努力走在前列多作贡献 奋力书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黔南新篇章

● 黔南州2022年统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州直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简章 发布于:北京市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