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栏量再创新高,8月蛋价旺季难旺?——从供需数据看鸡蛋市场博弈困局

        一、7 月蛋市复盘:供应过剩压制旺季预期

  (一)存栏量持续攀升,供应压力破近年纪录

  根据卓创资讯数据,2025 年 7 月全国在产蛋鸡存栏量达到 13.56 亿只,环比增幅为 1.19%,同比大幅增长 6.19%,创下 2023 年以来同期最高水平。此数据背后是连续 12 个月的存栏正增长,自 2024 年 8 月起,存栏量每月以超过 1% 的速度扩张,主要原因是 2024 年三季度补栏高峰(月均补栏超 9000 万羽)带来的产能集中释放。7 月主产区鸡蛋均价为 2.89 元 / 斤,虽环比上涨 4.71%,但同比暴跌 33.41%,显著低于 2023 年同期的 4.34 元 / 斤,充分印证了供应过剩对价格的压制效应。

  (二)老母鸡出栏骤减,新增产能 “堰塞湖” 形成

  7 月本应是传统老鸡淘汰期,但养殖单位受月中蛋价短暂反弹影响,淘汰积极性急剧下降,全国老母鸡出栏量仅 6600 万只,环比减少 20% 以上。与此同时,3 月补栏的 9000 万羽鸡苗集中开产,推动小码蛋占比从 6 月末的 17.05% 升至 7 月末 18.62%,新增产能远超淘汰量,形成 “供应双增” 的被动扩容局面。山东某养殖企业负责人表示:“目前日龄超 500 天的老鸡占比达 35%,往年同期不足 20%,延淘导致产蛋高峰期延长,市场难以消化如此大量的鸡蛋。”

 二、8 月供应端压力升级:存栏破 13.6 亿只几成定局

  (一)补栏惯性推高理论存栏,新增产能 “爬坡期”

  未止从蛋鸡生长周期分析,4 月补栏的 9400 万只鸡苗会在 8 月集中开产。这如同一场有规划的 “产能投放”,按照既定节奏为市场带来新的供应。结合 7 月末的存栏基数,经专业推算,8 月在产蛋鸡理论值预计达到 13.63 亿只,环比增长 0.5%。看似增幅不大,背后却是庞大的产能增量。

  回顾 2025 年 1-4 月,累计补栏量高达 3.7 亿只,同比增长 8%。这一数据对市场的影响将在后续数月持续显现。按照此补栏趋势,8-10 月每月新开产蛋鸡数量均会超过 900 万只。而同期理论出栏量仅 8600 万只,每个月的供应增量缺口扩大至 400 万只。这表明市场上鸡蛋供应的增长速度远超淘汰产能的速度,产能过剩情况愈发严重,仿佛进入 “峰值平台期”,短期内难以缓解。

  (二)冷库蛋集中出库,现货市场遭遇 “双重冲击”

  除新增产能压力外,冷库蛋在 8 月也成为影响市场的重要因素。2024 年冬季囤储的冷库蛋在 7 月下旬开始集中出库,大量鸡蛋涌入市场。据行业调研,华北、华东地区冷库蛋库存消化率已达 60%,日均出库量较 6 月增加 30%。如此大规模的出库量,对现货市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山东德州的一位经销商称:“冷库蛋批发价每斤比鲜蛋低 0.3 元,终端客户受价格因素影响,更倾向于采购低价的冷库蛋。这使得鲜蛋的流通受到阻碍,原本正常的 3 天库存周期,现已延长至 7 天以上。” 这种价格差异导致鲜蛋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库存积压严重,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供需失衡。冷库蛋的集中出库和新增产能的叠加,使现货市场面临前所未有的 “双重冲击”。

三、需求端旺季 “肌无力”:传统利好难破供需失衡

  (一)终端消费呈现 “量价背离”

  尽管 8 月进入中秋备货期,食品厂采购量环比提升 15%,但终端零售市场表现平淡。监测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商超鸡蛋销量同比仅增 5%,而价格敏感度上升,促销时段销量占比达 40%,较去年同期高 12 个百分点。某连锁超市生鲜经理指出:“高温天气催生替代品消费,猪肉、水产销量增长挤压鸡蛋份额,家庭主妇更倾向‘按需购买’,囤货需求降至 5 年来最低。”


  (二)南北流通受阻加剧区域分化

  7 月下旬以来,华北、东北持续暴雨导致运输成本增加 10%-15%,部分产区出现 “本地过剩、外地断档” 的结构性矛盾。例如,河北邯郸鸡蛋地头价 2.7 元 / 斤,而 500 公里外的天津批发价达 3.2 元 / 斤,价差扩大至历史高位。这种流通阻滞削弱了市场自我调节能力,使得产区库存积压与销区价格倒挂并存,进一步放大了市场悲观情绪。

四、8 月蛋价走势研判:窄幅震荡下的两大博弈点

  (一)短期:供需博弈聚焦 “老鸡出栏节奏”

  8 月蛋价走势充满不确定性,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各类信号,试图把握价格走向。当前,市场分歧主要集中在老母鸡实际出栏量上,这是影响蛋价走势的关键因素。

  从市场预期来看,若中元节前后老母鸡出现集中淘汰情况,将是市场的重大转机。专业分析表明,若日龄 500 天以上老鸡出栏率达到 40%,8 月存栏增量有望控制在较小范围内,甚至收窄至 13.6 亿只以内。这对市场而言是利好消息,供应压力减轻将为蛋价稳定提供有力支撑。在此情况下,蛋价有望在 3.0 - 3.3 元 / 斤区间震荡,既能减少养殖户亏损,又能恢复市场信心。

  然而,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性。若老母鸡延淘情况持续,市场将面临更严峻考验。一旦存栏量突破 13.7 亿只,鸡蛋供应将进一步过剩,蛋价可能承受巨大下行压力,甚至下探至 2.8 元 / 斤,逼近养殖成本线(约 2.75 元 / 斤)。这对养殖户来说是巨大挑战,不仅难以盈利,还可能面临亏损扩大的局面。

  卓创分析师观点指出:“养殖单位亏损已达 2 个月,若 8 月亏损扩大,淘汰进程或加速,这是打破当前僵局的关键变量。” 这表明养殖户亏损情况将直接影响其决策。若亏损继续扩大,养殖户将不得不考虑淘汰老母鸡以减少损失,这将直接影响市场供应,改变蛋价走势。因此,老鸡出栏节奏成为短期蛋价走势的核心因素,如同市场的 “阀门”,控制着供应流量,进而影响蛋价高低。

  (二)中长期:产能去化需迈 “深度亏损” 门槛从蛋鸡行业发展历史来看,蛋鸡存栏量见顶回落通常需满足两个条件。

  其一,持续 6 个月以上的深度亏损。当前,行业单只蛋鸡月均亏损 1 元,虽已给养殖户带来压力,但尚不足以促使其大规模减少产能。只有当亏损持续时间足够长、程度足够深,养殖户才会意识到问题严重性,采取淘汰蛋鸡、减少补栏等行动降低产能。

  其二,补栏量同比下降 15% 以上。这意味着养殖户对未来市场信心大幅下降,不再盲目增加产能。目前,2025 年 4 月后补栏量虽环比有所放缓,但同比仍增长 3.46%,表明养殖户对市场仍抱有一定期望,不愿轻易放弃增加产能机会。而且,7 月鸡苗价格反弹至 4.2 元 / 羽,进一步显示养殖单位对远期市场存侥幸心理,认为未来市场可能好转,因此不愿过早减少产能。

  某期货机构报告揭示当前市场困境:“除非 8 - 9 月蛋价跌破成本线并持续,否则产能去化难达实质化,2025 年四季度或仍面临‘旺季不旺’的尴尬局面。” 这明确表明,蛋价必须跌破成本线并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真正触动养殖户利益,促使其采取实质性产能去化措施。否则,市场将继续面临产能过剩问题,即便在传统旺季,蛋价也难明显上涨,仍将处于低位震荡状态。因此,深度亏损成为产能去化的关键门槛,只有跨过这道门槛,市场才能恢复供需平衡,蛋价才能回归合理区间。


五、行业应对:从 “量增价跌” 到 “提质增效” 的必然转型

  (一)养殖端:以 “精准淘汰” 对冲存栏压力面

  对当前困境,养殖端需采取精准策略应对存栏压力。建议优先出栏日龄超 550 天的老鸡,因为这些老鸡产蛋效率明显下降,继续饲养不仅消耗更多饲料成本,还占据养殖空间。通过 “以新替旧” 方式,可优化产能结构,提高整体养殖效益。

  河南某百万羽养殖场的做法为行业提供范例。其已启动 “阶梯淘汰” 计划,8 月出栏 30% 的老鸡,同步补栏青年鸡。这一举措既能减少当前存栏压力,又为未来产能储备力量。其目标是将存栏量控制在 13.5 亿只以内,确保中秋前库存降至安全线。该计划既考虑当前市场供需情况,又兼顾长期发展需求,具有较强可操作性和前瞻性。

  (二)流通端:构建 “鲜蛋 加工” 双线渠道针对终端消费疲软现状,流通端需积极拓展销售渠道,以消化过剩鲜蛋。部分企业已开始行动,拓展蛋液、蛋粉等深加工渠道。目前,山东、江苏地区的深加工转化率已达 25%,较去年增长 10 个百分点。这表明深加工渠道正逐渐成为消化过剩鲜蛋的重要力量。

  某食品加工企业与高校食堂合作推广蒸蛋、蛋饺等预制品的案例,为行业提供思路。通过与高校食堂合作,不仅能消化过剩鲜蛋,还能提升产品附加值。据该企业透露,单吨利润比卖鲜蛋高 300 元。这种合作模式既解决鲜蛋销售问题,又为企业带来更高利润空间,实现双赢局面。

  (三)政策端:关注产能调控与收储信号

  农业农村部 7 月召开的生猪产业座谈会释放出 “严控新增产能” 信号,虽针对生猪行业,但对蛋鸡行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在当前蛋鸡产能过剩情况下,政策引导和调控尤为重要。

  市场期待后续出台蛋鸡养殖补贴、冷库收储等政策,以缓解当前 “价跌伤农” 困境。蛋鸡养殖补贴可直接降低养殖户成本,提高其养殖积极性;冷库收储可在市场供过于求时,储存过剩鸡蛋,减少市场供应量,稳定蛋价。这些政策有助于平衡市场供需,保护养殖户利益,促进蛋鸡行业健康发展。

结语:产能过剩周期下的 “渡劫” 之路

  2025 年 8 月的鸡蛋市场,是 “供应过剩” 与 “需求乏力” 的激烈较量。存栏量突破 13.6 亿只,蛋价跌至近三年同期低位,这些数据警示整个行业:以往依靠规模扩张的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寻求新出路。

  在这关键节点,产能去化刻不容缓,只有加速淘汰低效产能,才能为市场重新找到供需平衡的支点。同时,开拓多元消费场景也至关重要。传统消费市场已趋于饱和,只有挖掘新消费需求,才能为鸡蛋开辟更多销路。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同样不可或缺,通过深加工、品牌建设等手段,提高鸡蛋产品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对于从业者而言,这个 “旺季不旺” 的 8 月,虽充满挑战,但也蕴含机遇。它或许正是开启产业升级的转折点,每一轮市场周期的洗牌,都是一次优胜劣汰的过程,只有真正具备抗风险能力的主体,才能在市场洗礼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

来源:现代畜牧网

版权归原作所有,向作者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