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养猪史近万年,却每年进口万头洋种猪?专家:土猪已濒临灭绝

在90年代的中国,挨家挨户的农村院墙上,都写着:“养猪是棵摇钱树,谁家养猪谁致富”。这标语虽然言简意赅,但村民的积极性却十分强烈,那时村民每家每户,少则饲养一两头,多则几十头。可不知从何时起,人们印象当中的黑色猪崽子,已经渐渐变成了白皮粉肉的模样。早些年,随处可见的黑皮猪与花斑猪,也在不知不觉之中,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直至单一的猪肉品种,已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之后,人们才想起了那濒临灭绝的中华土猪。

可话说回来,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养猪大国,为何不推崇自家土猪?反而过度依赖进口,致使中华土猪濒临灭绝?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圈养动物。在我国的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及河北徐水南庄头的遗址当中,发掘出了正在驯化中的猪骨。距离今天大约有9000多年的历史,只是那时的人们,圈养的动物少且杂乱,目的也相对简单。除了抵抗各种野生兽类,对生产区域造成侵害之外,就只为了填饱肚子。直到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圈养的动物数量才渐渐多了起来,尤其是猪的数量,要比以往的任何时期都要多。

时至1958年,考古学家在西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已经被驯养成家猪的遗骨,并在一些手制的陶罐上,发现了刻有家猪的图案,距今大约有6000年左右。因为中国幅员辽阔,生活在不同地区的早期人类,所驯养的猪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根据半坡文化遗址的归类,大抵可以分为华南野猪、华北野猪、矮野猪、蒙古野猪等等。它们虽然都属于欧洲野猪的种类,但是在早期的中国人民辛勤的驯养之下,已经有了中国家猪的基本特征。而后到了中国古代时期,农业和畜牧业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人们驯养野猪的手段也越发高明起来。

直至,殷商时期,对于猪的驯化和培育,已经略见雏形,直至汉代时期,便已经培育出了形态较好的家猪。那时,人们培育出来家猪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青瓦猪,一种是小耳猪。其中小耳猪,头小面宽,耳朵是支棱起来的,四肢短小粗壮,后背宽厚且敦实,还有一身柔软的毛发。而青瓦猪,则刚好与小耳猪相反,它面部瘦长,大耳如扇,身材也比小耳猪高大,更接近今天的饲养猪。可见当时的猪种繁多,人们对待不同品种的猪,也有着不同的驯养和培育手段。

可惜的是,到了明清时期, 朱姓帝王家的人们,认为“猪”与“朱”同音,似有大不敬之意。于是便遏制了养猪业的发展,还将大量养殖户的猪就地掩埋,或者廉价处理掉。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农业畜牧业都有了国家的政策扶持,因此养猪业又开始走向新的征程。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大,和外来猪种的不断影响,我国养猪业虽然迅猛发展,却蕴藏着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自1974年开始,逐渐侵占中国市场的英国白皮猪。

想当年,为了快速振奋国民经济,中国极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牲畜物种。只是为了提升本国产业的发展速度,养猪业也由原先饲养的中华土猪,逐渐演变为饲养白皮猪。可中华土猪,与英国白皮猪,到底有着怎样的差别,以至于人们几乎快要忘记了中华土猪的存在?说到我国的传统土猪,它颜色黝黑,腰背平直,四肢粗壮有力,且油脂丰富,产仔量高。过去人们之所以喜欢吃土猪肉,就是因为猪油做饭倍香,即便是瘦肉部分,也饱含水分,且不塞牙。但土猪有个缺点,就是饲养周期过长,一般是进口白皮猪的两三倍,时间长的至少要一年才能养成。

而白皮猪就不一样了,它们大部分是与中华土猪杂交而成的产物。它们生长周期短,且瘦肉率高,脂肪率低,价格相对便宜,因此十分符合当时生活资料短缺的中国市场。于是来自英国的克夏猪,丹麦的长白猪等品种,就被大肆引进至我国,并长期占领着中国市场。而人们也因为如此物美价廉的猪肉,几乎忘记了中华土猪的存在。当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提升至,不再单一的追求温饱之时,对肉品的选择,也开始变得挑剔起来。其中大部分的人们,已经感受到,如今的猪肉,虽然皮薄肉厚,且没有脂肪,可口感却远不如土猪肉。

尤其是瘦肉的部分,如果不用蛋清或者淀粉腌制,吃起来就格外干燥,而且塞牙。当人们回过头想要寻找以前的味道之时,却发现,土猪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程度。那么导致这种局面,仅仅是因为引进新品种猪的原因吗?实则不然,此事蕴含着诸多复杂的因素。其一,因为长期依赖进口,我国在自主研发高品质种猪的事业上,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其二,是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相关政策的支撑,再者国外的先进技术又不愿对中国输出。其三,自主研发的种猪,在品质上与进口的种猪,相差甚多,不能成为各大企业的首要选择。

加之,几十年形成的畜牧产业链,已经完全适应当前的经济模式,市场需求与企业的产能也直接挂钩。因此,在没有取代进口种猪的先进品种出现之前,是没有企业愿意孤注一掷的。可抛开这些现实问题不说,在养猪行业上,需要考虑的现实状况也很多。其中种猪的产仔量,和幼崽断奶量,以及每一头猪的成长所消耗的饲料用量,都是必要的考虑因素之一。据统计,中国母猪一年平均可以产仔16头左右,死亡的不计,而外国的母猪一年可以产仔26头左右。外国的猪崽,从出生到断奶到长成,每公斤所消耗的饲料占比为2.5,而我国的为2.8,这就是实际差距。

除此之外,还有孕育周期的长短和幼崽的存活率,发达国家的母猪,一年可以受孕2.4胎,而我国的最多2两胎。这就从本质上,直接拉开了我国的猪仔年产量,与其他国家的距离,与此同时还伴有管理上的差距。因为猪的产量,完全依赖母猪,因此母猪的身体健康情况,和生活环境,以及心理健康,都需要格外重视。发达国家会选择在母猪情绪稳定,身体素质良好的情况下,安排其配种,且在受孕成功之后,得到特别的照顾。如此,便能保证母猪的身心健康,并为幼崽提供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待母猪生产之后,会有充足的奶水喂养,也保障了幼崽的存活率。而这些都是我国在饲养方面所短缺的,尽管我国已经在饲养层面有了大幅度的改善,但仍需要一段时间来沉淀。

通过掌握以上的情况之后,再回过头看一看我们的中华土猪,就不难猜测,为何其种类甚少,且价格昂贵了。一方面是大量培育进口猪种,满足市场需求,导致中华土猪的培育得不到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养殖户为了追求利益,放弃了饲养耗时长,且生产资料使用较多的中华土猪。根据专家调查显示,原本多达几十种的中华土猪,已经灭绝了8个种类,而另外的29种土猪,都处在濒临灭绝的边缘。其中隶属中华土猪品种之一的,四川雅南猪,在半个世纪以前,尚有7万多头存世,如今也不过剩下200多头。而浑身长满黑毛的成华猪,在四十年前也多达48万多头,如今也只剩下700多头。

而闻名于全国的金华猪,又称“两头乌”的中华土猪,也从80年代的25万头,下降至2007年的1万多头。尽管专家们纷纷呼吁保护中华土猪,也通过实际努力,为濒临灭绝的中华土猪,改善生存环境。可中华土猪的数量却依旧存世不多,而发生这种情况,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与市场需求脱不了关系。时至今年年初,我国对于种猪的进口量,比起去年又上升了一个全新的台阶。还一举成为美国种猪最大的需求商,而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受到“非洲猪瘟”的影响。因为“猪瘟”的产生,直接改变了我国培育种猪的格局,原先进口的种猪在没有疫苗免疫的前提下,便开始孕育和生产,最终导致母猪和幼崽直接失去生存的权利。

因此在大量损失种猪的前提下,我国不得不改变进口种猪的品种与方向。据统计,去年我国前三个季度进口种猪的数量在15346头,而到了今年则演变为24460头。其中进口美国的种猪数量在9050头,进口的丹麦的种猪数量在8115头,进口法国种猪的数量在6265头。而在这些庞大的数字背后,隐藏着的是,我国在养猪业上的短板和瓶颈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种猪的进口,可以极大地改善和细化养猪业的生产和培育工作。也能够提高猪肉的产量,从而降低因猪瘟引起的,猪肉居高不下的价格。可燃眉之急能解,但中华土猪的存世现状,已岌岌可危。如果不将中华土猪的饲养规范化,恐怕会造成该物种的彻底灭绝。

除此之外,中华土猪的存亡,还完全决定着我国能不能实现“种猪自由”。因为中华土猪,作为中国的本土猪,一旦灭绝了,我国对于猪肉的需求,就完全依赖进口。也不存在研发属于自己的种猪,一旦发生此类情况,我国就多了一处“任人宰割”的短板。往后,从种猪的进口,到猪肉的价格,再到新品种猪的培育,则会完全受到他国的制约。但这完全不符合我国近代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这就好比手机行业,关于芯片的研究。一旦拥有尖端技术的企业,停止为其提供芯片,那么整个手机产业将受到严重冲击,甚至倒闭。如此,“种猪”的作用,堪比“芯片”,而芯片需要载体,“种猪”的培育,同样离不开中华猪。

有幸的是,至1996年起,我国就出台了一系列保护中华土猪的政策。并制定出了详细的,关于地方猪资源的发展方向,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养猪业规模化生产,会出现的种种问题。与此同时,也在各个地方,建立了中华土猪的基因库,以方便各大养猪户或者研究机构,研发新品种。时至今日,天地壹号生物科技公司,已经建立了全国最大的“中华土猪基因库”。并选择与农户合作,坚持土猪“本土化”喂养,改变了以往的企业只管生产,不管喂养的经营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之下,每家农户与天地壹号公司合作喂养的土猪,已经达到500至上千头。而壹号土猪的出栏量,也增加到了20万头,并逐渐为中华土猪打开了国内市场。

这便是良心企业家的眼光与格局,尽管培育濒临灭绝的中华土猪,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可为了保住中华土猪和占领国内土猪的空白市场,不得不说,天地壹号的董事长,十分具备战略眼光。毕竟一个企业想要走得更远,少不了要将生产体系建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而从中华猪岌岌可危的现状,和国家出台的保护措施来看,天地壹号发展土猪产业,是十分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因为21世纪的中国企业,已经完全懂得“独立自主研发”的重要性。毕竟谁也不愿意养猪业的发展驱动力,始终控制在外国人的手中,且有朝一日,若被他人扼住喉咙,损失最大的依旧是自身的利益。

因此,要想保护好本土濒临灭绝的物种,除了要攻克技术这一关之外,也要打开眼界和格局。不能为了急功近利,而忽视对本土产业的保护,以及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重视。有道是:“有志者,事竟成”,万事只要有恒心,和坚持不懈地努力,成功便指日可待。

感谢阅读,点个关注再走呗~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