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口蹄疫的特点及防控措施

概述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引发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烈性传染病,易感动物包括猪牛羊等偶蹄兽动物。猪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为高发期,如果早期处理不当,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常呈地方流行性及大流行,并且难以根除。发生口蹄疫的国家,按照国际贸易规则,对于其国内的活畜以及畜产品将限制出口,加之捕杀和无害化处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我们国家把口蹄疫归为一类家畜传染病之首。我国是世界养猪第一大国,养了世界将近50%的猪。由于我国的国际边境线总长度达到5.52万千米(陆地边界全程约2.28万千米,还有超过3.2万千米的海岸线),与我国毗邻接壤的国家有许多,这些国家由于政治、经济和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成为口蹄疫的重灾区,随时有可能把疫情传入我国,所以我国口蹄疫的防控压力十分严峻。

猪口蹄疫的病原学

口蹄疫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MDV),该病毒属于RNA病毒,有七个血清型:A、O、C、Asia1、SAT1、SAT2、SAT3,目前分离到65个亚型,一头猪可同时感染几个亚型。2009年之后我国没有再检查出Asia1型,目前我国流行的口蹄疫病毒血清型为O型和A型。FMDV可以在干燥的粪便中存活14天,尿液中存活39天,在泥浆中存活6个月以上。FMDV耐低温怕高温,在56℃下只能存活30分钟,不耐强酸强碱,在PH7.2-7.6时较为稳定,PH5.3-5.7,能够快速被灭活。1-2%的氢氧化钠溶液、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碳酸钠溶液对FMDV均有非常好的杀灭作用。

猪口蹄疫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本病发病急、流行性快、传播广、危害大。感染的家畜和处于潜伏期的动物均是危险的传染源。患病动物的泪液、唾液、尿液、粪便、水泡液均含有高载量的病毒,口蹄疫病毒可以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人工输精等途径传播,感染猪只。猪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发病率较高,风、鸟类、运输等导致该病远距离传播。

我国目前流行的毒株为O型和A型:

O型主要为:

1、CATHAY型(中国型):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OR/80 、OZK/93、OS/99/s及O/GX/09-7;

2、ME-SA型(中东-南亚型),俗称泛亚型(PanAsin);

3、 SEA型(东南亚型):即缅甸98谱系,该拓扑型中的疫苗株包括Mya98/by/2011、O/XJ/10-11。

从我国参考实验室监测的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流行的口蹄疫O毒株主要是MYA/98株(缅甸/98),其次是O/GX/09-7。

A型:

A型口蹄疫早在1958年,我国新疆阿克陶报道仅在牛群中传播,代表为A/AKT/58,未涉及猪发病。猪群A型感染始见于2013年,先见于分娩母猪和哺乳仔猪,代表毒株为A/GDMM/13/G2。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过程和症状

猪只感染口蹄疫病毒发病会经历四个阶段,两次水泡。

(一)病毒感染复制期(Ⅰ期):

健康猪只吸入烟雾状口蹄疫病毒或病毒通过黏膜破损处进入猪只体内,病毒迅速在侵入部位上皮细胞内增殖,引起浆液性渗出而形成原发性水泡,此期水泡不易发现。

(二)临床症状表现期(Ⅱ期):

感染后4~7天Ⅰ期水泡破裂,高浓度病毒进入血液,导致病毒性心肌炎,造成乳猪猝死;形成继发性水泡﹙Ⅱ期水泡﹚,此时水泡容易发现,在口蹄、乳房等部位可见明显水泡,发病猪只伴有高热、跛行,食欲严重减退。

(三)变态反应期(Ⅲ期):

感染后7~10天,Ⅱ期水泡破裂,水泡液扩散,猪场中病毒浓度升高,感染健康猪,水泡破裂后形成烂斑,猪只蹄部疼痛,甚至蹄壳脱落,不能站立或跛行。此阶段发病猪只体温升高,食欲减退或废绝;严重个体心肌细胞发生坏死,可造成猪只突然死亡。

(四)恢复期(Ⅳ期):

感染10天后烂斑开始收缩、结痂,逐渐有新的肉芽组织生长、愈合。病毒性心肌炎进入慢性期。心脏肥大,心内膜增厚及附壁血栓形成,出现心衰、呼吸急促或呼吸道症状等。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开始增加。恢复后的猪只还可以长时间带毒散毒。

口蹄疫难以防控的原因:持续感染

FMDV在健康的猪、牛、羊体内广泛存在,这些带毒动物并不表现临床症状,而是出于亚临床感染,并且可以向外界排毒成为重要的传染源,导致病毒变异和新毒株产生加快。

实践生产中口蹄疫一旦发生极难控制,即便是短时期内控制成功,不久后仍然会再次流行(Miller et al.2018)。OIE和我们国家都规定,一旦猪场爆发口蹄疫疫情,感染动物以及接触过感染动物的动物均必须立即扑杀并销毁。

这是因为FMDV在感染过程中主要借助于巨噬细胞进行传递。被FMDV感染的细胞,其表面MHCⅠ的合成会受到阻碍,从而使得病毒入侵的细胞向T细胞提供抗原时受到影响,抑制了抗原递呈过程,阻断了抗体与抗原相结合,从而不能针对抗原产生免疫应答,使得抗原在机体内得不到清除,经过一系列过程入侵更多的细胞和组织,在进行有效的治疗之前,可以使机体一直处于感染的状态(Choi et al.2018)。被感染的动物在4周后,仍然可以在咽部检测到病毒存在。

口蹄疫的防控

(一)做好生物安全工作。

1、减少引种频次,引种时需要做好基础疾病的筛选,特别是口蹄疫病毒的检测,避免引进携带FMDV的猪只。

2、猪场选址远离牛场和羊场,做好消毒工作。牛对于FMDV非常易感,10个病毒粒子就可以导致牛发病,牛群被称为口蹄疫的“放大器”。而口蹄疫病毒在羊群中的隐性感染带毒率是非常高的,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但是会往外环境中排毒。由此可见,猪场周边最好没有牛场和羊场。建议国家加大力度定期对全国的猪、牛、羊场进行FMDV隐性带毒群体的检测筛查,一旦发现带毒群体,坚决予以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3、平时要管控好进出场的人员、物质和车辆,做好消毒工作,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消毒。外环境和空栏舍消毒可以选用火碱水、戊二醛、甲醛等,带猪消毒可以选用过氧乙酸溶液、碘酸溶液、过硫酸氢钾复合物。

(二)及时做好疫苗免疫。

猪口蹄疫最有效的防控手段是疫苗免疫。疫苗产生的抗体能够很好的保护猪群远离口蹄疫的侵袭。我国口蹄疫疫苗生产厂家有许多家,猪口蹄疫疫苗目前有灭活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合成肽疫苗等。

1、疫苗选择方面:

O型主防:MYA/98株(缅甸/98)和O/GX/09-7株。

A型主防:A/GDMM/13/G2毒株。

2、建议免疫程序:

选择与当地流行毒株相匹配的口蹄疫疫苗,适时为猪群进行免疫注射。

后备猪:

首免:8-12周龄;二免:12-16周龄;三免:配种前。以后随能繁种猪群程序进行免疫。

能繁种猪群:

每年10月、11月、1月、4月、7月免疫5次;或首次免疫并加强后,以后每季度普免一次。

仔猪:

仔猪首次免疫时间最好经过母源抗体监测后,选择合适时间进行首免,4周后加强。而目前夫妻场等散养户没有条件进行检测确定首免时间,一般会选择50日龄首免,78日龄二免,会受到母源抗体的干扰,影响抗体的保护率。做疫苗前后饲料中添加1%奥得曼A,促进机体提升免疫应答能力。

(三)抗体监控

定期检测猪群中口蹄疫的抗体,有助于发现抗体的衰减情况和保护力,及时的查漏补缺利于猪群有效抵御口蹄疫。

(四)口蹄疫发生时的应激处置。

1、猪舍内环境银氨净消毒,5天一次,外环境火碱消毒;

2、猪舍内每天喷砂护舍安,干燥环境,减少有害菌;

3、发病猪只的体表溃烂处涂抹护舍安,防止细菌感染;

4、发病个体肌注干扰素,另侧猪舍头孢类抗生素;

5、拌料加入1%奥得曼A,阿莫西林。

六、后记

在当今大环境下,我们要一手抓非瘟防控,另一方面要防控好基础病,防控好口蹄疫便是当务之急。 发布于:湖南省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