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烂蹄子,养牛人最头疼的问题,用什么药都治不好!

   腐蹄病是由坏死梭杆菌和节瘤拟杆菌协同感染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创伤性传染病。牛、羊、鹿等反刍动物常见且发病率较高,以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该病的特征为动物蹄部组织化脓、坏死、腐败以及角质层破坏。目前,在我国牛、羊饲养场中,腐蹄病的发生率可达到50%,是牛、羊,尤其是奶牛养殖业中危害性最大的传染病性疾病之一。患腐蹄病的奶牛,通常表现为食欲减退,泌乳量下降,繁殖能力降低,严重者被迫淘汰,从而严重地影响到奶牛的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我国牛、羊,尤其是奶牛腐蹄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一般为慢性经过,多位散发,有时表现为地方流行性。坏死梭杆菌主要以白细胞毒素、内毒素、溶血素、血凝素和各种蛋白酶起致病作用。节瘤拟杆菌主要通过细菌纤毛和蛋白酶起致病作用,其他杂菌在致病中起辅助作用,所以腐蹄病的主要判定依据是检测到病料中是否有节瘤拟杆菌和坏死梭杆菌的存在。


1 发病情况


2013年4月,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斜沟乡斜沟村马某家中,育肥的9头荷斯坦杂种公牛相继5头发病。首先有1头育成架子牛卧地不起,经畜主驱赶站立时发现左后蹄不敢着地,出现了蹄冠部肿胀、敏感、疼痛。病牛体温升高达38.9~39.8℃,患肢不敢用力负重,食欲不振。第二天2头发病,第三天又出现2头发病的情况。


2 诊断


圈舍内阴冷并有大量未被及时清理的粪便,空间小,饲养密度过大,圈舍内潮湿,通风不良,地面有一定的坡度(前高后低),排泄物基本都在后肢处。笔者在到户检查时,患畜体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均有一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红、肿、热、痛,而且均是后肢出现。第一个发病的牛在清理完蹄部粪土时,蹄冠可见创洞,内有腐烂角质,并有淡黄色液体或黑色伴有血液流出,边缘不规则,有的地方结痂并有创洞形成。根据以上症状,初步做出疑似坏死杆菌病。


病料的采集培养鉴定。采用无菌操作方法采集病键交界处的黑色液体,接种培养。


血平板培养基的培养。在血平板上形成了直径约2~3毫米扁平,灰白色,边缘不整齐,并有不同程度的溶血菌落。


肝块肉汤中的培养。在肝块肉汤中培养48~72小时发现试管底有絮状的沉淀,培养基透明不浑浊、有臭味。


病料触片的染色镜检。革兰氏染色呈阴性,可见多个形态,单个散在或成堆排列,有长丝状、梭状、粗大略呈弧形的弯杆菌,无鞭毛,不形成芽孢和鞭毛。


3 治疗


对患畜伤口清洗,除去坏死组织,用0.1%的高锰酸钾冲洗、消毒,涂上红霉素软膏。结合临床症状对不同的牛进行对症治疗,其中3头牛静脉注射5%葡萄糖维生素C溶液,其他2头牛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按说明书方法使用。同时对圈舍进行彻底的清扫、消毒、通风。此疗法每天1次,连用3天。


中药疗法。二母(知母、贝母)25克,二药子各25克,二花30克,连翘25克,牛角30克,羊角30克,大黄25克,玄参30克,花粉25克,郁金25克,生地25克,薄荷25克,蝉蜕15克,僵虫15克,公英30克,山甲珠15克,豆根15克,地丁20克,射干15克,黄连15克,黄芩25克,黄柏30克,栀子25克,桔梗20克,甘草15克,蜂蜜120克,鸡蛋清4个,研磨内服。


按上述方法治疗,7天后回访,5头病牛均逐渐恢复健康。15天后,5头病牛全部治愈。


4 预防


保持畜舍干燥,避免皮肤黏膜损伤,发现外伤及时处理。放牧应选择高燥地区,避免到潮湿或污染的地区放牧。及时清洗伤口,用药后包扎。


加强饲养管理,饲养密度适中,提高牲畜机体抵抗力。消灭蚊虫及蝇,平时要保持牛舍及放牧场地的干燥,避免造成蹄部、皮肤和黏膜的外伤,一旦出现外伤应及时消毒。加强护理,消除发病诱因。消除蹄部的坏死组织。用1%高锰酸钾或3%甲酚皂液冲洗,也可用10%硫酸铜溶液进行温脚浴,然后用碘酊或龙胆紫涂擦。对坏死性口炎,用1%高锰酸钾冲洗,涂碘甘油或龙胆紫。对内脏转移坏死灶,可用抗生素结合强心、利尿、补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