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来袭猪呼吸道疾病如何防控分清优先顺序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寒潮来袭,猪呼吸道疾病如何防控?分清优先顺序、准确诊断至关重要!

《农财宝典》新牧网记者 李宗林

呼吸道疾病是许多猪场挥之不去的顽疾,给养殖户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冬季来临全国气温骤降,寒风侵袭下猪群呼吸道综合征高发,如何科学防控,养殖户们亟需正确的引导。

12月12日,勃林格殷格翰(中国)动物保健猪专业兽医服务团队高级技术服务经理李勇做客农财直播间,带来《冬季猪群呼吸道疾病防控要点》专题讲课,带领养殖户了解猪场常见呼吸道疾病,优化防控策略和重点。

防控呼吸道疾病,分清优先顺序

直播开始,李勇简要阐述了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基本特征,它是一种由病毒、细菌及不良的饲喂管理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综合征,其整体分为原发性感染的病原体、继发性感染的病原体两大类。

原发性病原常常单独感染造成免疫抑制,危害性比较严重。而在猪只体内检测到继发病原不一定发病,因为多为猪只常在病原,健康猪只体内也会存在(如链球菌,副猪嗜血杆菌)。

猪只感染原发病原(如PRRSV,PRV和猪肺炎支原体等)或应激时,一些继发性细菌(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才致病,因此要防控继发性细菌病先要防控好原发病毒性疾病和原发性细菌性疾病。但也有特例如PCV2和APP即可以作为原发性病原,又可以作为继发性病原,一定要正确的诊断。

同时,导致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一些非病原因素,例如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等,往往被养殖户忽视。“猪场发生呼吸道疾病时,不能仅盯着病原因素分析。”李勇表示,呼吸道疾病综合征通常是由多病原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


蓝耳病监测取样有讲究,“5步法”帮助猪场快速防控

谈到病毒性呼吸道疾病防控,蓝耳病毒(PRRSV)无疑是所有养猪人都绕不开的一座大山,有统计显示,美国养猪业因蓝耳病造成的损失约6.64亿美元/年。

目前蓝耳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母猪繁殖障碍和保育猪呼吸道症状。想要监测猪群内蓝耳病的感染、流行情况,口腔液是很好的样本来源,通常一根绳子可以覆盖15-20头猪,且收集后实验室操作方便。但需要注意的是,选择口腔液样本检测RNA病毒时,建议使用保存液来运输样本。

想要保证猪场蓝耳稳定,首先要稳定产房,而监测产房是否稳定,李勇认为有以下几个不错的样本来源:母仔猪口腔液,产房处理液(断尾、剪脐带、阉割的废弃物),产房母猪乳头拭子、死胎舌尖。

另外如果想要提升母仔猪口腔液的收集成功率,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比如取样绳系在母猪头部一侧位置。科学的采样监测方法,不仅能帮助管理者了解产房蓝耳病感染情况,更有利于接下来疫病防控和免疫策略的制定。

根据蓝耳病在猪场的传播特点,以及蓝耳病毒的排毒和暴露状况,可将猪场分为5类情况:阳性不稳定(I)、阳性稳定(II-A)、阳性稳定(II-B)(正在清除中)、接近阴性(III)、阴性(IV)。面对不同类型的猪场,采取的措施也有所不同。


例如,当蓝耳病暴发时,第一时间闭群,一般为6个月。全群均一化免疫蓝耳病经典毒株疫苗两次间隔4周,可以消除亚群,缩短排毒时间。一次性留足够量(至少6个月)后备猪,做好蓝耳病的驯化。

闭群+疫苗驯化,通常需要24周左右可以达到阳性稳定(Clayton Johnson,Jean-Paul Can.2013)。如果不进行人为干预,猪群就会一直存在蓝耳病毒的循环,给猪场造成惨重的损失。对此,勃林格专门制定了蓝耳病防控“5步法”,有效控制蓝耳爆发,稳定猪群生产。


“想要让猪场蓝耳病快速稳定,断奶仔猪移走是关键!”李勇提醒广大养户,蓝耳病阳性母猪生下的仔猪,断奶后在本场会非常难养,但将其移至其他场地饲喂,只要防控得当就基本不会出现问题,所以建议在11-12周将断奶仔猪移走。

当第20周左右猪群稳定后,李勇建议猪场进行一次“8+4”检测,就是连续8周监测产房母猪不排毒后,再连续4周监测断奶仔猪是否排毒,当检测结果不排毒时就基本宣告蓝耳病防控战略成功,实现了阳性稳定生产。

实现猪场稳定生产,生物安全管理遵循科学法则

实现阳性稳定生产后,想要维持猪场阳性稳定甚至实现净化,两点式饲养是成功的保证。与此同时,在控制蓝耳病第21周后,猪场就要启动内部生物安全管理“McRebel法则”及“确保PRRS成功控制的10条黄金管理法则”。

想要良好落地McRebel法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解决寄养问题。李勇提醒广大养户,在第20周蓝耳阳性稳定后,猪场就要减少仔猪寄养,假如需要寄养建议在产后48小时内完成。另外,遵循“母猪一头一针头,仔猪一窝一针头”原则,仔猪剪牙、断尾、补铁等操作应在各个窝内完成,避免疾病扩散。

实际生产过程中,蓝耳病早期防控稳定后,出现病仔猪无法避免,李勇建议产房内病仔猪尽量和母猪待在一起,不能随意转移病仔猪导致病原扩散,同时及时淘汰无饲养价值的仔猪。

断奶仔猪管理是落实McRebel法则的关键。李勇强调,每批仔猪需要同时断奶,保证每一批次产房内不留断奶仔猪,从断奶到上市所有阶段,都要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的批次化生产。

对于育肥群体而言,尤其是单点式饲养的猪场,不同日龄的猪群之间禁止相互接触,母猪和断奶之后的猪只禁止接触。不管是引入还是自繁自养的后备猪,在混群前都要隔离,隔离期间免疫蓝耳弱毒苗,确认不排毒后再进群。李勇表示,蓝耳防控成败的关键正是“后备猪有无进行良好的驯化管理”。



有研究显示,猪场蓝耳病病毒主要的污染源有三块:手术器械、手、靴子。非瘟常态化形势下,严格的日常消杀工作为防控蓝耳病带来便利,但是李勇发现,许多猪场清洗消毒过程中,干燥环节往往被忽视,想要做到良好的洗消,“洗净”“干燥”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

同时,许多猪场忽视了消毒剂和清洁剂的匹配问题,如果两者不匹配就可能造成无效消毒的情况。例如,将含有火碱成分的阳离子清洁剂,与含有聚维酮碘的阴离子消毒剂进行配伍,酸碱中和后,就会导致无效消毒。


了解疾病特点做好分类,细菌性呼吸道疾病不容忽视

解读完蓝耳病防控策略后,李勇还为养殖户们分享了包括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肺炎支原体、伪狂犬病毒等其他病毒性呼吸道疾病的症状和特征。同时,科普了猪萎缩性鼻炎、猪肺炎支原体、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细菌性呼吸道疾病的防控要点。

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是由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或/和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当前国内猪场较为少见。当两种病原同时出现时,就会造成猪只出现五样临床症状:两眼不对称、鼻部皱褶、鼻孔出血、上颌比下颌短、眼角污痕(因鼻泪管阻塞)。

李勇提醒广大养殖户,为了防控萎缩鼻炎,除了病原因素还需考虑管理因素,例如氨气接触上呼吸道黏膜,就会形成氨水,对黏膜造成破坏,黏膜被破坏后,就造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定殖,损伤猪只机体,所以一定要注意猪舍通风。

猪肺炎支原体主要附着在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纤毛的上皮细胞,对黏膜清除系统造成损伤,使猪只细胞免疫水平下降,更容易受到其他呼吸道疾病感染,加重病毒性肺炎。患病猪只主要表现为干咳、生长缓慢,更多在12周龄后出现症状,与圆环、蓝耳协同感染后,会加重肺炎症状。

李勇表示,虽然临床症状和肉眼病变可以提示猪只患有猪肺炎支原体感染,但其他病原体也可以引起相似症状。由于猪肺炎支原体是“早期感染,后期发病”,排菌时间较长可以达到214天,当前国内还少有猪场进行肺炎支原体驯化,但国外已有驯化方案。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由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对中大猪危害较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有15个血清型,当前国内主要优势血清型为1型、5型和7型。急性情况下会发现猪只出现发热、昏睡、呼吸困难、鼻部流血吐泡,3小时内死亡,严重时30分钟内死亡。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感染目标一般在12-25周龄育肥猪和后备母猪,当猪伪狂犬病、猪流感和猪肺炎支原体同时存在时,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就会加倍增加。

同时,危害猪群健康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还有副猪嗜血杆菌病、猪链球菌病、肺炎巴氏杆菌病等。李勇表示,细菌性呼吸道疾病难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血清型较多,并且各个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很差,疫苗难以匹配。

李勇提醒广大养殖户,对于细菌性疾病的控制,猪场一定要做好分类,保育猪常见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就是副猪嗜血杆菌病、肺炎链球菌病两种。中大猪常见的细菌性呼吸道疾病则是胸膜性肺炎、巴氏杆菌病、猪支原体肺炎三种。



直播最后,李勇总结道,虽然今天主要介绍的是猪呼吸道疾病,但非洲猪瘟依然是猪场头号杀手,生物安全是唯一有效措施。非瘟决定猪场生死,呼吸道疾病决定猪场能否盈利,猪场防控呼吸道疾病顺序应是:原发性病毒疾病>原发性细菌性疾病>继发性细菌性疾病。对于原发性病毒病而言,疫苗免疫结合生物安全是当前防控的主要措施,但一切防控措施的前提还是准确诊断。

问答环节:

1、当前呼吸道疾病流行情况如何?流行最广、发病率最高的是哪一类?

李勇:目前最怕的还是原发性病毒病,例如蓝耳、伪狂犬、肺炎支原体,猪场具体防控策略还需根据实验室检测为依据,不同的猪场会有所差异。

2、支原体肺炎是否会加重其他疾病对猪群的影响,其机制是怎样的?

李勇:如果仅是单一支原体感染,它所造成的肺脏损伤是很轻的,单一的圆环病毒感染同样也是,但当肺炎支原体和猪圆环病毒2型混合感染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肺部损伤,蓝耳病和肺炎支原体混合感染也会对肺部造成严重损伤。

3、猪场在进行蓝耳预警监测时,一般监测哪些阶段的猪群?监测频率如何?采集何种样本会比较合适?

李勇:蓝耳病防控的核心在产房,建议养殖采用两点式模式。采样来源可选取母仔猪口腔液,产房处理液(断尾、剪脐带、阉割的废弃物),母猪乳头拭子、死胎舌尖。如果检测出蓝耳野毒,产房就可能存在蓝耳病的循环传播,这种情况下保育猪一定很难维持稳定生产。

保育猪是易感动物,可以选择大群口腔液采样,15-20头猪一根取样绳。对于已经感染蓝耳的猪场,想要确诊,则一般选取病残猪的肺组织,采样时一般选择病变组织和健康组织交界处,这样检出率会比较高,想进一步诊断也可以选择免疫组化。

如果猪场采用单点式连续生产,就要注意蓝耳病是否在育肥猪群体循环传播,因为蓝耳病疫苗保护时间基本在3个多月,当猪场选择压栏育肥时,260-270斤的大体重猪只就会出现蓝耳病排毒,但不表现出症状,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大群监测。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