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势汹汹的病毒随第一波疫情高峰结束后去哪里了会否卷土重来

文/文学科技社

曾占领了大众视野的第一波疫情高峰,似乎正逐渐成为一种集体回忆。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由于大部分人都遭遇新冠侵袭,疫情似乎有点传不动了。据说这波疫情被感染人群可能占比达80%以上,甚至更多,但无论如何,这波感染高峰已基本结束。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所谓的疫情结束,并不是说病毒的危害已完全结束,而是说作为曾经被高度关注的、集全民之力应对的一种社会现象,已成为过去。

换言之疫情不再是一种公共防护和社会舆论的焦点,人们说起新冠疫情,也不再像以往一样闻之色变。


其实,氛围的营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的心态。一旦放开,人们短期内会觉得失去了被动的防护,只能自己管自己,心理上很自然会产生恐慌,但这种恐慌很快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淡忘。而当人们开始更专注于工作和生活,对病毒的畏惧程度也会逐渐降低。

虽然奥密克戎变异株已肆虐一段时间,但是12月的放开,从防疫医学的角度来说也是合理的,并不是冒失之举。


第一波疫情结束后,曾经凶猛的病毒销声匿迹了吗?还是只是暂时地躲起来,趁人们缺少警惕时再来一次反扑?从医学的角度,病毒当然不会轻易消失,目前的状况是,大量被感染的人体内已带免疫抗体,所以疫情似乎没以前那么严重了。

带抗体的人数量越来越多,自然会形成群体免疫,可以在物理层面切断病毒的传播链。


尽管病毒依然会变异,但由于感染人数太多,病毒给个人或整个社会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会减弱。比如你可能又感染了,但却没什么感觉,不像第一感染那样又痛苦又忐忑。因为第一次感染后,身体免疫系统逐渐恢复,这个过程中依然偶尔出现各种后遗症,如发冷、咳嗽、发虚无力等。但这些后遗症会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或症状变得不太明显。


另一个问题是,新冠病毒仍在快速变异中。不少医学专家都提出,当第二波疫情再次大规模来袭,很多人会重新感染,因为病毒变异株很多,可以防不胜防。但是另一方面,有很多人的免疫系统都已附着抗体,对病毒已有记忆,因此反应也会比较快,对病毒会保持着一定抗击打能力。

而事实上,复阳的人其实也不算多。我自己身边的人,还没发现哪个复阳的。大年初一我去锦里,人山人海,很多人都没戴口罩。锦里的人口密度非常大,比公交火车站更甚。即便这样,有关部门也没强制戴口罩。所以我觉得,以后戴口罩这项规定也会被逐渐取消。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比较确定的认为,不会再出现比第一波更厉害的疫情了。换句话说,第一波是最高峰,后面的峰值会越来越低。理论上也许不会危害更大的疫情了,除非病毒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变得和原来的不一样。

说起疫情带来的各种变化,很多人会心生感慨。疫情期间,整个社会都受到巨大影响。经济原本就发展动力不足,疫情可以说让经济雪上加霜。很多人收入减少,或失去工作。亲朋之间的见面都减少,不少人情绪压抑。


总之疫情带来了各种负面效应,而当会想这一切,既感慨也会产生新的认识,就是新冠病毒诚然可怕,但它不应该成为我们最关注的焦点。不能为了防御病毒,就不顾其他方面。包括生活、工作、学习。我们应该更关注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关注个人的发展,如何把失去的尽量地进行弥补回来。

不管怎样2022年的gdp增长率可能比较不堪,只能达到3%。这并不是好的现象,它意味着我们其实错失很多发展的机会。


记得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中有一句经典对白:“过日子过的是以后,不是过去。”展望未来,每个社会个体都应该把关注点重新放回到价值实现和拼搏发展上,增强自己能力,努力赚更多的钱。而不是给新冠疫情困住脚步,让自己无法前行。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前面要耗费如此巨大的成本进行大规模核酸检测?面对未知的事物,人类都会产生恐惧。刚冒出来时的新冠病毒,对于人类是一个充满未知的新物种,仿佛前所未见的一个妖怪。


也正因此,不少国家都想尽办法,把抵抗病毒演变成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虽然打疫苗能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但疫苗并无所不能的,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感染,也不知道感染的症状会如何。所以核酸检测是一项必需完成的任务,而自觉被检测也是一种义务。

说起付出的代价,有人说频繁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耗费了几万亿。这个数字可能有些夸张,但其实不能这么算,毕竟这项工作让潜在的危险得以化解,在一定时间段内,一定程度上缩小了疫情的覆盖面,减少了疫情的危害程度。

那么病毒呢,是否还会卷土重来?病毒不可能消失,它依然藏匿于角角落落,也藏匿于人类的回忆中。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