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分享|蓝耳病防控新策略:先稳定,再净化的实战密码
6月21日,由农兜艾格大农业数据服务平台主办的“规模猪场关键技术培训会”在湖北武汉成功举办,中英合资 伊科拜克全国销售总经理曹玉良分享了当前蓝耳病防控存在的难点,并提出防控的整体策略。

曹玉良 中英合资 伊科拜克全国销售总经理
健康是中国养猪的第一成本,健康管理的目标是多生、少死、长得快!蓝耳病是当前猪场的第一大经济性疫病,导致每头肥猪损失达200-400元;蓝耳病波动一次导致每头母猪损失约1700元。蓝耳病可影响猪场所有环节,导致“生的少、死的多、长得慢”、成本攀升,严重影响猪场效率,因此稳定或净化蓝耳病是实现增效降本的关键。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消费结构变化也对养猪业提出新要求,预计2030年人均肉消费量下降,母猪存栏需优化调整,淘汰落后产能500万-800万头,同时提升MSY至23.2,以满足未来5.5亿-5.8亿头猪肉消费需求。因此,蓝耳病防控不仅是当前生产管理的重点,也是未来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蓝耳病防控面临挑战
当前,蓝耳病防控存在五大难点,这些难点相互交织,使得蓝耳病的防控工作面临严峻挑战。
难点1-当前流行毒株。目前国内以类NADC30和类NADC34为主要流行毒株,同时欧洲型蓝耳病呈现增加趋势。现有商品化疫苗对这些毒株的交叉保护效果有限,特别是对欧洲型毒株国内尚无有效疫苗。此外,猪场内多毒株共存现象普遍,给疫苗免疫带来更多挑战,疫苗免疫还会带来副作用。
难点2-亚健康母猪的存在。这类母猪主要表现背部出血点、结膜炎、血液凝固不良等症状,在产房往往出现"一对病态母子"的情况。亚健康母猪会导致猪群持续感染,形成恶性循环。
难点3-后备母猪隔离驯化不足。很多猪场没有单独的隔离驯化舍,后备母猪直接入群配种;隔离舍距离经产群太近导致相互排毒;隔离期太短,入群配种时仍在排毒;驯化不足,入群配种后感染经产群毒株;使用血清等强毒材料感染,导致后备母猪利用率低,排毒期长,无法及时入群配种。因此,将隔离训化时间延长至4个月,蓝耳的防控会更好;或者设立P0-P1单元,同时每月脉冲式使用爱乐新,蓝耳会更稳定。
难点4-垂直传播。带毒母猪可以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导致仔猪先天带毒,这些带毒仔猪在混群后又将病毒水平传播给其他保育猪,形成发病根源。
难点5-公猪精液带毒、排毒。PPRSV主要在猪的肺泡巨噬细胞及其他的巨噬细胞中生长,也能在公猪的睾丸生殖细胞中生长繁殖,近年来疫苗毒在公猪精液中的检出率持续上升,进一步加剧了病毒传播风险。

“先稳定,再净化”的整体策略
防控蓝耳病的整体策略遵循"先稳定,再净化"的原则。蓝耳病稳定,首要是做好生物安全,外部生物安全重点把控引种、精液、运输车辆和人员流动等关键环节,通过隔离检测、清洗消毒等措施将病毒挡在场外,预防传入场内;场内生物安全则强调全进全出、分胎次饲养、严格消毒和灭鼠灭蚊等工作,特别要注意人流物流的净污分离,以阻断病毒在场内循环。其次是策略性使用疫苗,后备母猪可以免疫,阳性不稳定猪群在稳定后可考虑使用疫苗,而阳性稳定猪群则可停止免疫;最好选择安全性相对好的活疫苗,且一个猪场仅使用一种活疫苗,同时配合“爱乐新”以减少副作用;对于经产且抗体阳性率超过80%的母猪群可以不免疫。“爱乐新”可以帮助切断病毒传播,疫情发生时快速压制病毒血症;公猪精液不带毒;后备母猪入群不带毒;怀孕母猪不发生垂直传播;疫苗免疫不发生副反应。



通过清群与重建群、部分清群、检测与淘汰、闭群等措施可以净化蓝耳病。阳性种猪场停止使用PRRS活疫苗;种公猪群(站)禁止使用PRRSV疫苗,并维持阴性,一旦感染,应进行清群与重建群。
对于阴性猪场,要求种猪群全群检测,确认PRRSV抗体、核酸阴性,生长猪群抗体阴性,并维持阴性状态1年以上。从外场引种,必须逐头进行PRRSV抗体检测、隔离,确认阴性。
爱乐新,增效降本的好工具
爱乐新在控制蓝耳病方面已有多个成功案例。使用爱乐新方案后,后母猪背部出血点和结膜炎减少或消失;流产能在10-14天内停止;母猪适时发情,返情率低;母猪流产低于1%,产弱仔比例下降,产后泌乳正常;哺乳或保育猪没有大量副猪、链球菌感染,死淘率恢复正常;中大猪PRDC发病率低;监测PRRSV脐带血、阉割液蓝耳病抗原阳性率降低或转阴,同一群体蓝耳抗体均匀,可以帮助养猪场增效降本。
最后,曹玉良表示,保证猪群健康首先要稳定或净化蓝耳病,这是增效降本的关键,在当前竞争时代活下来。蓝耳病的稳定/净化方案需要一场一策,并结合猪场具体情况而定。爱乐新能有效控制蓝耳病、支原体肺炎和回肠炎三种经济消耗性疾病,帮助猪场避免淘汰,实现长期盈利。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