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粕不足恐惧症,今天终于要治好了!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当一家国内头部生猪养殖企业宣布其饲料中豆粕用量降至惊人的4.9%,行业为之震动。这意味着每出栏一头猪,豆粕消耗减少31公斤,饲料成本显著下降。若以该企业年出栏量计算,一年可节省成本超2亿元,减少大豆需求200万吨以上。

这并非遥不可及的未来图景,而是已落地的技术实践。其背后,是一场关乎中国养殖业根基——蛋白原料供应的深刻变革。

一、豆粕依赖:行业的长期困局

长久以来,豆粕几乎是规模化养猪难以绕开的“刚需”。这种依赖根植于双重现实:一方面,进口大豆绝大部分用于满足国内庞大的食用油需求,豆粕实为榨油后的副产品;另一方面,豆粕富含的优质蛋白,特别是关键氨基酸如赖氨酸,对生猪生长至关重要。传统以玉米为主的饲料配方,无法提供均衡全面的氨基酸谱,必须依赖豆粕等蛋白原料来弥补短板。

“核心在于精准补足营养缺口,而非执着于豆粕本身。”一位深耕行业三十余年的资深养殖专家如此解读。他早年求学畜牧营养,深知成本压力下探索替代方案的紧迫性。“豆粕价格曾数倍于玉米,逼着我们思考:猪真正需要的核心营养到底是什么?”

二、破解“无豆”密码

答案指向了精准营养与合成生物技术的结合。关键在于突破传统思维——不再依赖大豆提供“完整包裹”的蛋白质,而是直接精准补充玉米等能量饲料中缺乏的特定必需氨基酸,尤其是赖氨酸。

技术飞跃带来了革命性解决方案:“如今,利用成熟的玉米发酵工艺,仅需2公斤玉米即可生产1公斤赖氨酸。相比之下,100公斤全大豆所含赖氨酸也不过2公斤多。”这位专家算了一笔清晰的经济账。玉米的单产远高于大豆(约600公斤/亩 vs 200公斤/亩),以玉米为原料通过生物发酵生产核心氨基酸,不仅成本优势巨大,更大幅降低了对耕地的需求。

然而,实现“无豆”并非一蹴而就。瓶颈在于那些需求量小但不可或缺的“小品种”氨基酸,如异亮氨酸、缬氨酸。过去因其发酵效率低、成本高昂,难以商业化应用,饲料中豆粕用量降至5%-6%便遭遇天花板。

真正的突破发生在产学研的深度融合。2021年,企业与顶尖科研机构合作,集中攻坚小品种氨基酸的高效发酵技术。“成本降下来了,技术真正能用、用得起了。”专家强调。至此,利用玉米等基础原料,通过生物技术合成所有必需氨基酸,配制出营养全面且无需豆粕的猪饲料,从技术路径上已成为现实。

三、减豆之后:效益与生态的双赢

豆粕减量的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饲料成本节约。

最直观的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支撑。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进口大豆高达1.05亿吨,其中近四成流向养殖业。若行业广泛采用低豆/无豆技术,理论上每年可节省大豆约2000万吨,相当于省下约1.54亿亩耕地资源——这几乎是我国大豆种植总面积!这无疑为保障“饲料粮”安全开辟了新路。

更深远的变革在生态环保领域悄然发生。过量的豆粕意味着过量的蛋白质投入。猪只无法完全消化吸收的部分,最终转化为含氮废弃物排出。“过去的猪粪为什么特别臭?很大原因就是未被吸收的蛋白质在分解。”一位常年奔波于猪场的记者深有感触。

降低日粮中不必要的粗蛋白水平,实现氨基酸的精准供给,直接带来氮排放的锐减。实践表明,采用该技术的猪场,单头猪氮排放减少约1.26公斤。若全国推广,养猪业年氮减排量将达82万吨之巨。这不仅意味着猪场臭味显著减轻,更从源头上有效遏制了氮污染物对水土环境的富营养化威胁,猪粪尿处理的环保压力也大为缓解。

四、政策引领与行业共进

中国养殖业的豆粕减量替代之路,正得到国家层面的强力引导。今年四月,农业农村部《养殖业节粮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目标:到2030年,饲料中豆粕占比降至10%左右。推进合成生物技术研发和产业应用,被列为实现豆粕减量替代、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关键路径。

从企业实验室的创新火花,到产学研联合的技术攻坚,再到国家政策的清晰导向,“不用大豆也能养猪”已撕下科幻标签,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选项。它代表的不仅是一项饲养技术的升级,更是一场养殖业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友好性的深刻革命。

对于广大专业养殖户而言,拥抱这场精准营养驱动的变革,意味着在成本控制与可持续发展之间找到了更具韧性的平衡点。未来猪场的竞争力,或许正蕴藏在这“豆粕之外”的广阔天地中。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国家撑腰了!家有万贯,带毛也算!

2200家猪场争相加入了“神秘计划”

锐减92.8%!谁在操控市场?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