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味道

刚包好的忆子粄,看起来白胖白胖,甚是惹人喜爱。

忙碌数小时,忆子粄的制作才最终完成。

出锅后的忆子粄,香味扑鼻,令人食指大动。

蓝翠玲凭经验将粄皮揉搓至软韧黏结。

忆子粄馅料包括猪肉、虾仁、木耳、豆干等。

蓝翠玲在炒制忆子粄馅料。

热锅烧油,将猪肉、虾仁、豆干、木耳等众多食材炒香。

在将炒香的馅料放进粄皮的过程中,制作者要控制粄皮大小和馅料份量,避免成品大小不一。

“玲姐,做粄吗?”

“是啊,客人预订了忆子粄,待会儿出锅过来品尝一下。”

望着时钟,大埔县忆子粄制作人蓝翠玲计算着每个步骤的时长。尽管早已熟练掌握忆子粄的制作工序,但她每次制作都不敢有一丝马虎。“每一个步骤都影响着忆子粄的口感和味道。”

忆子粄的得名颇有趣味。相传明末清初,大埔县有一位贤良淑德、勤劳能干的客家妇女,人称松婶,因为擅长制作各类粄食,在当地小有名气。其儿子阿根从师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后随师投奔郑成功麾下,漂洋过海驱除荷兰侵略者。

为寄托对儿子的思念,松婶用糯米制作出了一种粄,每逢中秋节便摆在月光下,焚香祈祷儿子平安回家。30年后,阿根果然平安归来,母子再见,泣不成声。阿根从白发苍苍的母亲手里接过用箬叶包裹的粄,欢庆团圆,故此粄得名“忆子粄”。

如今,了解忆子粄由来的人并不多。不过,人们对这一小吃的喜爱却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加浓厚。

“最多的时候一天做五六百个,都是纯手工制作,有些客人将粄带到深圳、广州与亲朋好友分享。我之前也是在深圳工作的,偶然的机会回到家乡才开始制作忆子粄,没想到那么受欢迎。”言谈间,蓝翠玲已经处理好猪肉、虾仁、豆干、木耳等食材,热锅烧油,将众多食材一一炒香。“加入酱油、胡椒粉等调料,炒一次放置5分钟左右再复炒一次,香味会更浓。”

忆子粄原产于百侯、枫朗、湖寮镇一带,多出现在除夕、元宵等团圆宴上,后因味美,逐渐成为当地群众每日早点和各种宴会上的一道菜肴。2016年,忆子粄入选大埔县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忆子粄的制作,主要分为馅料和粄皮。粄皮是忆子粄的第一口感,是否柔韧弹牙是评定粄皮质量的标准。

将炒好的馅料放置一旁,蓝翠玲取出优质糯米粉混合些许粘米粉,加沸水揉搓至软韧黏结。“这个是很难用机器制作的,得靠经验一点点加水,还需要加入些许盐水,揉搓的力度也不是绝对固定的。”

把馅料包进粄皮里裹成四方形,涂上食油并用干净的叶子包好,一系列的动作在蓝翠玲手中飞快完成。

“裹好的忆子粄,就可以直接蒸熟。一般是大火半小时,再小火10分钟,具体时长还需要看天气决定。”等待出锅之余,蓝翠玲收拾清洗装馅料的盘子。

数十分钟后,当热气腾腾的忆子粄出炉,香气弥漫进屋子,蓝翠玲满意地笑了。“整个过程需要四五个小时,现在很多人都觉得过程复杂,不愿意做了。但当我的客人跟我说忆子粄的味道还是那么好,我就愿意继续做下去。”

客家十里不同音,而忆子粄却是客家人共同的记忆。如今,忆子粄不仅是充饥解馋的客家特色食品,更是客家饮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文:南方日报记者黄培强

通讯员余灏罗文燕

图:袁群华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