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猪肉都要看外国人脸色没想到猪肉竟成外国卡我们脖子的手段

大家都知道咱们中国人吃猪肉的量和生产猪肉的产量可以在全球排名第一,那你知道,我们平时看到的大白猪,根本就不是咱们中国的本土猪吗?大家也都知道我们国家在制造芯片的路上一直在寻找道路,但是你们知道养猪在我们国家也算是一级难题吗? 甚至可以说我们吃口猪肉都需要看别人的脸色。今天大爷我就为大家娓娓道来,站在金字塔顶端的种猪在中国的兴衰史。

按品种来源,种猪分为本地种猪和引进种猪两类。由于国内种猪养殖成本较高,我国需要大量引进国外优质种猪资源维持国内种猪繁育数量。国内种猪业对国外进口依赖度还是极高,导致国内企业议价权低。没想到,作为猪肉养殖和消费的大国,竟然在种猪问题上,被卡了脖子,到现在种猪的命脉,还一直掌握在外国人手里。说到这很多人就会产生疑虑,中国作为养猪大国,其养猪的历史可以追寻到九千多年前,而且,中国也有不少的种猪,为什么会被抓住种猪命脉?为什么会依赖国外的种猪呢?为什么要大量引入国外种猪呢?

如果想要明白这些问题,那你就要知道中国种猪与国外种猪的区别:第一点:就是中国种猪脂肪含量较高,一般为60%,而进口种猪的脂肪含量仅有40%,瘦肉含量比较高。第二点:就是中国种猪生长周期比较长,一般一年才能出栏,而出国外引来的种猪,大约六个月就能出栏。

第三点:就是在养殖上,同样重量的猪,中国猪种猪所需要的的饲料,远大于从外国引进来的猪。第四,改革开放市场的需求量大,造成土猪的供应量不足;第五,猪的价值变化,家养猪越来越少,现在基本上都是养殖场。也正是这种种原因,导致中国种猪的市场,大量的消减。到现在在中国猪肉市场,已经被外国引进来的猪所占领。

中国养猪业早期是农业活动的一部分,而现代养猪业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规模化养猪成为可能,这是中国现代养猪业发展的开始。老美养猪业始于建国之前的1539年,但直到17世纪末典型农户一般仅饲养4~5头猪,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老美的养猪技术水平迅速提高,种猪繁殖能力增强、瘦肉率高、饲料报酬高、疫病防治工作扎实有效,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因而降低了生产成本,竞争力较强。目前看来,全美平均1头存栏母猪年供育肥猪20头以上,而中国目前平均仅为16.5头左右,二者差距巨大。存在的差异有以下几个方面:

在现代化养殖业开始发展之前,中国社会的发展并未对养猪业造成太大影响。在各地区广泛养猪的基础上和相对封闭的状态下,经过几千年的稳定发展后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猪种,这些猪种虽经过一定的选育,但没有形成明确而统一的育种目标,因而造成中国地方猪品种多、地区差异大,未能形成统一的育种目标和适应全国范围的商业性品种。美国的种猪源于外部引进,始终处于种源相对单一的状态,为了满足伴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快速增长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单一的经济性的育种目标和适应工厂化生产的少数品种,后期引进主要是为了提高和改善种猪的生产性能。尽管美国养猪业只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但其育种效果非常明显,而这种简单的生产模式也为后期工厂化养猪的快速和普遍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了打破中国养殖业严重依赖外国种猪的局面,中国企业正借助大数据、基因工程等高技术手段来育种。这是中国在被誉为农业“芯片”的生物育种行业加强自立更生的一个缩影。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家育种猪集团的研究团队努力改良中国生猪遗传基因的过程中,从新生仔猪身上获取的耳组织切片提供了宝贵线索。育种人员希望改良外国猪和本地猪的遗传基因,然而,缺乏数据收集经验、成本较高、竞争以及市场波动等因素都带来了巨大挑战。在家育种猪集团旗下的一家农场,该集团育种总监曾经公开跟记者表示道:“我们必须坚持独立育种。只有这样才能为市场提供高质量的种猪,打破大家都要购买外国种猪的局面。”可见猪芯片的作用很大,代表着一头猪的基因密码。

这可以让科学家们在种猪的培育过程中,通过猪基因芯片断定,该种猪未来产猪量大不大,长得快不快,猪肉好不好吃。科学培育新品种,通过科学的手段提高种猪培育效率,选择出肉质好、繁殖快、瘦肉率高、生长迅速的特点的种猪。打破老美携猪肉以令诸侯的局面,已经成为现在种猪的科技独立方向了。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