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股份研究报告:自繁自养生猪养殖龙头,成本控制卓越穿越周期

(报告出品方/作者:国盛证券,孟鑫、李宣霖)1 公司概况:三十年沉淀,造就生猪养殖行业龙头

专注生猪养殖三十年,成就行业龙头。公司发展可追溯至 1992 年,经过三十年的发展, 现已形成以生猪养殖为核心,覆盖饲料加工、种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屠宰加工在内的 全产业链行业龙头。公司生猪养殖采用“全自养、全链条、智能化”的养殖模式,2021 年/2022Q1 生猪销量达到 4026.30/1381.7 万头,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公司发展历程可追溯至创始人秦英林与其妻子 1992 年在河南省内乡县创办的个体养猪 场;1997 年,牧原养猪场出栏规模已达 1 万头。随后,内乡县牧园养殖有限公司于 2000 年成立;2009 年公司完成股份制改革;2014 年 1 月,公司在深交所上市。公司发展至 今始终聚焦养猪主业,具备业内突出的成本控制能力,为养殖规模持续扩大奠定基础。 目前,公司具备生猪养殖产能约 7000 万头,并且拥有接近 1 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在 养殖业务的基础上,公司于 2020 年布局屠宰业务,延伸产业链,实现产销顺畅衔接,推 动猪肉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子公司 275 家子公司,养殖及屠宰 业务遍布全国。

1.1 经营情况:市占率稳步提升,龙头地位不断稳固

生猪销售量维持高速增长,市占率不断提升。公司生猪销售量从 2013 年的 130.68 万头 增长至 2021 年的 4026.3 万头,2013-2021 年复合增速达到 53.5%。其中,仅 2015 年 受到新场建设和投产进度影响,生猪销售量同增 3.2%;以及 2019 年受到非洲猪瘟影响 销售量同降 6.9%,其余年份均保持 40%以上的高速增长,体现出穿越养殖周期的高成 长性,包括在生猪价格低迷的 2014 年以及 2018 年依旧保持出栏量的高增长。公司生猪 销售市占率随之持续提升,从 2013 年的 0.2%提升至 2021 年的 6.0%,成为我国规模 最大的生猪养殖企业。

2022 年 1-4 月出栏量延续高速同比增长。月度数据来看,公司 2022 年 1-4 月合计销 售生猪 2013.8 万头,同比增长 85.3%;实现销售收入 255.36 亿元,同比下降 6.3%。 得益于公司产能增加,在 2022 年生猪价格低迷的行情下延续销量的高速增长。

公司上市至今持续扩大产能,子公司数量持续提升。公司 2014 年上市后快速扩大产能, 各地子公司数量持续提升。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全资及控股子/孙公司数量达到 275 个, 2021 年新增 34 家子/孙公司,分布在全国 22 个省级区域。截至 2021 年末,公司拥有 的生猪产能已超过 7000 万头。

1.2 财务情况:公司营收稳步增长,利润受猪价影响有所波动

专注生猪养殖,收入规模取得穿越猪周期的高成长。营业收入方面,由于公司上市以来 产能扩张带来生猪销量的持续提升,公司收入规模取得穿越猪周期的高成长,从 2011 年 的 11.34 亿元提升至 2021 年的 788.90 亿元,CAGR=52.8%。本轮猪周期中,2020 年 猪价维持高位,公司收入端同增 178.3%至 562.77 亿元,而在 2021 年猪价低迷的背景 之下,受益于销售量翻倍以上增长,公司营收规模依旧同增 40.2%至 788.90 亿元。 2022Q1,公司营收同降 9.3%至 182.78 亿元,主要受猪价持续低迷影响。

从收入结构看,公司专注于生猪养殖业务,生猪业务营收占比保持在 95%以上,近年屠 宰、肉食产品营收规模提升,导致生猪销售业务营收占比略有下降。

毛利率伴随养殖周期波动,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 58.1%。公司盈利能力与猪 价呈现较强相关性,具体而言,在生猪价格位于周期高位的 2011 年、2016 年及 2020 年,公司毛利率分别达到 38.5%、45.7%、60.7%的较高水平,而在生猪价格位于周期 低位的 2010 年、2014 年以及 2018 年,公司毛利率水平相应处于较低水平。成本构成 方面,饲料为最大成本项,2021 年饲料成本占营业成本的 58.1%,同比增加 2.8PCTs, 主要系饲料价格上涨所致;此外,职工薪酬及折旧分别占公司营业成本的 14.5%和 10.1%。

期间费用率方面,公司 2021 年销售同增 0.4PCTs 至 0.9%,主要系公司销售规模扩大, 职工薪酬、燃料动力、折旧费及检验检疫费增加所致;研发费用率同增 0.3PCTs 至 1.0%, 公司研发费用主要投向智能化技术在生猪养殖场景中的应用,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智能设备等;管理费用率同降 1.2PCTs 至 4.4%,主要系 2020 年存在 1231 万元限 制性股票摊销所致。综上,公司净利率同样伴随养殖周期波动,2020/2021 年分别为 48.8%/8.8%,且在 2014 年及 2018 年的周期低点仍保持 3.1%和 3.9%的归母净利率。 2022Q1,在猪价持续低迷的影响下,公司出现归母净亏损 51.80 亿元,归母净利率-28.3%。

生产性生物资产通过自行培育方式增加,2021 年账面价值有所回落。产能角度,公司 生产性生物资产在 2020 年末达到峰值,为 74.42 亿元,2021 年同比回落 1.2%至 73.51 亿元,2022Q1 进一步回落至 70.79 亿元。公司具备业内领先的育种能力,历史上通过自 行培育方式增加生产性生物资产,扩建产能。

近年资产负债水平较为稳定,ROE 水平伴随猪周期波动。公司 2009 年至今资产负债率 控制在合理水平,仅 2013 年和 2021 年超过 60%的水平(分别为 61.1%和 61.3%)。另 一方面,公司 ROE 伴随猪周期波动,2020 年/2021 年分别为 54.5%/12.7%.资金方面, 截至 2022Q1 公司货币资金余额达到 161.16 亿元,净资产/有息负债倍数为 0.95,偿债 能力受周期底部影响有所下降但仍处于可控范围。

1.3 股权架构:创始人控股,股权结构清晰稳定

实际控制人持股 53.28%,股权相对集中。公司董事长秦英林先生与妻子钱瑛女士为公司实际控制人,两人直接持股和通过牧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间接持有公司 53.28%的股 份,公司股权结构相对集中。此外,公司上市后实行三次员工持股计划以及两次限制性 股票激励,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发展绑定。

公司管理层团队具备深厚的养殖业及其他专业领域从业经验,管理团队年轻化。公司创 始人及董事长秦英林先生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专业,具备 30 年以上的养殖经验。公 司高管普遍有养殖的学科背景,且管理团队年轻化趋势明显,聘用优秀的年轻高管有利 于公司业务管理创新、推动公司实现突破发展。此外,公司设立首席人力资源官、养猪 生产首席运营官、首席人工智能官等高级管理层职位,网罗各个领域优秀专业人才,以 确保公司高效率运营。2 生猪养殖行业:规模化养殖大势所趋,把握景气拐点布局机会

2.1 市场规模: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消费国,万亿市场规模

我国为全球第一大生猪生产国及消费国,生猪养殖市场规模超万亿元。根据美国农业部 (USDA)数据,2021 年我国猪肉消费量恢复至 5315 万吨、产量 4885 万吨,为全球最大 的生猪生产国及消费国。2010-2018 年,我国生猪出栏量均达到 6.5 亿头以上,但 2019 年及 2020 年连续两年下降,主要系非洲猪瘟带来的影响所致。在我国居民人均肉类食 品消费量中,猪肉亦占据 50%以上的份额。市场规模方面,2021 年我国生猪出栏 6.71 亿头,以 2017-2021 年的生猪均价 20.7 元/公斤、出栏均重 110 公斤进行假设,我国每 年生猪养殖市场规模可达 1.20 万亿元。

2.2 环保与生物防控等因素推动养殖门槛提高,养殖规模化集约化趋势确定

2013 年起一系列养殖业环保政策相继出台,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014 年 4 月,《中 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通过,生猪养殖行业正式步入环保严管期。2015 年《水 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在 2017 年底前,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 区)和养殖专业户。2016 年 4 月,农业部发布《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确定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将全国划分为重点发展区、约束发展区、潜力增长区和适度发 展区四个区域。2017 年《关于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意见》提出建立畜 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制度,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考核体系。一系列 严格的环保政策是 2014 年 4 月-2018 年 5 月猪周期形成的主要外部因素,能繁母猪存 栏量持续下降,行业内规模较小的养殖户因环保不达标而被清退,加速了生猪养殖的规 模化程度。

非洲猪瘟使防疫能力较弱的养殖户加速退出,进一步推动行业集中度提升。2018 年 8 月 爆发的非洲猪瘟给生猪养殖行业带来重大损失,由于在世界范围内没有研发出可以有效 预防非洲猪瘟的疫苗,但高温、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毒,所以做好养殖场生物安全防 护是防控非洲猪瘟的关键,因此对生猪养殖的防疫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散养户的养殖 规模小、效率低,对防疫工作的投入不足,在非瘟疫情存在复发反弹风险的情况下进行 养殖的意愿降低,而规模化的生猪养殖企业在防疫相关的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投入更大, 防疫经验更加成熟,市占率进一步提升。从数据来看,从 2007 年至 2019 年,我国年出 栏量在 1-49 头的小散养殖户规模在持续降低,而年出栏在 5 万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 的数量在 2007-2018 年间持续增长,2019 年受到非瘟影响有所下滑,预计 2021 年数据上市猪企 CR8 持续提升。2021 年/2022Q1 上市猪企 CR8=14.0%/14.4%,规模 化养殖企业市占率仍具备较大提升空间。2021 年/2022Q1,8 家头部上市公司生猪出栏 量达到 9365.59/2824.49 万头,占全国生猪出栏量占比为 14.0%/14.4%。近年来,我国 生猪养殖头部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按照各公司出栏计划以及行业集中度情况,我们认 为当前头部企业市占率水平仍有提升空间。

2.3 近四轮猪周期:产能因疫情等因素波动,供需关系决定价格与盈利

供需错配形成猪周期,生猪价格呈现周期性波动。由于我国畜禽养殖行业集中度低,供 给端存在大量中小养户,养殖户主要根据当时的商品猪市场价格安排生产。具体表现为, 商品猪价格高时,养殖户积极性提高,开始选留母猪补栏,增加商品猪饲养量。由于母 猪从出生选留到成长为能繁母猪、再到商品猪育肥出栏需要约 1.5 年的时间,进而导致 1.5 年后商品猪大量出栏,造成供过于求和商品猪价格下跌,大量养殖户出现亏损后退出 市场,进而导致 1.5 年后商品住供给的大量减少,价格从低位开始上涨。这种“价高进 入,价贱退出”的非理性现象影响了市场供给的稳定,进而导致生猪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形成猪周期。此外,疫病作为偶发因素也对商品猪的价格周期性波动产生影响。

一轮完整猪周期持续 3-4 年,其中包含因季节性需求变化引致的小周期。生猪的生产周 期市场决定一轮完整的猪周期时长为 3-4 年,我国从 2006 年至今经历了 4 轮猪周期, 分别为 2006-2010 年、2010 年-2014 年、2014-2018 年以及 2018 年至今。在每个持续 3-4 年时间的大周期内,存在多个由于季节性需求的变化而形成的小周期,具体表现为 Q3 与 Q4 包含消费较为密集的重要节假日,需求提升导致生猪价格季节性升高。

复盘 2006-2010 年、2010-2014 年、2014-2018 年的三轮猪周期:

2006 年 7 月-2010 年 5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06 年 7 月至 2008 年 3 月,2007 年出现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为价格上的外部因素,大幅延缓补栏速度,叠加 2008 年 春节消费旺季,生猪价格在 2008 年 3 月站上高点 17.45 元/公斤。2008 年 3 月至 2010 年 5 月价格进入下跌阶段,2009 年出现的甲型 H1N1(猪流感)疫情以及 2010 年出现的瘦肉精等事件打击消费信心,生猪价格在 2010 年 5 月降至最低价为 9.70 元/公斤。

2010 年 5 月-2014 年 4 月猪周期:本轮周期受到的外部影响因素较少,价格变化 主要受供需变化影响,上涨阶段为 2010 年 5 月至 2011 年 9 月,达到最高点 19.92 元/公斤后进入下跌阶段,至 2014 年 4 月达到最低点 10.45 元/千克。2013 年 5 月, 商务部等三部委为抑制生猪价格下跌,保护养殖户利益,组织开展冻猪肉收储工作, 对猪肉价格进行调控。

2014 年 4 月-2018 年 5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14 年 4 月至 2016 年 6 月,从 2014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环保禁养规定,并着力提升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化程 度,导致大量散户退场,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进入下行通道,致使生猪价格抬升, 2016 年 6 月达到最高点 21.20 元/公斤。规模化养殖厂效率提升推动生猪体重大幅 增加,供大于求推动生猪价格下降,并于 2018 年 5 月达到 10.01 元/公斤的低点。

2018 年 5 月-2022 年 3 月猪周期:上涨阶段为 2018 年 5 月至 2019 年 11 月,非 洲猪瘟导致行业产能骤减,我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从 2018 年 8 月的 3145 万头降至 2019 年 9 月的 1913 万头,产能去化幅度达到 39.1%。在市场严重供不应求的情况 下,生猪价格在 2019 年 11 月飙升至 40.98 元/公斤。在严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 生猪价格在 2019 年 11 月至 2021 年 1 月维持高位震荡状态。养猪高利润推动养殖 户及养殖企业积极补栏,能繁母猪存栏量在 2019 年 10 月环比回升,其后延续增长 至 2021 年 6 月的 4564 万头。伴随能繁母猪补栏以及生猪出栏量的恢复,供过于求状态难以持续,催化生猪价格进入快速下跌阶段,2021 年 2 月猪价开始呈现趋势性 下跌,至 2022 年 3 月跌至 12.12 元/公斤。

2.4 当前时点:产能去化持续叠加景气拐点临近,把握板块布局机会

供给端 5 月起确定性进入下降区间。据农村农业部统计数据,2021 年 6 月能繁母猪达 到本轮猪周期高点,2021 年 2-8 月我国规模猪场每月新生仔猪数月均环比增速 2.5%, 2021 年 8 月仔猪数量同比增长 31.1%,根据能繁到标猪出栏 10 月左右周期以及仔猪到 标猪出栏 6 个月左右周期,2022 年 3-5 月区间生猪出栏量处于相对高位,5 月起已确定 性进入下降区间。

需求端下半年大概率改善。根据以往经验,自端午假期前后至下半年消费旺季密集,需 求环比上半年转暖,而同时目前疫情抑制下的餐饮行业和团餐消费作为生猪消费的主力 群体之一,亦有望随管控常态化有序恢复,因此需求端改善是大势所趋。

猪价或呈现震荡中上行趋势,预计下半年中枢高于上半年。近期猪价上涨由多重原因催 化,供给端①时间临近出栏量触顶回落时点,价格变动敏感;②疫情导致运输受阻被动 压栏;③近期二次育肥、屠宰贸易商囤货、外购仔猪情况显著增加;④广东 5 月起禁止 生猪调运对区域供应形成一定冲击。需求端受疫情管控物资囤积需求“淡季不淡”;⑤中 央密集收储形成情绪支撑。但短期猪价上涨未改周期演绎路径,随运输问题逐步缓解、 下半年供给量以及猪价或仍存在波动可能,但在行业总供给量确定性边际下降+需求端 大概率改善趋势下,预计下半年价格中枢高于上半年,行业景气度处于逐步恢复区间。

产能去化仍在继续,有望对周期反转高度形成支撑。2021Q2 行业逐步进入深度亏损区 间,2021 年 7 月起行业再次进入产能去化进程,截止 2022 年 3 月能繁母猪数量降至 4185 万头,环比减少 1.9%,相较 2021 年 6 月高点去化幅度达到 8.3%。2022Q1 至今 粮价高企推升生猪养殖成本线,预计行业成本线在 17 元左右/公斤,因此目前养殖端仍 处于亏损状态。在前期 2020 年大幅扩大资本开支、2021Q2~2022Q1 行业深度亏损压制 下,行业现金状况普遍非常紧张,因此亏损状态下产能去化仍将继续,季度环比去化速 度有所放缓,但我们认为仍可达到以往 10%~15%的产能下降区间,对周期反转高度形 成支撑。

综上,现阶段我们认为资金状况良好、成本管控能力卓越的优质龙头有望穿越周期底部 充分享受下轮周期上行红利。3.公司分析:自繁自养严格把控,低成本构建核心优势

生猪养殖公司在终端产品层面难以形成差异化竞争,各企业对产品难以形成定价权,因 此各猪企盈利水平对养殖成本高度敏感,成本管控成为猪企建立长期竞争力的核心因素。 公司采用自繁自养的养殖模式,非瘟前综合成本在 11.5-11.8 元/公斤,低于以“公司+ 农户”模式为代表的温氏股份,非瘟后受益于自行培育低成本能繁母猪快速补充,成本 优势显著放大。成本优势支撑公司在猪价低迷时依旧可以进行逆势扩张,从而获得穿越 周期的高成长性,并一举成为我国生猪养殖规模第一大龙头企业。

3.1 养殖模式:自繁自养一体化,各环节严格把控

我国规模养殖企业主要采用自繁自养以及“公司+农户”两种模式,两者分别以牧原股 份和温氏股份为代表企业。

自繁自养模式:该模式下,养殖企业自有饲料厂、养殖场以及屠宰场,拥有包含饲 料加工、生猪育种、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以及屠宰肉食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自繁 自养模式确保养殖企业对生产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使得企业在标准化生产、成本 控制、疫病防控等方面具备优势,但产能扩张相对重资产,土地及资金为产能扩张 的主要制约因素。

“公司+农户”模式:该模式下,公司负责品种繁育、种苗生产、饲料生产、技术指 导、产品销售等环节,向合作农户提供猪苗、饲料、药物、疫苗及其生产过程中的 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环保处理等关键环节技术支持和服务,合作农户负责在自有 或租用的土地上建设生产栏舍,并按公司技术和管理标准进行规范饲养,公司向农 户支付委托养殖费。该模式充分利用养殖户的产能,且生产规模扩张相对轻资产, 但是在成本控制、疫病防控方面稍弱于自繁自养模式。

公司自繁自养一体化的成本优势源于各个环节的严格把控,具体包括:1)领先的育种技 术,降低种猪、仔猪成本;2)精细化饲料研发,降低饲料成本;3)将科技融入养殖行 业,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4)完善的人才培训、晋升及激励制度,提高人效。

3.2 育种:搭建轮回二元育种体系,降低种猪及饲养成本

公司具备完善的育种体系。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育种体系,建立核心群-扩繁群商品群的繁育体系,选育优秀种猪及商品猪。公司拥有 2 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8 个 二元扩繁场,拥有牧原长白、牧原大约克、牧原二元母猪等优质产品。此外,公司联合 各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开展种猪智能测定、种猪大数据遗传评估、种猪种质资源分子鉴 定等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专业数据中心,进行中心化信息管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 的生猪育种系统。

公司拥有 11 家种猪育种子公司,育种能力获得业内认可。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出资 设立 11 家种猪育种子公司,开展种猪育种研发与销售业务。2020 年,生猪价格高涨时, 公司向天邦股份、正邦科技、新希望、温氏股份等国内生猪养殖头部企业销售种猪,体 现了公司育种能力具备较高的行业认可度。2021 年/2022Q1 公司分别销售种猪 28.1/3.3 万头。

公司建立独特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普遍采用外三元体系,从国外引 入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种猪,进行杂交获得三元商品猪。外三元猪以其生长快、瘦肉 率高的优势实现了商品代的良好经济效益,但是存在引种成本高、繁殖代次多等痛点。 公司从 2002 年开始着重培养二元轮回育种体系,在父母代二元猪配种时,不使用杜洛 克公猪,而是改用大约克及长白公猪作为父本回交,由此得到的二元商品代猪。轮回二 元育种体系需要大量纯种群,经过长时间的选育积累,得到理想的二元种猪,复制难度 较大。公司通过持续的选育迭代,逐步解决使用大约克及长白公猪作为父本带来的瘦肉 率偏低的痛点,种猪兼顾了生产性状和生长性状的要求,轮回二元育种体系已较为成熟。(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轮回二元育种体系有效降低种猪成本及饲养成本。种猪成本方面,公司领先的育种技术 使得公司做到种猪自育自用,种猪成本比外购种猪成本低。此外,公司采用的轮回二元 育种体系可节省父母代母猪生产成本,无需外购父母代母猪,无需大规模引种;此外, 该体系下,每代父母代母猪都可保持杂交优势,特别是繁殖力、抗逆性能更好等遗传力 低的性状。饲养成本方面,公司通过育种使得公司在种猪扩繁、商品猪饲养环节获得生 产性能更优、更经济的生猪品系,且对小麦的适应性更强,降低了商品猪的饲养成本。

非瘟期间,轮回二元育种体系使得公司产能快速恢复,支撑公司市占率提升。公司采用 轮回二元育种体系,生产的二元母猪,在繁殖性能、生长速度、瘦肉率和胴体品质等方 面可同时满足种用和商品用需求,具备遗传性能稳定、杂交优势明显的优势,具备肉、 种兼用的特点。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导致行业产能骤减,规模养殖企业主要通过外购二元 母猪方式补充产能,但中小养殖户出现较大规模的三元留种现象,而三元母猪的配种成 功率、PSY 等生产性能指标显著弱于二元母猪。公司独具的轮回二元育种体系为公司在 非瘟期间的种猪供应、生猪产能恢复提供有力支撑,为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占率快速 提升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公司 2020 年种猪销售规模大幅增长,有力支撑行业产能恢复 的同时为公司增加部分种猪销售利润。

3.3 饲料:精细化饲料研发,降低饲料成本

河南为我国粮食生产大省,有效降低原粮采购成本。饲料成本占据公司营业成本 50%以 上,因此,通过确保饲料的营养与品质,可有效降低饲养成本。采购端,公司围绕粮食产区进行供应链布局,河南省为 2021 年我国第二大产粮省份,亦是我国小麦产量最高 以及玉米产量第五高的省份,确保公司原粮供给充足,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公司主要 通过国家政策性粮食拍卖、定向粮采购以及集中采购的方式进行饲料原料采购,饲料自 产自用,自建饲料厂,研发营养配方并生产饲料以满足各阶段生猪饲养需求。2021 年, 公司拥有饲料产能 1935 万吨,同比增长 41.8%。相较外购饲料,自产自用饲料可有效 节约包装、运输等中间环节的各种费用。

基于原料行情变化灵活调整配方,控制饲料成本。公司根据粮食市场行情变化趋势及时 调整配方,采用灵活采购策略,进行不同品种间的原料置换。公司在现“玉米+豆粕”型 饲料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小麦主产区的区位优势,研发出“小麦+豆粕”型配方技术,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研发大麦、高粱、原料副产品等应用技术,实现对原料的充分应用。 例如,在 2020 年玉米价格快速上涨的背景下,公司提高小麦采购比例作为饲料中的能 量供应成分,从而控制饲料成本。

精细化饲料研发,灵活调整饲料配方,节约饲料成本。据公司 2018 年报披露,公司针 对不同品种、不同类型、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猪,采用多阶段精准营养配方技术,依据不 同季节、猪群及生产性能运用析因法,建立设计了 6 大类 59 种动态营养模型,一天一配 方,为猪群提供最适营养。在充分发挥猪群的生长潜力的同时,亦降低料肉比,进而降 低饲料成本。

研发低蛋白日粮配方,降低豆粕依赖。在饲料原料中,豆粕因蛋白含量高、氨基酸组成 与动物需求相近而被广泛使用。我国大豆主要依靠进口,且豆粕价格高于小麦及玉米。 公司早在 1992 年就开始进行低蛋白低豆粕技术研发,并于 2000 年开始推广使用。公司 应用净能、可消化氨基酸体系设计低蛋白日粮配方,充分利用晶体氨基酸降低了豆粕用 量,降低了传统饲料对玉米、豆粕的依赖。得益于此,公司饲料原料中豆粕平均用量仅 9.8%,低于全行业约 17.7%的豆粕用量,相较于行业,每头猪可节省大豆 31.4kg,有效 控制饲料成本。此外,通过使用低蛋白日粮,公司 2021 年减少氮排放 6.06 万吨,减轻 环保压力。

头均饲料成本行业领先,构筑成本优势。基于公司在原料采购端以及饲料研发端的竞争 优势,公司头均饲料成本在行业中位于领先位置,2020 年及 2021 年,公司出栏生猪单 公斤饲料成本分别为 6.40 元及 7.98 元,在业内位于较低水平。

3.4 技术:深度融入信息化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储备智能化团队,研发人员规模持续提升。公司储备智能化团队,成员分为信息化、软 件开发、养猪装备研发、智能装备生产制造、推广运营等,持续提升养殖过程中的智能 化水平。2021年,公司拥有技术人员8789名;研发费用达到8.08亿元,同比增长96.2%。 公司研发投入主要在智能化技术在生猪养殖场景中的应用,比如云计算、大数据、物联 网、智能设备等,并将加强智能装备创新研发。

深度融入科技,提高管理水平。公司以实现生产无人值守为主要方向,持续开展技术创 新,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起涵盖饲料、养殖、屠宰三大业 务的智能物联网平台,实现全业务链条数据互通,全面涵盖集团-区域-子公司-场区-单元 五级,整合业务数据与权限实现个性化智能管理,并在提供设备监控、智能识别、报表 分析、智能评估、生物安全、数据服务的基础上,不断叠加延伸新应用,服务生产,实 现猪肉生产管理精细化和决策智能化。

猪舍设计持续迭代升级,楼房养猪提高实现高效生产。公司创始人自 1992 年开始从事 生猪养殖行业起即不断对猪舍的设计和建设进行研究创新,持续升级猪舍规划布局,至 2020 年已经更新至第 12 代。2020 年,公司在启动内乡综合体生猪养殖项目,尝试楼房 养猪。年出栏 10 万头生猪的楼房猪舍仅占地 15 亩,相较平房猪舍可节约大量土地。此 外,楼房养猪相比平铺猪舍环境更加封闭,疫病防控等级相对更高,各种智能化设备的 应用也更加全面,具备较大增长潜力。从公司上市后历次再融资的生猪产能扩产项目来 看,平均新增每头生猪所需投资额高达 1300 元以上,体现了在公司重资产自繁自养模 式下,对于猪舍建设保持高标准。

搭建饲喂信息化系统,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公司在饲料加工生产环节实现了全流程智能 化生产,所有饲料采用 85℃、8 分钟(保持 3 分钟+保温 5 分钟)的高温灭菌工艺,灭 菌温度实时在线监控,保证高温灭菌效果。此外,公司养殖场智能饲喂,全程无人为接 触,饲料生物安全零风险,保障猪群健康。公司还搭建了饲喂信息化系统,实现对饲料 质量、采食情况和猪群生长性能的监控,保证饲料品质以及营养精准供给,从而提高饲 养效率。

智能猪舍应用多项智能化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新型智能猪舍内部应用了智能环控、智能饲喂、智能养猪专家等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设备。公司智能化现代猪舍为猪群提供洁 净、舒适、健康的生长环境,在确保动物福利的同时,能够减少劳动力投入,从而提高 生产效率。

智能环控:包括 1)空气过滤:猪舍入风口增设空气过滤模块,其高效精密过滤器 级别达 MERV16 等级,接近 ICU 标准,新鲜空气经过 4 层过滤,将直径大于 0.3 微 米的粒子完全隔离在外,有效隔绝病毒,为猪群创造洁净的生长环境;2)独立通风: 通过智能化精准控制,实现母猪舍单猪独立通风,育肥舍单圈独立通风,猪群生病 不交叉感染,减小疫病传播范围;3)灭菌除臭:猪舍出风口进行灭菌除臭,过滤杀 灭 99.9%的空气游菌,实现场区周边无臭气。

智能饲喂:养殖场应用智能饲喂系统,自动收集采食量、饮水量等信息,并依据猪 群生长曲线及猪只健康状况调整营养配方,自动下料和供水,实现精细化饲喂。

智能养猪专家:集成多种传感器,具备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卧姿等多种检 测功能,实现远程监控,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猪只健康实时诊断,实时预警,并 调度其它机器人协同作业,提升猪群健康。

3.5 人才:生产过程高人效,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以及员工激励

得益于技术应用,公司生产过程具备高人效。得益于自动化饲喂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公 司上市之初,即实现一名饲养员同时饲养 2700 头育肥猪,2017 年提升至 2700-3600 头 育肥猪,生产效率位于行业领先水平。

公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员工规模快速增长支撑公司发展。公司秉持“品性纯正,高度 社会责任感”的选人理念与“内方外正、坚守原则;诚实守信、勇担责任;乐于分享、 甘于奉献”的用人理念,广纳贤能,积极引进各学科专业人才。截至 2021 年末, 公司 员工已达到 13.75 万人,2014-2021 年 CAGR=68.5%。公司致力于打造年轻化、梯队化 及国际化的人才团队,推动公司快速发展。

高度重视员工培训,搭建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公司持续搭建科学完善的培训管理体系, 积极发掘与探索多种有效的培训资源和模式,包括新员工入职培训、主管专班培训、职 工技能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员工培训。2021 年,牧原员工培训支出超 1.28 亿元,培训覆 盖比例 100%,员工年人均培训时长为 75 小时。

员工考核体系完善,晋升通道畅通。公司建立多维度的绩效管理和晋升机制,全面、客 观地评价员工的综合绩效,为员工提供清晰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将晋升通道与任职资 格相挂钩,明确职级要求。公司 2013 年即上线 ERP 系统,对养殖过程进行详细的追踪 和记录,同时作为饲养员绩效考核的基础。公司全面考虑员工的个人素质、职业能力、 个人意愿以及工作成绩,培养综合型人才,促进员工和企业的共同可持续发展。

员工激励机制全面、灵活,保障人才发展。员工激励机制方面,公司行全面薪酬制度, 通过工资、股权配置、奖金、学习、晋升以及荣誉、福利等激发员工积极性。2021 年, 牧原员工人均年平均工资为 9.87 万元,截至 2022 年 3 月末,公司共实施三次员工持股 计划和三次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共有超 1.2 万人次持股。

上市以来实行三次员工持股计划以及两次限制性股票激励,绑定核心人才。公司上市后,于 2015-2017 年期间先后实行三次员工持股计划,并于 2019 年及 2022 年实行限制性 股票激励计划。2022 年 2 月 12 日,公司发布 2022 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 授予的限制性股票数量 8108.07 万股,占此激励计划签署时公司股本总额的 1.54%,激 励对象包括高级管理人员 11 人以及核心管理、技术和业务人员 5566 人。本次限制性股 票业绩考核目标为以 2021 年生猪销售量为基数,2022 年和 2023 年生猪销售量增长率 不低于 25%及 40%,考核目标设定较为温和,体现员工关怀以及发展信心。公司上市后 多次实行股权激励,体现公司注重将人才发展与公司利益进行绑定,锁定核心人才。4.未来展望:低成本+高盈利助力产能高成长,布局屠宰业务 延伸产业链

4.1 产能高速增长,多元融资渠道解决资金需求

卓越的成本控制能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领先行业,亦为公司持续的产能扩张奠定资金基 础。公司资本开支情况与生猪市场行情相匹配,生猪价格较高时,公司加大资本开支扩 建产能,本轮猪周期中,公司 2020Q2-2021Q1 连续四个季度资本开支在 100 亿元以上。 而在生猪价格低迷时,得益于领先行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公司盈利能力仍相对领先同行, 进行适当的规模扩张。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已建成养殖产能超过 7000 万头,并且拥有 接近 1 亿头产能的土地储备,拥有 283 万头能繁母猪以及 100 万头后备母猪。

养殖产能扩张迅速,为公司养殖规模提升奠定基础。公司早在 2011 年就前瞻性布局战 略发展部,专门负责养殖用地环节的推进,提前储备了充足的土地资源。同时,牧原将 生猪养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贫困县优先产业投资,可解决当地人口就业问题,带动 当地经济发展,获得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土地储备得以顺利进行。截至 2021 年末,公 司在 275 家子公司中,有 59 家子公司位于我国 2014 年划定的 832 个国家级贫困县。

2012 年开启养殖业务省外扩张,目前养殖业务已遍布全国 21 个省份。公司早期生猪 业务位于河南省内,2012 年 9 月成立子公司湖北钟祥牧原,同年 12 月成立子公司山东 曹县牧原,开始进行养殖业务的省外扩张。目前,在公司 227 家禽畜养殖子公司中,河 南省外子公司数量已达到 173 个,占比达到 76.2%。公司业务已遍及河南、湖北、山东、 山西、陕西、河北、内蒙古等 21 个省份。公司生猪养殖业务的组织架构为总部—大区— 子公司三级架构,结合产能分布与地域划分大区。公司对于养殖板块实施垂直管理, 由 总部统一管理发展建设、原料采购、生产管理、兽医与人力资源等,根据不同区域特点 进行灵活调整。

公司融资能力突出,上市后通过定增、发行可转债等方式合计融资 217.71 亿元,其中用 于扩充养殖产能 1649.75 万头。此外,公司持续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 160 余家银 行展开业务合作,授信余额超 200 亿。

4.2 布局屠宰业务,延伸产业链下游

非洲猪瘟疫情防控要求从“调猪”向“调肉”转变。2019 年 10 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 稳定生猪生产促进转型升级的意见》正式发布,要求 “变革传统生猪调运方式,顺应生 猪疫病防控的客观要求,实现‘运猪’向‘运肉’转变,除种猪和仔猪外,原则上活猪 不跨大区域调运。推行猪肉产品冷链调运,加快建立冷鲜肉品流通和配送体系,实现‘集 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

顺应国家政策变化,公司布局屠宰业务。公司自 2019 年进入生猪屠宰行业。公司根据 养殖产能的布局,在养殖产能密集的区域配套建设屠宰厂,通过养殖加屠宰产生协同发 展效应,提升产品价值。截止 2022Q1,公司屠宰产能达到 2200 万头,运营投产 8 个屠 宰厂。公司预计 2022Q2 还有 3 个屠宰厂投产,至 2022H1 屠宰产能达到 3000 万头。此 外,截至 2021 年末,公司屠宰业务已在全国 22 省份设立 78 个服务站,拥有农批经销 商、连锁商超、连锁餐饮、食品加工企业、新零售企业客户超过五千家。2021 年,公司 共计屠宰生猪 289.9 万头,实现收入 54.2 亿元。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