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斯坦◆上海】甘肃牧草产业“水深火热” 2025挑战大于机遇
尤小龙 市场营销部部长 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
本文根据5月15日在上海举办的“2025第十届中国苜蓿&燕麦草市场研讨会”嘉宾发言整理。
2024甘肃牧草产业 困难重重
01
2024甘肃牧草种植面积缩减
甘肃作为我国西北地区紫花苜蓿的主产区,苜蓿草外销全国,占全国商品草的60%以上。然而,2024年甘肃牧草产业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种植面积缩减: 受到水资源限制和土地政策调整的影响,甘肃紫花苜蓿留床面积较往年大幅缩减。河西走廊作为优质苜蓿的主产区,其种植面积断崖式下降,直接影响了牧草的供应量。
产量及质量波动: 2024年甘肃全年气温显著偏高,降水总量偏多,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河西走廊一带的头茬、二茬苜蓿在收获期普遍遭受雨淋,质量明显下降。三茬、四茬受天气影响较小,苜蓿质量较往年看齐,产量因降水偏多而普遍提升。
销售两级分化: 头茬、二茬苜蓿因普遍雨淋,质量低,销售价格低,正好迎合了社会牧场对低价苜蓿草的需求,雨淋轻微的苜蓿草销量较好;三茬、四茬一级及以上苜蓿草销往规模牧场,价格与2021年以前持平。
库存紧张: 当前河西走廊满足社会牧场及规模牧场需求的苜蓿干草均已销售一空,剩余的库存苜蓿草数量对供应市场影响不大,牧场均在等待2025年新草销售。
2024甘肃牧草市场销售 牧场既要价格又要质量还要感官 期望低价买到好草
02
2024年甘肃牧草市场呈现出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价格依然是主导因素,牧场在采购时高度关注牧草的价格和性价比。
其次,在部分一级及以下等级的草料交易中,感官评价重新占据重要地位,甚至超越了具体指标,这被认为是一种某种程度的“回头路”。
第三,市场普遍呈现低库存状态,牧场改变了以往大规模储备的习惯,转而采取随用随买的策略。
同时,农残和高氯酸盐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牧场对牧草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来看,当前牧场对牧草的要求更加严苛和全面,它们期望以更优惠的价格,同时购得兼具优良质量、良好感官体验且安全的牧草产品。
2024年甘肃牧草产业面临三大主要困境
03
首先,种植用水受限是核心问题,甘肃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方位贯彻“四水四定”原则,进一步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地下水超采区全面禁止新增高耗水作物种植,违规种植高耗水作物的主体将面临不予配水、取消补贴等处罚,损失自行承担,苜蓿种植面积断崖式下降。
其次,土地开发受限,国家政策要求保障粮食安全,守牢18.65亿亩总耕地红线,17.7亿亩粮食播种面积,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适用于牧草种植的土地减少,同时面临租赁到期、租金上涨、用水受限等制约。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挑战,2023年甘肃全省降水总体偏少、气温偏高,河西走廊和陇中地区降水较往年减少二至七成,局地旱情持续发生;2024年甘肃全省降水较常年偏多6.0%,为近5年最多,降水呈现“总量增加、极端强化、旱涝交织”特征,气候变化的复杂性与区域脆弱性叠加,对农业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当前甘肃牧草产业挑战依旧 形势严峻
04
牧草产业面临的巨大挑战
国际形势方面,中美贸易摩擦对牧草进出口造成影响,未来走势不明朗。
国内形势则表现为乳制品消费持续乏力,自2022年以来,奶业市场表现不佳,2023年奶产量4197万吨,2024年降至4079万吨,虽降幅仅2.8%,但主产省生鲜乳销售价格仍创近十年新低。
一个反常的现象是,尽管奶业在消费乏力和高成本的双重挤压下持续亏损,但牧场通过淘汰低产牛、优化牛群结构,保留了高产优质种群,这反而导致对优质牧草的需求逆势增长。
然而,牧草价格却持续低迷。国产牧草在经历2022年的高峰后大幅下跌,2023年跌幅超千元,燕麦草价格在2024年跌至历史最低。这种价格持续回落使草业企业陷入亏损经营,严重冲击了国产苜蓿产业,导致许多种植户因没有利润空间而转种其他作物。
甘肃苜蓿产业形势严峻
05
种植面积缩减:受水资源限制、土地租金上涨及市场价格低迷等多重因素影响,甘肃牧草种植面积逐年递减,目前已不足25万亩。
水资源刚性约束:水资源政策收紧、地下水稀缺以及对高耗水作物种植的限制,给甘肃牧草生产带来巨大挑战。
生产成本高企:水费因水资源稀缺和生产用水限制而大幅上涨,成为高耗水作物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化肥、农药、机械和人工等成本持续增加,对终端价格构成显著压力。
价格持续低迷:牧草价格逐年下降,已进入成本倒挂阶段,草企普遍处于艰难求生的状态。
气候多变:极端天气频发,如2023年的干旱、2024年的降水偏多以及2025年初的大风沙尘暴,严重影响了牧草生产。
国内外形势变化:国际(如中美贸易关系)和国内奶业市场形势不明朗,虽然牧场对优质牧草需求增加,但国产苜蓿种植面积减少与市场缺口扩大并存,供需矛盾依然突出。
如何应对当前局势:多方发力,共克时艰
06
政府政策扶持: 争取专项资金补贴,助力草企渡过难关。
拓展销售渠道: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质量管控,草畜联合发展,扩大销售半径。
优质优产: 持续保持较高的优质牧草产出比例,对抗价格低迷风险。
优化种植结构: 种植抗旱抗病品种,推行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
2025甘肃牧草产业挑战大于机遇
07
2025年牧草市场展望
从2023年、2024年两年的奶业情况和牧草市场的情况来看,不同专家学者和牧场客户也都给出奶业低谷时期仍将持续的的结论,面对奶业低迷的现状,也是商品苜蓿草的最大客户群体,当前奶业阵痛期仍将持续,牧草市场根据奶业市场这个“晴雨表”,我们认为草业也将持续当前的情况,具体表现在一是需求乏力、二是价格处于低位、三是牧场追求极致性价比、四是资金安全风险高。
从供需关系来看,随着两年的牛群结构优化调整,国产苜蓿草的供求关系仍在不断的调整和平衡过程中,2024年进口苜蓿数量较23年大幅回升,说明尽管因为奶业的低迷,牧场在需求和购买力双低,同时牧场为了降本提效,苜蓿草在使用上追求高转化率而非饲喂量,所以优质苜蓿草的需求是增加的态势。
从价格来看,2023年苜蓿草的价格较2022年出现千元左右的跌幅,在2023年下半年形成一个价格平衡,2024年上半年的采购热潮也并未出现,2024年新草的销售价格较23年进一步下跌,不论是草企还是种植户均在亏损经营,目前苜蓿草的价格已经到达最低点,种植户为了土地产出效益选择改种其他作物,草业企业为了维持经营,仍在苦苦支撑,预期新草进入市场后价格会有上涨,达到新的价格平衡后维持稳定,后期在不同时间节点和不同的区域内会出现小幅波动。
2025年牧草产业的三个关键词
08
脱钩:进口苜蓿草与国产苜蓿草的价格已出现“脱钩”现象。进口草的价格对国产草价格的参考意义大大降低,国产苜蓿草的价格更多是基于当前成本倒挂的现实来考量,其合理性需要重新评估。
新疆:市场供需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新疆正成为继甘肃河西走廊之后,又一个重要的苜蓿干草优质产区,为采购提供了新的备选方案。
性价比:由于种植面积缩减,进入市场流通的苜蓿干草总量,尤其是优质苜蓿干草的供应量较往年显著减少,难以满足牧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苜蓿青贮的性价比和其作为优质饲料的含金量正呈现上升趋势。
如何度过当前困境:理性应对,坚定信心
09
理性看待行业周期规律:在行业低谷时收紧拳头,才能在行业上升时打出制胜一击。
坚定对奶业持续向好发展的信心:我们正经历奶业发展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的转型期,持续的复苏是我们需要坚定的信心。
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冲击下,只有坚持科学发展、创新驱动,方能实现转型升级。
做好产品: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好产品,练好内功,是当前草业企业渡过难关的有效路径。
2025年对于草业企业是机遇还是挑战?
10
尽管国内奶牛存栏量仍达近630万头,且进口草价格较高促使牧场寻求国产草,加之种植面积减少,牧草产业看似迎来转机。然而,现实依然严峻:首先,奶业低迷,原奶价格低、牧场现金流差,限制了牧场对牧草的需求;其次,牧场需要的是优质牧草,但国产优质草供应不足,无法填补进口草留下的缺口;再者,种植面积减少虽有助于供需平衡,但优质牧草的生产需要面积、技术、人力等,短期难以恢复。因此,牧草业的复苏取决于奶业供需平衡,而在此之前,草业仍需做好长期应对市场低迷和压力的准备。
结束语
自2023年奶业陷入低迷以来,我们经常听到奶业界呼吁草业加大支持力度、共克时艰,其核心诉求是希望获得更低价格的优质牧草,以缓解成本压力。为此,牧草销售价格在过去两年持续走低。然而,自2023年起,草业企业已普遍进入亏损运营状态,成本倒挂使其难以维持。在此情况下,草业也希望能与奶业相互扶持,共渡难关。
在当前牧草与奶业市场均不景气的艰难时局下,草业企业坚持牧草种植、生产和加工,本身就是对奶业最大的支持。同样,奶业若能给牧草一个合理的价格,而非一味追求最低价,便是对草业最大的支持。
归根结底,草业企业经营的是土地,一旦牧草种植和饲草产品因亏损而不再盈利,企业就可能考虑转种其他作物或进入其他行业。如果草业企业退出,上游供应链出现问题,奶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
关于亚盛田园牧歌
甘肃亚盛田园牧歌草业集团目前仍遵循统一生产标准、管理模式、质量及品牌经营,保持30万亩种植规模,产业布局虽因土地租赁到期、水资源受限、租金上涨等原因从山西、天津、河北等地收缩,但在甘肃河西走廊五地市新增了面积,现种植区域分布于内蒙古、宁夏及甘肃河西走廊。
种植结构上,集团继续以苜蓿为主,辅以燕麦轮作和围绕牧场订单种植的玉米青贮,持续致力于打造良种繁育、牧草基地、牧草加工全产业链,成为国内一流现代牧草企业。
2025年集团计划在甘肃产出4万吨苜蓿干草(一级品率超80%),此产量对应约5万亩面积。11万吨苜蓿裹包青贮,主要产自阿鲁科尔沁旗。计划生产燕麦干草7000吨,集中在阿旗,作为轮作补充。
面对当前形势,集团的应对措施包括:维持30万亩经营规模,确保产品品质与服务稳定可靠,并探索牧草产业的“延链补链强链”。
在合作模式上,集团提供多元化的选择。核心业务是基于规模优势,为牧场提供品质可靠、供应稳定的牧草产品。此外,还提供土地合作经营,推动“草牧融合”模式;利用专业的项目化团队提供土地托管种植服务;并凭借丰富的种植经验和领先的管理水平,为牧场提供牧草种植、收获、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咨询。
本文来源:荷斯坦杂志
版权归原作所有,向作者致敬,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