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规模猪场痛点!俞道进教授解答非瘟变异、成本管控等五大热点问题
作者:俞道进教授解答
8月23—24日,农兜艾格规模猪场关键技术培训会(福州站)圆满落幕。培训会上的互动交流环节热度高涨,多位专家就疫病防控、饲料营养、智能养猪等热点问题进行了现场解答。因时间有限,部分问题未能当场回应。会后,我们特别邀请福建省生猪产业体系岗位专家、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俞道进教授,筛选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作出专业解答。农兜整理分享如下,供广大猪场同仁参考。
问题1:老师好,关于非洲猪瘟,我想问一下专家老师:官宣广西发生一起非洲猪瘟疫情,毒株有哪些新的变异?毒力更强了,还是变弱了?之前的生物安全措施和核酸检测又要作什么调整吗?
答:非洲猪瘟病毒毒力没有变得更强,毒株方面具有复杂性,1型和2型嵌合毒株出现并流行。核酸检测仍然可以使用,可以增加鉴别诊断的方法。生物安全措施仍然可以防得住目前的非洲猪瘟流行,可以增加抗体监测等,加强弱毒株的检出。
问题2:如何选择动保产品?
答:首先,对选用的动保产品开展必要的检测,是比较重要的手段;其次是认准具有国家批准文号的产品;再次是认准品牌,尽量选用行业内有良好口碑的产品。
问题3:疫病导致的隐性成本(如生长停滞)如何量化?如何纳入成本管控模型?
答: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通常疫病发病都是共同产生作用,比如蓝耳病波动,可能附带有圆环病毒病和支原体感染造成的损失,比较不容易严格区分。猪场自身的数据系统的完善,数据获得的准确性是进行疫病成本管控的基础。
问题4: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蓝耳病病毒传播的特殊性是什么?如何针对性调整防控策略?
答:高温高湿环境主要会对猪群造成健康应激,猪群处于应激状态时,机体免疫机能会被全面抑制,蓝耳病阳性猪群原本病毒与机体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在组织中的病毒大量繁衍并向血液中释放,造成不同程度的病毒血症,当病毒血症达到一定程度时,猪群就有向外排毒的可能,造成蓝耳病病毒的传播。
高温高湿的环境是夏季发病的主要诱因,防控重点是尽量减少高温高湿的来源。比如通过环境控制改造,降低猪舍的实际温度,提升猪群体感舒适度,同时分析湿度增高的原因进行精准剔除,如通过调整饮水器类型、控制水位等措施来减少湿度。在此基础上,使用有效药物,如抗应激剂、品牌中药等,以帮助恢复猪群的免疫机能。
问题5:引种过程中,如何评估种猪群的健康状态?需要重点检测哪些病原?
答:在正常的引种过程中,引种方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直接接触到猪群,因此无法通过现场接触方式对猪群健康状态进行评价,可以要求种猪场提供视频,了解待售猪群的健康情况。其次,开展后备猪的采血检测:蓝耳抗原抗体、伪狂犬抗原抗体和PED粪便抗原。需要强调的是,单纯蓝耳抗原检测阴性,并不能说明蓝耳病阴性,需要结合抗体检测为阴性,同时猪只引入后复查这两项指标仍为阴性,才能作出判断。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