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正集体驶向“躺板板”,为何却无人肯先踩刹车?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当前养猪行业正面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母猪存栏量居高不下,仔猪供应持续增加,而消费市场却未见同步增长,导致猪价持续低迷,甚至跌破成本线。无论是散养户还是规模集团,大多陷入“你不减产,我不减产,大家一起承担亏损”的僵局。


母猪存栏居高不下,行业陷入僵局

从实际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7月,全国能繁母猪存栏仍维持在4042万头,高于行业共识的3900万头红线。更值得注意的是,规模猪场7月的母猪淘汰量环比仅微增2.1%,说明绝大多数养殖主体仍在观望,并未真正推动产能出清。大家都指望别人先减,自己却迟迟不肯动手,结果就是市场持续承压,猪价难有起色。

为什么大家都不愿主动减产?说到底,还是心态问题。只要小猪还有利润,就没人愿意主动削减母猪存栏。很多养殖户指望靠“拖一拖”渡过难关,甚至指望疫情、季节等因素带来短期涨价。但现实很残酷:短暂的反弹之后,往往是更深的下跌。正如一些行业老师傅所说,“只有亏得疼了,才会真减”。


效率提升与消费变化加剧过剩

另一方面,母猪的生产效率也在不断提升。如今PSY超过25能勉强及格,很多场甚至把及格线定到30乃至更高。这意味着即便母猪数量不变,实际出栏量还在增加。而消费端却无法回到从前——老百姓吃肉的习惯在变,猪肉消费总量已进入平台期。供应多、需求稳,价格自然难上去。

外购仔猪的养猪集团最近也开始收缩,纷纷出售小猪,控制放养量。这说明连大型企业都意识到,不能再盲目扩产。农业农村部今年以来的各种疫情通报,也反映出猪群健康压力增大,间接印证了存栏量过高的事实。有些人提出通过降低出栏体重来缓解压力,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真正要扭转行情,必须从减少母猪存栏做起。


减产是唯一出路,但需时间见效


即便减产之后,至少要等半年时间,市场才会逐渐恢复平衡。如果按照猪周期四年一轮回的规律来看,这一轮的低谷可能持续到2026年4月左右。行业会议开了一次又一次,“去产能”口号喊了一遍又一遍,但实际动作仍然有限。我们都能理解大家“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但如果谁也不愿先迈出这一步,整个行业就只能在亏损中不断内耗。

行业需要的不只是开会和口号,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说到底,养猪不是赌行情,而是做实业。我们需要回归理性,看清现实:只有实打实地减母猪、控产能,才能让猪价真正回暖。建议养殖户不要盲目搏后市,更不要指望“拖一拖”就能等来反转。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生产,该淘汰的老母猪及时淘汰,该控制的后备补充也要谨慎。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韩国再次爆发非洲猪瘟,东北老铁们小心了!

传统疫苗的围墙正被什么技术打破?多家巨头的答案惊人一致

深圳数影科技引领数智化猪场管理新变革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