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余精英聚尔滨,猪业盛会谋振兴——东北养猪交流会暨黑龙江第三届 TOP 40猪业峰会圆满成功

为应对生猪产业面临的市场波动、疫病风险与成本攀升等多重挑战,深入推进东北地区生猪产业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2025年9月25日至26日,由中国畜牧业协会主办,东北养猪交流会组委会、中国畜牧业协会中畜传媒、中国畜牧兽医报社与黑龙江龙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东北养猪交流会暨第三届黑龙江省TOP40猪业峰会”在冰城哈尔滨隆重召开。本次大会以“促进南北交流合作,助力东北猪业振兴”为主题,聚焦南北协作、科技赋能、成本优化、疫病防控及区域协同,旨在为东北猪业在新周期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根伙、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松林等领导、专家及各省养猪协会领导嘉宾、企业代表千余人共襄盛会,共商东北及全国猪业发展大计。

高层把脉:
明晰产业优势与挑战
擘画高质量发展路径
大会开幕式暨主论坛上,行业权威领导与专家高屋建瓴,深入分析了东北猪业的现状、机遇与未来方向。

中国畜牧兽医报社社长流波主持开幕式。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在致辞中系统阐述了东北猪业的“扬长”与“补短”。他指出,东北拥有“粮仓托举猪仓”的独特优势,玉米、大豆产量占全国40%-50%,饲料成本较南方每吨低150-200元,为生猪养殖奠定了坚实基础。然而,产业也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种源依赖(核心种猪自给率不足50%)、技术短板(智能装备国产化率仅30%,疫病防控技术相对落后)以及协同壁垒(三省一区标准不统一、数据共享滞后)。针对未来,他提出“扬长补短”战略,即深化种养结合、组建创新联盟、攻坚种源自主化,并建立三省一区协同机制,统一标准、共建大数据平台。他展望,到2030年,力争实现科技贡献率超过65%、规模化养殖率超过80%,打造种源、装备、数字防疫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推动东北从生猪“供给基地”向“标准输出地”转型。

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则以精炼的“十句箴言”概括了当前行业的普遍困境:消费上不去、产能难下来、降本空间小、猪价低徘徊、周期或变长、微利成常态、内卷烽烟起、都不想言败、僵局打破时、行业重洗牌,以此与大家共勉。

正业生物董事总经理宋松林从企业视角强调了开放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东北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需通过“南猪北养”等新路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他介绍了正业生物作为中国动保行业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的发展历程与使命,表示公司将依托“科技让动物更美好”的使命,整合国际资源,为产业提供精准免疫方案,助力全球健康事业。

破内卷,去产能,加强南北交流,促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倡议发布仪式
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王爱国和各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秘书长们上台一起按动屏幕,正式发布了这份倡议。

中畜养猪大会暨国际猪业博览会启动仪式
国务院参事、农业农村部原副部长于康震、中国畜牧业协会原会长李希荣、大北农集团董事长邵根伙、吉林正业生物总经理宋松林、哈兽研研究员仇华吉、黑龙江省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刘宗虎、中国畜牧业协会《畜牧产业》杂志社执行社长王泰伟、中畜传媒总经理霍艳军、广西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会长许典新、山东畜牧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刘思当、浙江省养猪行业协会会长华坚青等嘉宾上台正式启动了大会的筹备工作。

史记尚志遗传核心场正式投产仪式
参加启动仪式的有:史记生物董事长、总裁李双斌、史记生物首席科学家傅衍、东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教授周斌、黑龙江省畜牧业协会副会长猪业分会会长刘宗虎、通威农发华北一区总裁、哈尔滨祥云生猪饲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山。

专题报告:
聚焦前沿科技与实战应用
共享智慧盛宴
会议期间,多场专题报告精彩纷呈,内容覆盖宏观战略、育种、营养、疫病防控、智能化管理等全产业链环节,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思想与知识的盛宴。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邵根伙在《对我国猪业发展的思考》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当前猪业发展的深层矛盾与转型必然性。报告强调了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思路,呼吁行业构建长期主义价值观。

北京首农集团首席科学家李宁在《全球猪抗病育种的研发进展》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国际抗病育种的前沿技术与成果。报告指出,通过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培育抗病力强的猪种,是降低养殖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之一。

山东新航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朱琳娜在《噬菌体在生猪养殖上的应用进展》报告中,展示了噬菌体作为抗生素替代品在防控细菌性疾病的巨大潜力。报告分享了噬菌体在生猪养殖中的具体应用案例与未来研发方向,为绿色养殖提供了新选择。

嘉吉数聚专嘉全国负责人王亚当在《面对猪价和原料双波动,稳定提高PSY才能赢得胜利》报告中,强调在外部环境不确定下,苦练内功、提升母猪生产效率(PSY)是核心竞争力。报告提供了通过精准营养与管理稳定PSY的实战策略。

吉林正业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与市场总监王红岩分享了题为《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综合防控》报告,并聚焦如支原体肺炎等易被忽视的慢性病,详细阐述了其对生产性能的隐性损耗。报告提出了“免疫+管理+环境”三位一体的综合防控方案,助力猪场降本增效。

海南育奇药业有限公司刘海微分享了题为《断奶猪蓝耳病及继发感染控防方案》的报告,并针对断奶仔猪阶段的关键健康难题,提供了蓝耳病稳定场及不稳定场的差异化防控思路。报告重点强调了通过系统方案减少继发感染,保障猪群顺利过渡。

北京农信互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薛素文在《从“经验养殖”到“AI决策”构建:数智化生猪产业的数据运营体系》报告中,描绘了人工智能技术驱动产业变革的宏伟蓝图。报告指出,数据将成为核心资产,AI决策将逐步取代传统经验,实现养殖全过程智能化。

恒众(天津)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吕全周在《高产母猪的系统解决方案》报告中,从品种、营养、管理等多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挖掘母猪高产潜能。报告强调,高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环节精准配合,而非单一因素决定。

河南新逻辑营养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俊奇在题为《猪苗育成营养级晋级实践》的报告中,分享了仔猪营养供给的创新理念与实践方案,旨在通过精准的营养阶梯式晋级,保障猪苗肠道健康与生长发育,为后期育肥打下坚实基础。

农业农村部生猪产业监测预警首席专家王祖力在《当前生猪产业发展形势及趋势展望》报告中表示,基于权威监测数据,对生猪产能、价格走势及政策导向进行了深度解读。报告为行业判断未来市场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山东海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曹金党在《25-D提高生猪产业经济效益案例分享》报告中说,通过具体案例实证了25-羟基维生素D3在改善畜禽骨骼健康、提高免疫力乃至肉品质方面的作用,展示了营养创新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山东省畜牧协会猪业分会秘书长周开锋作题为《山东省生猪模式创新与实践》的报告,并分享了山东作为养猪大省在养殖模式、组织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实践,为东北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正大生物技术总监赵宝凯分享了题为《精准用药 科学降本》的报告,并在养殖成本高企的背景下,倡导精准用药理念,减少抗生素滥用,实现动物保健成本的有效控制和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会长、德兴股份董事长姚辉德在题为《北欧农场养猪模式在东北的推广及应用》的报告中介绍了,高效、环保的北欧养猪模式的特点,探讨了其在中国东北地区本土化应用的可行性与适配性,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国际化视角。

前沿态度与领袖视角:
共议精准饲喂 把脉东北未来
大会特别设置了《智慧畜牧业提升行动之精准饲喂》 主题论坛。

中国畜牧业协会智能畜牧分会执行会长熊本海主持。农信数智科技有限公司数智平台服务总监智夏阿林、广州影子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销售总监刘孝忠、北京小龙潜行科技有限公司CEO鞠铁柱、嘉吉动物营养大东北区域总监卓文强、成都英孚克斯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邓思楠、大北农集团猪饲料黑龙江区总裁李晓成等企业代表,围绕如何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精准饲喂、提升饲料转化率、降低料肉比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展现了智能化技术在养殖节本增效中的关键作用。
在专访环节,广西扬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远飞、禾丰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高全利、谷实生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殷学中、哈尔滨祥云生猪饲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清山、山东链享智融董事长刘勇、佳木斯星海种猪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逯艳杰等来自全国及本土的龙头企业负责人,分享了他们对东北养猪业在全国格局中角色定位的清晰判断。他们普遍认为,东北凭借其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是保障国家猪肉供给安全的“压舱石”,更将成为中国猪业现代化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和“标准输出地”,未来前景广阔。

9月26日晚,福建新正阳之夜晚宴为与会嘉宾精心准备了丰盛的美酒与美食。这场晚宴不仅是对大家一天辛劳的慰藉,更是一个促进交流、深化情谊的欢乐舞台

9月27日,举行了黑闵养猪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各企业家就生猪养殖区域合作、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凝聚共识
开启东北猪业振兴新篇章
本次大会的成功举办,为东北生猪产业搭建了一个高端、权威、务实的交流与合作平台。通过高层把脉、专题研讨、技术展示和思想碰撞,与会各方进一步凝聚了“科技赋能、协同发展、降本增效、绿色安全”的产业共识,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它不仅为东北猪业应对当前挑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更点燃了全行业携手共进、推动东北猪业实现高质量振兴的激情与信心,标志着东北生猪产业迈向新征程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作者:中国畜牧兽医报社 张林萍)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