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的不仅是基因:来自丹麦的“精细革命”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丹麦农场里,一头头健硕的种猪在智能化栏舍中悠闲踱步,而在万里之外的中国养殖场中,来自丹麦的基因正悄然改变着一批批仔猪的成活率与生长速度。这不是简单的“引种”,而是一场跨越山海、持续多年的产业对话。中国与丹麦,一个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一个掌握着顶尖的养殖技术,两者的合作早已超越贸易,逐步演变为从育种、养殖到物流、绿色循环的全链条融合。今天,我们就从一线养殖者的视角,聊聊中丹合作背后的技术细节与产业温度。

种猪引进不只是“买猪”
丹麦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种猪来源国之一,2022年对华出口种猪占比超过四成。但引种不是终点,如何让这些“外来基因”在中国土地上稳产高产,才是养殖户最关心的问题。丹麦丹育公司(DanBred)与牧原、温氏等国内企业合作,不仅提供种猪,更推动基因选育方案的本地化适配。据牧原2023年年报显示,其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已突破29头,逐步接近欧洲先进水平。这一数字背后,是品种适应、饲养管理、疫病防控等多方面协同提升的结果。
除了基因性能,丹麦SPF(无特定病原)种猪体系的引入,也为国内猪场生物安全建设提供了借鉴。有从业者反馈,引进种猪虽成本较高,但在降低猪群发病率、提升种群健康度上效果显著。尤其在一些规模化猪场,SPF种猪后代在育肥阶段的均匀度与料肉比表现稳定,成为不少企业升级种群结构的优先选择。
智能化不只是“上设备”
在中国不少示范猪场,你能看到来自欧洲的自动饲喂系统、环境控制器、母猪电子饲喂站等设备正在“服役”。这些不只是为了省人工,更是为了数据驱动的精准管理。比如,某北方猪场引进丹麦环境控制系统后,舍内温湿度、通风量、氨气浓度实现自动调节,育肥周期从180天压缩至165天左右,出栏体重却稳步提升。
智能化还体现在生产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猪只生长曲线监测、发情自动识别、疫病早期预警等系统,养殖人员能更早发现问题、更快做出反应。有场长坦言:“以前靠经验,现在靠数据。猪不说话,但数据会告诉我们它们需要什么。”
绿色养殖不只是“口号”
丹麦“种养结合”模式在中国不少地区正逐步落地。这一模式的核心,是把猪场粪污通过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直接还田,实现“猪—肥—田”闭环。有参与中丹合作项目的猪场介绍,他们配套建设了沼液储存池与输送管网,与周边农田签订消纳协议,不仅解决了环保压力,还降低了化肥投入,提升了土壤有机质。
此外,丹麦在生物安全方面的严格标准也给国内同行带来启发。其猪群沙门氏菌阳性率长期低于1%,部分年份甚至低于0.5%,这背后是一整套从饲料、饮水到栏舍管理的防控体系。有技术人员表示:“我们正在学习他们的全程管控思路,而不只是某个环节的技术。”
从“运得远”到“运得稳”
中欧班列的开通,让丹麦猪肉对华出口从“海上月余”压缩至“路上半月”,这对生鲜品类的品质保障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国内饲料企业也开始引入丹麦乳清蛋白、血浆蛋白等副产品,提升饲料配方的营养均衡性。这种双向流动,不仅优化了资源配置,也增强了两国产业链的韧性。
2024年4月,中丹续签《关于生猪养殖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提出在育种、饲料、冷链等环节加强系统性合作。这意味着未来两国将在标准共建、人才交流、技术协同等方面进一步打通,为一线养殖者提供更稳定的种源、更先进的管理工具、更畅通的产销通道。
挑战仍在,但合作走向更深层次
引种之后的适应性改良、饲料价格波动对成本的影响、技术推广在不同规模场之间的不均衡……这些现实问题依然存在。但也正因如此,中丹双方在联合研发、人员培训、数据共享等方面展开了更务实的协作。有参与中丹合作项目的技术负责人表示:“我们现在不只是买设备、引种猪,还在共同研发适合中国气候与饲料结构的养殖模式。”
从北欧的农场到中国的猪舍,从基因选育到粪污还田,中丹养猪合作正在悄然改变着我们每一天的养殖实践。正如一位从业者所说:“我们不是为了追赶谁,而是为了养出更好的猪。”在这场没有终场的接力中,中国养猪人正以开放务实的态度,把世界的技术,转化为自己场里的竞争力。这条路还很长,但每一步,都踏实而温暖。
来源:人民网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