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养猪变迁史家家养猪一去不复返未来种养结合才是未来

在农村,之前是家家养猪,可以说家庭农场撑起了中国养猪业的半边天,从家庭农场的崛起、繁荣和变革,反映了我国养猪业几十年的产业结构发展升级的过程,一步一步走过来,见证了农村的发展和养猪业的变化,也引发我们深思,而未来,传统的家庭农场可能会不复存在,会由更高级的现代家庭农场模式所取代,种养结合的高质量发展是其出路。

述(最多18字养猪从家庭副业到主业、支柱性产业的过程

我国生猪养殖经历了四个时期:小农经济时期、集体经济时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当前转型时期。

在小农经济时期,也就是从建国时期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养猪是兼业饲养,以小农经济为主。家家基本都会养几头猪,当时养猪为了自给自足,属于家庭副业,属于从属和补充地位。

“集体经济时期。养猪是为肥田增粮,把猪粪当作肥料,让庄稼高产,吃肉在其次。

改革开放初期,为增肉增收养猪,是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必然要求。国营、集体、个人一起上,提倡多种经营,发展家庭养殖,支持重点户养猪。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00年,是我国生猪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肉类年均增长速度达到9.3%。辛国昌表示,这个速度在国外和国内都前所未有,估计以后也不会再有。

据了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养殖业也有了新变化,小规模的家庭农场成为主流,农业农村部曾把年出栏50头肉猪的养殖场,定义为规模化养殖场。

当前转型时期,为国计民生养猪,生猪产业地位得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生猪饲养已从原来的家庭副业演变为了农业农村支柱产业。我国生猪饲养量占世界的49.9%,全球一半的猪养在中国。时代造就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行业发展,我国家庭养猪的黄金时期是2000年到2010年者10年时间,全国出现养猪热,小规模化养殖场如雨后春笋大批出现,在2013年,家庭农场的概念第一次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里,推进了家庭农场的发展。在2014年左右,基本上80%都是家庭农场,养殖数量在一两百头母猪的农场,那个时候基本上没有什么大型养殖场。可以这么说,非瘟发生之前,养猪行业主要是以家庭农场为主,但是随着非瘟的来临,好多家庭养户损失惨重,好多养殖场都空了,也有的离开了养猪行业,而大养殖场开始慢慢吞噬养猪份额。家庭农场的兴起主要有几个方面原因

一是模式优势:种养结合,环保又经济;二是成本优势:猪场建设和饲料等成本相对较低;三是管理优势,自己家人养猪更细心负责;四是肉质优势:饲喂自己种的玉米、水稻、红薯、青菜等等农作物,肉质更鲜美。养猪风险增加,利润下降,养猪意愿降低

现在养猪面临非瘟的威胁,风险大大增加,养殖成本也比之前高,而现在饲料成本也高,养猪的利润降低,再加上现在行情低迷,震荡不安,养猪户犹豫观望,意愿不强,再加上这几年环保的严查,要求越来越高,投资越来越大,风险也在加大,但是利润和风险却不成正比,越来越多的散养户养殖意愿降低,正在慢慢退出养猪行业。

现在,养猪大企们正在扩大规模,抢占生猪市场份额,未来家庭农场的出路在哪里呢?面对风险,养猪大企有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是向大养殖场倾斜,散养户感觉越来越难,而业内有人认为,未来大型集团或占比50%、中型猪企占比20%、家庭农场占比30%。刘道军则认为,“未来中国养猪业的格局是三分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即集团化、规模化、家庭农场,每个板块是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短时间内未来不可能都是大集团的天下。”机遇,种养高质量发展是未来模式

对此,著名三农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曾表示,“资源短缺的发达国家(比如欧洲、日韩)的大型养殖正在退出的趋势中,甚至有意识地去恢复种养兼业的小户型生产方式。小户型的养殖业一定是和种植业紧密配合,生态环保,利于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国家正好相反,把主要政策优惠都给了大型养殖,会造成污染问题很难从根本上缓解。我国应该发展大中小并举,种养兼业的循环农业。”

全国著名养猪专家樊福好强调,家庭农场要高质量生产,过去那种低水平、不环保,不生态的生产方式要被淘汰,要建立现代家庭农场模式,也就是以一定的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大家庭为经济框架,以种养结合为生产方式,以适度(母/亩)为动物生产规模,以绿色能源为基础能量来源,以动物粪尿为主要肥料来源,最终实现可持续、环保型生态生产方式的智能型管理模式。

而“现代家庭农场是传统家庭农场模式的一个重要升级。资本驱动的,过度集中的,竭泽而渔式的、掠夺式的生产方式是现代家庭农场的对立面和破坏者。”樊福好认为,“追求集中式的,垄断式的模式会为将来的社会动乱埋下种子。如果农民无地可耕,无事可做,休养生息的路被切断,这个社会上会骤然产生很多不稳定因素。让人民衣食无忧,国家就能长治久安。”

大家是怎么认为的呢?未来散养户的出路在哪里呢?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