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家猪企巨头京城再聚首,欲破“越调越剩”迷局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2025年9月10日消息,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稳定生猪生产的要求,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将于9月16日在北京召开生猪产能调控企业座谈会。牧原、温氏、双胞胎、新希望、大北农等25家重点企业受邀参会。会议将分析当前生猪生产形势,交流产能调控措施与成效,并研究部署下半年及明年的调控工作。这是继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后,又一次聚焦生猪产能调控的重要会议。

产能与价格矛盾凸显
回顾7月座谈会,有行业代表指出,目前生猪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数据显示前三家企业市场占有率已接近20%,前三十家超过40%,前三百家高达65%,个别企业甚至触及垄断警戒线。与此同时,生猪价格持续走低,7月下旬全国均价仅为14.18元/公斤,多地猪价跌入13元区间,养殖端亏损面扩大至65%。在这一背景下,头部企业却仍在凭借成本优势逆势扩张,中小养殖户生存压力加剧。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会上强调,“生猪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猪肉是城乡居民重要的‘菜篮子’产品”,点明了稳产保供的极端重要性。
产能调控成共识,政策落地仍存挑战
韩俊部长在7月会议中明确提出,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他还特别强调,应“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与中小场户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机制”。这些表述为行业指明了政策方向,尤其对“二次育肥”的限制直指市场乱象——2024年部分时段二次育肥占比一度攀升至15%,显著加剧价格波动。

然而,政策落地仍面临现实阻力。数据显示,7月能繁母猪淘汰量仅45万头,远低于平衡供需所需的月均80万头目标。头部企业因成本优势明显(如部分企业养殖成本低至12.1元/公斤),仍有一定盈利空间,缺乏主动减产动力。而中小散户成本高达14.5元/公斤,每头猪利润差超过200元,生存压力巨大。大型企业已投建的高成本项目也拖累了整体产能调减进度。
除产能问题外,韩俊部长还指出要“毫不松懈抓好生猪疫病防控,加快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同时“深入开展养殖业节粮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持续推进豆粕减量替代”。今年以来,豆粕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非洲猪瘟疫情仍有散发,进一步推高了养殖成本与风险。通过技术升级和管理提升实现节本增效,成为行业亟需突破的方向。
韩俊部长还提出,要“推进生猪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这表明数智化转型不再是可选项目,而是产业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路径。全面推进生猪安全规范屠宰、严厉查处屠宰检疫违法行为、积极推进粪肥资源化利用等,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9月座谈在即,行业期待务实举措
即将召开的9月座谈会,将重点围绕如何落实产能调控措施、优化产业结构、稳定市场价格等议题展开讨论。业内普遍关注,是否会在规模上限、种养结合、配额管理等方面形成更具体的执行方案。尤其是如何推动大型企业真正承担起产能调控的主体责任,如何有效保护中小养殖户利益,将成为会议焦点。
纵观全球,丹麦的“小单元、大组织”模式、欧洲的家庭农场体系,都为我国生猪产业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有行业观点提出,可探索发展适度规模、种养结合、本地化供给的产业模式,以实现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9月16日的座谈会,能否在7月会议的基础上形成更清晰的调控路径,能否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能否真正推动生猪产业走向稳健发展,已成为全行业关注的焦点。对于广大养殖户和养猪场来说,这不仅是一场会议,更是一次关乎生存与未来的希望之旅。
我们期待,本次会议能够凝聚行业共识,推出切实可行的调控措施,帮助养殖户渡过眼下难关,共同迎接一个更加稳定、健康、可持续的生猪产业新时代。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