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猪场蓝耳病防控新策略:破解热应激、霉菌毒素与蓝耳病协同危害

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猪场面临热应激、霉菌毒素污染与蓝耳病活跃的三重挑战。8月24日,在农兜艾格规模猪场关键技术培训会(福州站)上,中英合资 伊科拜克技术服务经理胡伟博士分享《夏季猪场蓝耳防控之道》报告。系统性提出热应激缓解、霉菌毒素管控与蓝耳病分级防控措施,为养殖业提供可量化的解决方案。


胡伟


伊科拜克技术服务经理,兽医专业博士,国家执业兽医师。师从亚洲猪病专家高建华以及猪人工授精专家Srisuwan Chomchai,服务东南亚和国内猪场,专注于蓝耳病防控、初乳管理、人工授精等问题,为猪场提供可执行方案,帮助解决生产问题,实现增效降本!


夏季猪场面临的"三重威胁"


在持续高温环境下,猪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母猪需要17-24℃的低温环境,而仔猪则需要32-35℃的高温环境。热应激直接导致母猪采食量急剧下降,进而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研究数据显示,热应激会导致母猪产奶量减少20-25%,出现"放奶延迟"现象。胡伟展示的临床图片显示,母猪乳房因仔猪长时间拱吸形成明显的"乳圈",同时出现褥疮问题。而仔猪则表现为脸颊和额头脏污、脂肪性拉稀等问题,断奶体重平均降低0.7-1kg/头。更严重的是,断奶母猪会出现消瘦、发情延迟(平均+2.45天)、受胎率降低等繁殖障碍。

与此同时,高温高湿环境为霉菌滋生创造了理想条件。黄曲霉毒素、麦角碱、玉米赤霉烯酮、伏马毒素、T2毒素等各类霉菌毒素在原料保存和饲喂过程中大量产生。这些毒素不仅导致仔猪出现阴户红肿、八字腿、肛门周边皮肤过敏等直观症状,更严重的是会造成免疫抑制。正如A. Kanora 2009年的研究指出,所有霉菌毒素都会导致免疫抑制,诱发其他疾病活跃,影响疫苗接种效果和药物治疗效果。

"热应激和霉菌毒素的共同作用,就像为蓝耳病打开了方便之门。"胡伟强调,"这种协同作用会导致母猪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增多,给猪场带来严重经济损失。"


蓝耳病活跃的预警信号与危害


夏季蓝耳病活跃往往有迹可循。胡伟提醒养殖户要特别关注几个关键信号:母猪皮肤点状出血、打针后血流不止、疥螨等疾病增多、分娩后7天左右突然无奶水等现象。这些症状表明蓝耳病毒已在猪群中开始循环。

临床观察显示,热应激与产房蓝耳活跃共同作用,会显著增加产后三联综合征(MMA:无乳、子宫炎和乳房炎)的发生率。而这些问题又会进一步导致产房仔猪细菌性拉稀增多,形成恶性循环。

"从产房到保育舍,蓝耳病的危害贯穿整个生产流程。"胡伟指出,"产房蓝耳活跃会直接影响到保育舍的健康状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系统化解决方案:从环境调控到精准用药


针对夏季猪场面临的复杂挑战,胡伟提出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1. 环境调控

物理降温与化学降温相结合:在物理降温方面,泰国养殖场的经验值得借鉴。通过优化水帘设计(保持1.3-2.4m/s的风速)、使用纵向轴流风机、实施母猪背部滴水等措施,能有效降低体感温度。胡伟特别强调"猪的汗腺数量仅为人类的1/10,必须通过水和空气流动帮助散热。"在化学降温方面,推荐在极端高温时使用多维、氨基酸类产品(如VP3000)缓解热应激,保障采食量与健康。

2. 霉菌毒素防控

全程管理,霉菌毒素防控需要从三个环节入手:严把原料关、做好料线和料槽的清洁、在5-9月份添加优质脱霉解毒产品。"知名品牌的吸附剂/降解剂效果更可靠。"胡伟建议。

3. 蓝耳病精准防控三大方案

针对不同阶段的蓝耳病问题,伊科拜克推出了三种解决方案:

• 紧急救援方案(爱乐新35):用于蓝耳爆发时,快速控制病毒血症,减少流产和死亡。

• 稳定护航方案(爱乐新450):用于流产稳定后或零星发病时,连续使用4个月稳定病情。

• 哺乳护航方案(爱乐新315):针对产房蓝耳活跃,提升泌乳性能,减少产后三联综合征。


经济效益分析:防控投入物超所值


从经济角度考量,蓝耳防控的投入产出比十分可观。以450方案为例,按100头母猪规模计算:

• 投入成本:43,000元/年(稳定蓝耳一整年)

• 避免损失:179,257元(按每头母猪避免损失1792.57元计算)

• 投入产出比高达1:4.2

"这还不包括因生产性能提升带来的额外收益。"胡伟补充道,"防控蓝耳病是稳赚不赔的投资。"

胡伟在总结时强调,夏季猪场管理必须系统看待热应激、霉菌毒素和蓝耳病的协同关系。通过环境调控、霉菌毒素管理和精准用药三管齐下,才能有效控制蓝耳病活跃,保障猪场生产效益。


现场花絮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