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逻辑荣膺猪场高效创新方案奖

2025年8月21日,在“第十届生猪健康产业发展大会暨第四届大别山猪产业发展论坛” 颁奖典礼上,国内领先的仔猪前期营养技术咨询与服务企业新逻辑营养凭借其创新性的“仔猪前期营养晋级方案”,荣膺“猪场高效创新方案奖”。该奖项旨在表彰在养猪效率、动物健康和可持续发展领域做出突出贡献的创新方案。新逻辑的获奖方案以“营养源改造技术”为核心,成功解决了猪苗育成的营养瓶颈,为全国养猪业注入了高效新动力。论坛上,营养逻辑学创立者刘俊奇博士以“猪苗育成营养晋级实践:改良营养形态和状态让断奶风险&损失最小化”为主题,对相关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讲解。

众所周知,随着养猪业专业化分工程度的日益提高,专业育种、专业育苗、专业育肥的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在此背景下,猪苗已不再是自繁自养体系中简单的扩繁产物,而是联通整个产业链的增效引擎,已成为影响养殖成绩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不少猪场在猪苗育成的数量、质量、重量上与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高产母猪的性能不能有效发挥,窝产仔数18头以上,50日龄育成数量却只有14头以下很常见;在批次化生产模式下, “小、弱、次、僵、病”五大弱势仔猪占比高,通常达到20%以上,群体健康和评级一致性较差;50日龄平均体重12~13kg还很多,与仔猪的生长潜能严重不匹配。新逻辑营养紧跟行业变化,致力于解决持续推动仔猪前期营养技术革新,引领挑战仔猪绩效新高度。

我们所看到的上述猪苗育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次生问题,必须追根求源找到原生问题才能有效解决。从营养角度来看,导致差异难题、少食难题、应激难题、健康难题、腹泻难题等频发的关键原因是人工营养与仔猪生理的匹配程度不高,其核心是营养的形态和状态的不适应性和不安全性超出了仔猪肠道的耐受力范围。因而,我们必须对各类营养源的形态和状态进行改造,向着类似猪乳、等同猪乳的方向努力,才能有效减少营养风险,提高营养效率。
从原料选择上看,低成本和低风险难以兼得,低成本和高风险如影随形。成本是硬约束,不可能大量使用高成本、低风险原料,如乳制品。玉米、碎米、面粉、豆粕、膨化大豆、豆油等的总用量在90%左右,它们的共性就是与仔猪消化力弱、肠道炎症多发、肠道损伤严重等特殊生理状态的匹配度不高,依然是决定教槽断奶营养安全性的主体。然而,对这些原料仅仅通过细粉、熟化等常规工艺处理,对抗原、致敏原、抗营养因子的危害降低程度有限,对营养的分散成乳性、溶解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等形态和状态的改良也有限。

为了更好的实现营养源改造的目标,并配套饲料企业的设备和工艺,新逻辑营养创新性开发了提高营养源形态和状态改良效率的助剂(大特解),针对性解决蛋白质、淀粉、脂肪、纤维、矿物质等营养源的多种风险,在适宜的水分、温度、时间等条件下,通过改变表面张力、舒展大分子营养素的三维空间结构,改善其水化稳定性,促进各营养素间的均质、分散、融合,让营养更易被消化、被吸收、被转化;改变抗原、抗营养因子结构,降低其危害性,将饲料原料调制成更适合消化吸收的形态,将仔猪慢适应的常态营养转变为快适应的适态营养,匹配仔猪的适应力和耐受力,提升教槽断奶营养的整体安全性、生物相容性和利用度。
基于营养源改造技术对教保料原料进行综合改造,实现糖化、盐化、油化、乳化、酸化、肽化、舒化,使得营养间的消化吸收协同性达到最佳状态,进而达成断奶后前10天,A苗吃4kg教槽料,长3.9~4.0kg;断奶后前3天,奶肠到料肠平稳转换,B苗掉队、C苗死淘现象明显减少;断奶重5kg以下的仔猪,断奶后10天,复壮率70~80%。
新逻辑营养此次荣膺“猪场高效创新方案奖”,不仅是对“仔猪前期营养晋级方案”技术价值的权威认证,更是猪苗育成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迁的关键信号。当行业深陷“高产母猪性能浪费”与“弱势仔猪高损率”的结构性困局时,新逻辑以营养源改造技术为核心创新,直击产业痛点——通过营养形态和状态改良助剂(大特解)对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的分子级重构,实现了从“常态营养”向“适态营养”的范式转换,让每克教保料的消化吸收效率与仔猪脆弱生理达成精准共振。


推荐阅读: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