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支原体肺炎防控实战方案 科学应对,保障养猪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猪支原体肺炎(Mh)作为影响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其防控与净化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8月24日,在农兜艾格规模化猪场关键技术培训会(福州站)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大北农集团正能平台(正能集团)首席专家周宏超博士深入剖析了猪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现状、发病规律、共感染情况以及防控策略,为养猪业提供了精确指导。



周宏超


养猪一线实战专家,国家执业兽医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理事。30年来一直在养猪一线从事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防控与净化,实验室检测,病理学诊断等工作,现为大北农集团正能平台(正能集团)首席专家,具体负责正能集团健康管理工作(生物安全体系建设、检测实验室体系建设、疫病防控体系建设)。


猪支原体肺炎流行现状严峻


周宏超博士指出,猪肺炎支原体(Mh)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是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RDC)的关键原发病原之一。据统计,30%~80%的屠宰猪存在Mh感染病变,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推迟上市日龄,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特别是在我国,2022-2024年间,通过对18省份66个猪场的4752份样品检测发现,Mh感染率居高不下,成为制约养猪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具体来看,2024年我国不同省份的Mh感染率存在差异,但总体呈高发态势。个体阳性率方面,部分省份高达49.21%,猪场阳性率更是超过90%。不同阶段猪群的Mh感染率也呈现明显差异,育肥猪群阳性率最高,达到72.29%,而后备母猪群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此外,季节性变化也影响Mh的感染率,冬季和春季感染率较高,夏季相对较低。


发病规律与传播机制复杂


猪支原体肺炎的发病规律与传播机制复杂多样。Mh寄生于病猪的呼吸道,无细胞壁,附着并摧毁猪气管上的纤毛,降低肺泡自净能力,引发继发感染。其传播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接触传播、母仔接触传播、水平传播以及气溶胶传播。特别是在高密度饲养、通风不良的环境下,Mh的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

发病过程中,Mh感染猪只通常经历超前期、感染前期、感染中期和感染后期四个阶段。超前期,肺炎支原体定植于上呼吸道纤毛细胞,逃逸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感染前期,纤毛受损,出现干咳等症状;感染中期,肺炎支原体逃避免疫调节,咳嗽加剧;感染后期,持续炎症导致多病原混合感染,病情加重。


共感染情况加剧防控难度


值得注意的是,肺炎猪支原体往往与其他病原体共感染,加剧了防控难度。周宏超博士提到,Mh与鼻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圆环病毒2型、圆环病毒3型等共感染现象普遍存在。这些共感染不仅影响猪只增重,增加治疗费用,还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疾病综合征。

例如,Mh与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共感染时,肺炎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Mh与PCV2、PCV3共感染时,会加重肺部和淋巴结病变,促进断奶仔猪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发生。因此,控制Mh感染是控制PRDC的关键所在。


科学防控策略与净化思路


面对猪支原体肺炎的严峻挑战,周宏超博士提出了多项科学防控策略。首先,加强生物安全管理,通过后备母猪群隔离、减少外来人员车辆物资进入等措施,防止野毒进入猪场。其次,实施科学免疫计划,根据猪群不同阶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如后备母猪在3日龄使用支必宁(猪肺炎支原体活疫苗)肺部注射,保育育肥猪在3日龄同样使用支必宁免疫等。

此外,周宏超老师还强调了药物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性。针对Mh感染,可选用泰万菌素、泰妙菌素等敏感药物进行预防性给药。同时,结合疫病监测与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免疫与用药方案,确保防控效果。

在净化思路方面,周宏超提出了分阶段、分群体的净化策略。先从核心种猪场入手,降低感染率至较低水平;再逐步向扩繁场、商品场推广净化措施。通过清群与重建群、全群用药净化、封群与药物疫苗综合净化等方法,实现猪支原体肺炎的有效控制与净化。

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需要综合运用生物安全、科学免疫、药物预防与治疗等多种手段。通过实施科学的防控策略与净化思路,养猪业能够有效应对Mh感染的挑战,保障猪群健康与生产性能的稳定提升。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经验的积累,我们有理由相信猪支原体肺炎的防控工作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现场花絮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