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攻坚,曙光未现:非洲猪瘟疫苗卡在了哪个环节?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非洲猪瘟自2018年传入我国以来,给养猪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作为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率极高的动物疫病,它不仅造成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也让无数养殖户承受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八年过去了,我们曾寄予厚望的非洲猪瘟疫苗,至今仍未有正式上市的产品。这背后,不仅是科研的艰难,更反映了病毒本身的复杂性和疫苗研发的现实挑战。
多条路线,共同难题
当前,非洲猪瘟疫苗的主要研发路线包括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和灭活疫苗。其中,灭活疫苗由于免疫保护效果不足,已基本被放弃;而减毒活疫苗虽然进展较快,却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其他类型疫苗尽管在实验室中显示出一定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尤其是针对强毒株的攻击中,保护效果仍不稳定、不充分。

病毒变异快,交叉保护成最大挑战
一个尤为严峻的问题是,非洲猪瘟病毒具有极高的变异性。全球已发现24种基因型,不同毒株之间的抗原差异显著,导致疫苗很难产生广泛的交叉保护。也就是说,即便某款疫苗对某一毒株有效,面对变异株或异地毒株时,保护力往往大打折扣甚至完全失效。这就像是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扇门,病毒一变,钥匙就失去了作用。
国际上一项最新研究也证实了这一困境。科学家测试了某减毒活疫苗候选株对来自非洲多个国家的不同毒株的保护效果,结果差异巨大:该疫苗对某些毒株可实现完全保护,对另一些毒株仅有部分保护(存活率约80%),而对来自马拉维、肯尼亚等地的毒株则完全无效。这说明,传统的基于单一基因(如p72)的分类方法已无法预测疫苗的实际效果,必须根据病毒的全基因组信息进行更精细的匹配。
科研仍在持续,安全始终第一
正因为如此,非洲猪瘟疫苗研发远未走到终点。科研人员正在不断探索多基因缺失减毒株、新型佐剂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等多元技术路线,试图在安全性和有效性之间找到平衡。2025年7月,我国有六家单位联合申请的非洲猪瘟亚单位疫苗获批开展临床试验,计划在湖北、河北、江西等养殖大省进行大规模试验,结果预计要到2027年才能揭晓。这条路,依然漫长。
越南:一剂警醒行业的疫苗
而回顾全球疫苗应用的实践,尤其值得警醒的是越南的经验。越南是全球首个批准并大规模商业化使用非洲猪瘟减毒活疫苗的国家,已投放数百万剂,甚至出口至他国。然而,其两款主要疫苗——NAVET-ASFVAC和AVAC ASF LIVE——却在应用中暴露出严重问题。

首先出现的是毒力返强现象。疫苗毒株在猪体内传代仅三次后就恢复强毒力,导致接种猪死亡。其次,疫苗还引发严重的繁殖障碍:怀孕母猪死胎率高达43%,活仔猪存活率仅17%,对种猪群的危害尤为显著。更令人担忧的是,接种猪在免疫后28天仍持续排毒,接触猪直至49天后才抗体转阳,水平传播率高达10%,垂直传播率在10%至33%之间——这意味着疫苗本身成了隐蔽的传染源。
此外,这两款疫苗无法区分免疫动物与感染动物,导致血清学监测失效,疫情评估和净化措施难以实施。更严峻的是,面对越南国内新出现的基因I型和II型重组毒株,现有疫苗完全无法提供保护,免疫猪攻毒后依旧发病甚至死亡。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已多次发出警告,指出这类疫苗存在三大风险:疫苗毒与野毒重组产生新毒株、监测体系崩溃、缺乏透明数据共享。
越南的教训深刻提醒我们,疫苗研发不能只看短期效果,更不能忽视生物安全和长期监测。在真正安全、有效且具备鉴别诊断能力的疫苗问世之前,我们更应依靠扎实的生物安全措施、精准的疫情监测和快速的应急处理,稳步推动区域净化与无疫小区建设。非洲猪瘟的防控没有捷径,脚踏实地、系统应对,才是行业的真正出路。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