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育崩盘,头均血亏200元!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前一段刚把圈里的猪都卖了,赔钱卖的,头均亏200元!”一位河南养殖户的声音里透着难以掩饰的疲惫。就在今年7月下旬,他咬牙清仓了圈里的2000头二次育肥生猪。仅仅一年前,二次育肥还被许多人视为“躺赚”的财富密码——2024年下半年猪价高涨时,二育每头盈利轻松突破800元。然而,暴利神话如泡沫般破灭。2025年上半年,他出栏的那批猪,头均盈利已不足200元。到了这个夏天,形势急转直下,直接变成了头均倒贴200元。他苦笑着算账:“上半年出手的小赚一笔,这次全亏进去,忙活大半年闹了个不赔不赚。”他并非孤例,无数曾涌入二次育肥赛道的养殖户,正经历着相似的阵痛,头均血亏200元,成为当下残酷的现实。
从暴利神话到全线溃退
二次育肥,这个曾因操作灵活、短期见效快而被许多养殖户青睐的模式,其核心逻辑在于快速买进标猪,短期育肥后高价卖出,博取差价。在猪价昂扬向上的周期里,它确实风光无限。然而,市场周期无情转向。有资深行业分析师明确指出:“目前生猪市场大的上行周期已经结束。”残酷的数据揭示了行业的凛冬:截至2025年7月末,全国生猪月度均价已跌至约14.6元/公斤,不仅较年初高位显著回落,较去年同期更是暴跌了4.3元/公斤。更触目惊心的是盈亏线的失守——当猪价跌破15元/公斤的防线后,二次育肥的成本线(普遍在16元/公斤左右)便成了名副其实的“死亡分界线”。分析师进一步指出,伴随猪价持续下行探底,国内生猪自繁自养盈利也由年初的约350元/头,急速萎缩至7月份的113元/头左右。而对于成本结构更为脆弱的二育养殖户,盈利空间更是被大幅压缩甚至击穿,陷入普遍亏损境地。许多养殖户反映,7月份清仓出栏,头均亏损普遍在200元左右。
政策收紧与“无猪可买”
除了低迷的猪价,政策面的持续且强有力的调控,如同无形的绳索,紧紧缚住了二次育肥的操作空间。今年5月底,市场便已感受到严控二次育肥的风向。7月23日,农业农村部召集龙头养殖及屠宰企业举行座谈会,会上明确提出“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这一信号迅速传导至地方。黑龙江、两湖、两广、云贵川渝等多省份的生猪调运量应声锐减。核心的卡点在于“检疫票”(饲养票)。多位行业观察人士证实:“大部分养殖企业已明确表示不再开具饲养票。”大型养殖集团普遍收紧了面向二育养殖户的生猪供给渠道,理由多与“难以获取相关检验检疫证明”有关。众多养殖户的困境被形象地描述为:“现在买猪比找对象还难!就算找到猪源,检疫票也能让你跑断腿。”政策要求被严格执行:生猪调运前,货主必须向当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运输车辆严禁承运无检疫合格证明的生猪。到达目的地后,还需及时报告并隔离观察。贸易商反馈:“调运开票难度陡增,运输成本大幅上升,二育猪源难觅。”这直接导致许多养殖户,即便想趁着短暂行情波动补栏“赚点快钱”回血,也只能望“场”兴叹——清洗消毒好的猪场被迫空置。“我们也不敢收没正规手续的猪,出栏时卖不上价,风险太大了。”一位养殖户无奈地表示。业内分析师对此评价认为,这一系列调控举措将有力减少市场的非理性投机行为和阶段性供给错配,是推动生猪产业走向长期健康、稳定发展轨道的积极信号,虽然短期给二育带来了阵痛。
新“猪周期”的生存法则
当“赚快钱”的投机模式遭遇政策铁壁与市场寒冬的双重挤压,生猪养殖业内部一场深刻的效率革命早已悄然拉开帷幕。行业的竞争焦点,正经历从“卷规模”到“卷成本”的根本性转变。头部养殖企业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在行业寒冬中展现出更强的抗压能力。据专业机构调研数据显示,当前行业领先企业的PSY(每头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已普遍达到25头至32头的高水平,部分优秀猪场甚至突破了35头。行业龙头的最新数据显示,其养殖成本持续优化,2025年5月份部分企业养殖成本已降至12.2元/公斤左右,肉猪综合成本也控制在12-12.2元/公斤区间。效率的提升如同一把双刃剑。有分析师指出:“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有效摊薄了养殖成本,但客观上也意味着同等的母猪存栏能提供更多的生猪供应,这使得单纯依靠调减能繁母猪存栏来实现产能去化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了。”成本差距体现在多个维度:规模化养殖分摊成本(如低蛋白日粮技术、智能化设备应用)、生产效能提升(头部企业PSY远超行业平均)、以及规模化采购带来的饲料等投入品成本优势和日益增强的市场话语权。面对2025年这个“降本竞赛”白热化的关键年份,头部猪企目标明确:挑战更低的养殖成本线成为生存和发展的核心。
微利平衡与转型抉择
展望下半年,在产能调控政策持续发力与环保要求日益趋严(如部分县市明确不再新批建规模化猪场,要求现有场达标排放)的双重作用下,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落后产能和小散乱养殖场将加速清退。业内分析认为:“在政策引导下,由阶段性供需错配和气氛炒作导致的价格急涨急跌现象有望减少,或可实现淡季到旺季的相对平稳过渡。不过,产能缓增阶段供应压力仍存,需求恢复尚需时日,初步判断下半年生猪市场供应增量或大于需求增量,价格预计仍将处于偏低水平,主流或在14元/公斤的成本线附近窄幅震荡。”综合产能、效率、政策及市场行为分析,生猪产业下半年将步入“微利平衡、波动趋缓”的新阶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二季度末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043万头,处于正常保有量(3900万头)103.7%的绿色合理区域上限。多家头部企业已公开表示响应政策,如强调维持合理出栏体重,并明确“商品猪不得流入二次育肥,禁止开具饲养检疫票”;部分企业也在今年早些时候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出售商品猪,并连续调减能繁母猪存栏。
不少养殖户清栏后望着空置的猪场,心情复杂。那个依赖短期投机、追逐暴利的粗放时代,在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的双重作用下,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终结。猪周期或许永远存在,但游戏规则已然改写。当竞争的核心从规模扩张变为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留下的不仅是空置的猪栏,更是一个需要每一位养殖户重新定位、必须拥抱变革的新战场。是黯然离场,还是躬身入局,投入这场关乎生存的效率革命?答案,将决定养猪人能否在行业的新周期中赢得未来。空置的猪栏,正是整个行业站在转型十字路口的沉默见证。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