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一头猪只能买包烟,养猪业正在上演荒诞现实!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农业农村部:2025年6月,散养户每养一头猪,净亏6元;规模场每头利润仅剩7元,同比暴跌98.6% 。这份由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监测报告,撕开了行业最后一丝侥幸:猪粮比价跌至6.16:1,环比再降3.4%,同比重挫17.5%,已远低于7:1的盈亏生死线16。当“养一头亏一头”成为散养户的日常,当规模场利润薄得“不够买一包好烟”,真正的养猪人,正挺直脊梁,在这片风雨飘摇的土地上,直面惨淡的考验。

一、成本高墙与低迷猪价的夹缝求生
利润空间消失的根源,在于“涨不动”的猪价与“降不下”的生产成本之间日益扩大的裂痕。细看数据,无论是散养还是规模养殖,生猪每头产值均呈现持续下滑态势。散养户的产值仅为2092元,环比下降0.9%,同比更是缩水10.7%;规模养殖场稍好,但也仅为2060元,环比降1.5%,同比大幅减少16.5%。这清晰反映出终端市场生猪收购价格的疲软无力,养殖户的议价空间被极度压缩。
与此同时,构成利润另一端的养殖成本却展现出惊人的刚性。散养成本达到2098元,环比微增0.4%,同比也微涨0.2%;规模养殖成本为2053元,环比增0.6%,同比增幅达到2.8%。这份“粘性”主要源于几座难以撼动的大山:饲料成本(特别是玉米、豆粕等主粮价格持续高位震荡)、刚性上涨的人工费用、日益严格的防疫及环保投入,以及前期母猪、栏舍等高昂固定成本的分摊压力。国家发改委对成本的定义涵盖了生产过程中消耗的所有现金、实物、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每一项都像沉重的砖石,垒砌成挤压利润的高墙。卖价节节后退,成本寸步不让,两者的剪刀差最终剪平了养殖户赖以生存的利润空间,将散养户推入“养一头亏一头”的境地,规模场也仅仅在盈亏线上摇摇欲坠。
二、供需天平倾斜下的市场寒流
当前利润危机的深层原因,是生猪市场供需关系的阶段性失衡。从供给端看,尽管国家通过能繁母猪存栏量(正常区间为正常值的92%-105%)作为核心指标进行产能调控,但前期产能恢复的惯性仍在持续释放能量。统计局按季度发布的“生猪出栏”及“猪肉产量”数据趋势显示,市场生猪供应总体充足甚至略显宽松,栏舍里的猪只等待出栏的压力不小。
需求端则显得提振乏力。六月并非传统的猪肉消费旺季,高温天气抑制了部分消费热情。更值得关注的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的多元化趋势(如对替代蛋白的需求增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猪肉消费的总量和节奏。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监测数据(如备注中的“全国批发市场经济增速”)作为终端需求的温度计,其表现直接传导至生猪收购价格。当市场天平明显偏向买方,价格下行压力自然传导至养殖源头,利润空间随之被抽空。
猪粮比价作为养殖盈亏的核心晴雨表,在6月份跌至6.16:1的低位。这个数字不仅环比下降3.4%,同比更是大幅下滑17.5%,已经显著低于业界公认的7:1左右的盈亏平衡线。它像一个无声的警报,冰冷地印证着养殖环节普遍承受的亏损压力,宣告着市场寒流的到来。
三、从盈利高峰跌入微利深谷
回望仅仅一年前的光景,更能体会当下形势变化的剧烈与残酷。根据备注信息,2024年6月,散养生猪每头盈利尚能达到25元。短短365天,散养户的账本就从每头猪带来25元收益,翻转为亏损6元;规模场的利润更是从相对可观的水平,断崖式下滑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7元。这种剧烈的反差,正是生猪行业那令人敬畏又无奈的周期性特征——“猪周期”在低谷阶段最直接的体现。
当前的困境,本质上是行业自身规律作用的结果。前期猪价高企带来的乐观情绪刺激了产能的快速扩张,如今,正是这些新增产能集中释放、市场饱和、价格回落、利润急剧缩水的阵痛期。这是每一个养猪人都曾经历或终将面对的行业轮回,它考验着从业者对市场的理解深度、对成本的控制能力,以及在逆境中坚持下去的勇气与韧性。理解周期的力量,并非消极认命,而是为了更清醒地应对。
四、直面惨淡:在至暗时刻凝聚生存的智慧
真正的养猪人,面对几乎归零的利润,既不会盲目恐慌,也不会坐以待毙。此刻需要的,是清醒认识现实的勇气和在绝境中寻找生路的智慧。
向管理要效益,深挖降本潜力: 在成本刚性难以大幅削减的现实下,生存之道在于极致的精细化管理与效率提升。这包括:优化饲料配方,精准计算日粮投放,减少浪费;强化生物安全体系,切实降低猪群死淘率,把每一头猪健康养大;提升母猪生产成绩(PSY),让每一头能繁母猪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仔猪;审慎评估并应用自动化、智能化设备,在人工成本高企的背景下提高劳动生产率。规模场应充分发挥其管理规范、数据详实的优势,将降本增效做到极致。
握紧现金流,守护生命线: 微利乃至亏损时期,现金流就是猪场的命脉。必须像守护猪群健康一样守护资金链。这意味着:审慎安排生产节奏,根据市场预期适度调整配种计划,避免在低谷期过度增加存栏压力;积极与银行、饲料供应商等沟通,寻求可能的融资支持或账期延长,缓解短期资金压力;严格压缩一切非生产性开支,确保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为熬过寒冬储备足够的“粮草”。
紧盯风向标,把握政策与市场脉动: 信息是决策的基础。要密切关注国家层面的政策信号: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发布的能繁母猪存栏预警区间、冻猪肉收储启动信息等调控措施,以及官方权威的市场分析预警报告。同时,加强对本区域及周边市场行情、消费习惯变化的跟踪研判,灵活调整出栏节奏和销售策略,努力在有限空间内捕捉稍纵即逝的机会。
筑牢防疫底线,越是艰难越要坚守: 行情差,疫病风险却不会因此降低。一次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的暴发,对现金流紧绷的猪场无疑是灭顶之灾。因此,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咬紧牙关确保生物安全措施不打折扣。该做的消毒隔离必须到位,该投入的疫苗防疫费用不能省。守住猪群健康,就是守住翻盘的最后本钱。
真正的养猪人,敢于正视猪价表上刺眼的红字,敢于在每头猪亏6块的账单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份“悲惨”的利润,是成本大山与市场寒流共同书写的考卷。它映照着养殖户额头的汗珠,也丈量着从栏舍到市场的每一寸艰辛。猪周期的风雨,老把式们早已不陌生。每一次低谷,都是行业洗牌的筛子,筛掉的是浮躁与脆弱,留下的是扎根大地、苦练内功的脊梁。此刻,攥紧拳头不是对抗命运,而是为了更稳地握住料铲、更细地核对药单、更牢地加固圈舍。
农业农村部和发改委的目光从未离开这片承载民生的土地,调控的指针始终在寻找市场的平衡点。记住,千家万户灶台上的那碗红烧肉,就是养猪业最深的根基。眼前的寒霜终会消散,如同栏外的四季轮转。那些在利润归零的深谷里,依然坚持科学喂养、死守防疫红线、一分一厘守护猪场命脉的养猪人,当周期的暖风再次吹过田野,他们挺直的腰杆,必将第一个感受到复苏的阳光。这份与生命和生计相连的坚持,终将在时间的账本上,写下超越盈亏的尊严。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