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银十”神话破灭,猪价为何“跌跌不休”?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国庆中秋双节本是传统消费旺季,生猪市场却未能迎来期盼中的“金九银十”,反而在节日期间遭遇价格持续下滑。节后市场依旧低迷,生猪期价、现价和猪肉概念股同步走弱,行业整体承压明显。对于广大养殖户和养猪场来说,这一轮跌势不仅意味着短期收益受损,更折射出当前供需失衡、成本高企的深层次问题。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更需要冷静分析,共同寻找应对之道。
猪价全面走低,市场情绪低迷
双节期间,生猪价格不但没有如预期般反弹,反而呈现“旺季不旺”的态势。据统计,截至10月9日,全国标猪均价已跌至每公斤11.48元,较节前累计下跌0.77元,月内跌幅高达17%。从区域看,除海南、广东外,全国已有26个省份猪价进入“5元区间”,部分地区如广西、新疆等地价格甚至逼近每斤5.3元的低位,市场重心持续下移,部分地区已出现“破5入4”的迹象。期货市场上,生猪主力合约在10月9日单日跌幅超过5%,报收于11595元/吨,反映出投资者对后市信心不足。A股猪肉板块也同步走弱,多家上市猪企股价下跌,资金流出明显,整体市场情绪偏空。

现货市场的疲软同样令人担忧。节日期间,生猪主流成交价多在每公斤11.0-12.6元之间徘徊,整体呈持续下行趋势。不少养殖户反映,当前出栏价格已跌破成本线,无论是自繁自养还是外购仔猪,均面临不同程度的亏损。据行业数据,截至9月底,自繁自养模式平均每头亏损约57元,外购仔猪养殖亏损则达到244元/头,利润环比降幅显著。猪价持续探底,让不少中小养殖场压力倍增,部分甚至已陷入现金流紧张的困境。
供应过剩叠加需求不振,多重因素压制价格
这一轮猪价下跌,背后是供需基本面的严重失衡。从供应端看,集团猪场在9月出栏计划完成度不高,导致节前出现集中抛售,日均出栏量较平时增加20%-30%,能繁母猪存栏量甚至超过正常水平3.7%,进一步加剧了10月的供应压力。同时,由于猪价持续走低,养殖户对后市信心不足,普遍选择减重提前出栏,形成“越跌越卖”的循环。尽管政策层面多次提出“控产能、降体重”的指导方向,但实际去产能进度缓慢,8月能繁母猪存栏环比降幅有限,说明行业整体供应仍处于高位。
从需求端来看,双节消费拉动效应明显不足。一方面,南方多地持续高温,抑制了居民猪肉消费意愿;另一方面,华北、华西等地秋雨频繁,不少农户放弃休假返乡抢收秋粮,导致外出餐饮和家庭消费双双走弱。尽管节后学校食堂采购有所恢复,但整体消费仍未回到预期水平。旅游热度不及往年,也进一步削弱了节日对猪肉消费的支撑。此外,居民餐桌选择日益多元,鸡鸭牛羊肉等替代品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猪肉需求。
行业亏损面扩大,短期难言乐观
随着猪价不断走低,养殖环节已全面陷入亏损。从成本角度看,目前集团化猪场的养殖成本约在每斤6元左右,而当前市场均价已普遍低于这一水平,说明行业整体已进入“亏本经营”阶段。自繁自养模式尚有一定成本优势,但外购仔猪的养殖户亏损更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养殖户开始出现扛价心理,希望等待市场回暖,但由于供应压力仍在,短期价格反弹空间十分有限。
从后市来看,多数机构认为,四季度生猪出栏量仍处于高位,体重随天气转凉还有上升趋势,供应压力难以快速缓解。政策引导虽在持续,但产能去化需要时间,预计到明年上半年猪价仍将承压。有分析指出,行业可能需经历3-5个月的持续亏损,才能真正启动产能优化,届时猪价才有望进入新一轮上行周期。也有观点认为,明年下半年随着政策执行力度加大、产能去化加速,市场或将迎来拐点。不过,这一切都建立在行业能够坚持过当前“寒冬”的基础上。
坚定信心,稳健经营,静待行业复苏
面对当前猪价低迷、亏损面扩大的局面,广大养殖户更需保持冷静,理性安排生产。一方面,可根据自身资金和栏舍条件,适当控制出栏节奏,避免在价格低点恐慌性抛售;另一方面,也要密切关注疫病防控和饲料成本管理,尽可能降低养殖过程中的无效损耗。与此同时,行业内部也应加强信息互通与经验交流,避免盲目跟风扩产或减产,共同维护市场秩序。
猪价波动本是行业常态,有涨有跌、周期运行是市场规律。尽管当前形势严峻,但随着产能逐步去化、消费缓慢回暖,猪价终将回归合理区间。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位坚守岗位的养殖者都值得尊敬。希望大家能够稳住心态、做好内功,在行业洗牌中站稳脚跟,共同迎接下一个黎明的到来。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