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买含70%瘦肉的猪肉还是买含30%肥肉的猪肉?

看到题目,您会第一反应想买哪一种猪肉呢?

其实这两份猪肉是同一个意思,

但是对于偏好瘦肉的顾客来说,也许你的第一反应是买含70%瘦肉的猪肉,

而对于偏好肥肉的顾客来说,第一反应往往则是买含30%肥肉的猪肉。

同样的商品,不同的标注,为什么会导致选择结果的不同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一个著名的经济学案例亚洲疾病问题说起。

亚洲疾病问题是由两个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模型,这两个经济学家就是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1981年的时候,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做了这样的一个实验,他们说有一个著名的亚洲疾病,这个亚洲疾病非常厉害,正在侵袭美国。如果不进行治疗的话,600人就会死亡,现在有两种治疗的方法。这两种治疗的方法分别叫做A和B。但是这个A和B都不是很完美。于是他们做了两组实验。

首先第一组实验把这两种治疗方案如下描述给实验者:如果采用A方案治疗,这600人中会有200人生还;如果用B方案治疗,有三分之一的概率会有六百人生还,还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是无人生还。

那么第二种实验就是换一种描述,把这两种方案重新说一下。如果你采用A方案就会有400人死去;如果你采用B方案,会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无人死去。而有三分之二的概率600人都会死去。

如果您是这个实验者的话,在第一组实验中您会选择哪种方案呢?

如果您是这个实验者的话,在第二组实验中您会选择哪种方案呢?

当时在第一种描述下有152个人参与了这个实验,其中有72%的人都选择了A方案,而有28%的人选择了B方案。

因为人们认为有200个人生还比较好,要是选择B方案还有三分之二的概率是没有人会生还的。所以大家认为A比较好。

在第二个实验中有155个人参与。大概有22%的人是选择A方案,而有78%的人选择了B方案。

因为人们觉得A方案会有400个人死,很不好,但是如果你用B方案还有三分之一的概率是没有人会死亡的。所以就选择B方案。

但是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这两个方案其实说的是一样的。

200个人生还就代表400个人死去,三分之一600人生还就是三分之一概率无人死去。三分之二概率无人生还就是三分之二概率600人死去。

仅仅是换了一个说法,为什么最后作为一个实验来说结果差别这么大呢?卡纳曼和特沃斯基两位经济学家就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说这实际上是一个心理学问题,就是在我们描述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法不一样,就造成了参考点的差别。首先如果我们采用第一种方法,我们强调的是生还,生还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收益。我们考察一个治疗方案好不好,我们就看生还的多不多,这是收益。在有收益的情况下人们是风险厌恶的。风险厌恶就是人们喜欢确定性不喜欢风险。如果你用第一个方案的话有确定性两百个人会生还,所以人们就喜欢他。而第二个方案是要冒险的,它有可能全部生还但是也有可能没有人生还,所以人们就不喜欢它。因此人们就是风险厌恶的。那么再往下第二个描述,用这种方法来描述的话你会发现它强调的是死亡。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讲都是一种损失,当人们面对损失的时候,人们就是风险偏好的,就是人们喜欢冒险以避免损失的出现。所以A方案有400个人死去这就是确定的损失,如果你用B方案,有一定的可能没有人死。为了避免损失选择冒险。人们就喜欢这个B方案,希望出现奇迹三分之一没有人死的这种情况。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股票盈利的时候,我们总是急于脱手,把一个风险收益变成确定收益,因为这个时候是风险厌恶的,但是当我们股票亏损的时候,我们总是不愿意平仓,总是等待,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喜欢损失,在损失发生的时候我们是风险偏好的。我们不愿意把这个风险损失变成确定的损失。

往前引申一步,就是所谓的框架效应。

可以简单地把它分成几类,第一类叫风险选择框架。

就是一个风险框架和一个确定性框架,人们进行选择的问题。

第二类框架称之为特性框架,

指的是人们的心里中存在着积极框架和消极框架两种框架。就是文章开头举的买猪肉的选择例子。对于趋向买瘦肉的顾客而已,70%的瘦肉就是积极框架,30%的肥肉就是消极框架。有一个段子,说有一个人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去找算命先生解梦。第一个算命先生听了这个人的梦解释说,这个梦是告诉你你的家人都会比你早死。这个人听了很不开心就把算命先生揍了一顿,然后找第二个算命先生重新解梦。这个算命先生告诉他,这个梦的意思是说你会比你的家人都长寿。可想而知这让人听了很高兴,就给了第二个算命先生一大笔赏金!

关于这两类框架效应的运用还有很多,比如生活中最常见的买东西,同样买两斤圣女果,分别到两个果摊的买的时候,两个商贩却有不同的做法。第一个商贩先往称上拿多了,发现超了0.2斤,于是他就往称上拿少0.1斤圣女果,再拿少0.1斤圣女果,最后才给称了2斤水果给你。而第二个商贩刚开始往称上拿少了0.2斤,于是他往里添了0.1斤,再添了0.1斤,最后凑了2斤水果给你,这个时候你会不会就比较开心。同样的买东西一样的结果不同的做法,却给人不同的观感和心里感受。再比如在医院常发生的一幕,同样一场手术,两个不同的医生却对患者用了不同的描述。第一个医生对患者说,这个手术我们非常有把握,有90%的概率会成功;而第二个医生对患者说,你要考虑清楚,这个手术风险比较大,有10%的概率会失败,这个时候患者听了是不是就会比较担心。

关于框架效应的运用例子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拿来用到商务谈判、工作汇报、产品定价等等等,当经济不好的时候,我们会说负增长,而不是经济衰退,如果有人说生活果然满满的套路,我会说生活就是一门艺术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