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母猪产的多,如何养活更多?关键是这几点!



引言

猪场里,新生仔猪的腹泻问题让不少养殖户头疼不已,尤其是高产母猪生下的小猪,这背后隐藏着许多容易被忽视的管理细节。

近年来,随着国外大规模的种猪引进,高产母猪已成为猪场的主力军。产仔数的提高带来了更多的断奶仔猪,却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低出生重仔猪比例显著增加,这些“弱仔”免疫力低下,极易在出生后发生大肠杆菌性腹泻。更为棘手的是,蓝耳病波动会进一步破坏猪群免疫系统,激活潜伏的大肠杆菌,导致腹泻问题雪上加霜。

高产母猪的“甜蜜负担”:为何产仔数越高,仔猪越易感染大肠杆菌?

追求高产仔数是猪场增效降本的关键,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背后隐藏着让仔猪更易感染大肠杆菌的三大风险。理解这一因果关系,是实施精准防控的第一步。

1

初乳“粥少僧多”,被动免疫严重不均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母猪初乳的产量和质量并不会随着产仔数的增加而同比例提升。总量有限:一头母猪一次分泌的初乳总量是相对固定的。当产仔数从12头增加到16头以上时,每头仔猪可分配到的初乳量就急剧下降。

竞争加剧:在“狼多肉少”的情况下,强壮、行动迅速的仔猪会占据最佳乳头并吸吮更多初乳,而低出生重、体质弱的仔猪则往往吃不饱甚至吃不到。

免疫空白:初乳是仔猪获得母源抗体(尤其是针对大肠杆菌菌毛的sIgA)的唯一途径。未能获得足够初乳的仔猪,其小肠黏膜就缺乏“保护伞”,致病性大肠杆菌可以轻而易举地附着在肠壁上并定殖,从而导致腹泻。

2

低出生重与肠道发育不良的“先天劣势”

高产母猪所产仔猪中,低出生重(<1.0kg)个体的比例显著升高。这些“弱仔”不仅活力差,其生理状态也存在先天不足:

  • 能量储备少:肝脏糖原储备低,体温调节能力差,更容易受冷应激。一旦受冷,血液会从肠道流向躯干以维持核心体温,导致肠道缺血、蠕动减慢,为大肠杆菌繁殖创造了条件。

  • 肠道结构与功能不成熟:研究表明,低出生重仔猪的小肠绒毛高度更低,隐窝更深,消化吸收面积更小,消化酶活性也更低。这种不健康的肠道环境本身就非常脆弱,更容易被大肠杆菌及其毒素攻破。

3

子宫内拥挤与持续应激的“恶性循环”

  • 宫内发育竞争:在母猪子宫内,胎儿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每个胎儿所能获得的营养和空间相对减少,这可能影响其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

  • 产后持续应激:弱仔由于抢不到奶,会不断尝试吸吮或四处游走,消耗本就不多的能量,并接触环境中更多的大肠杆菌,形成 “吃不够 → 体弱 → 易感病 → 更弱” 的恶性循环。

总结来说,高产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喜悦,更是管理的挑战。 产仔数的提升,直接导致了初乳摄入不足、弱仔比例增加、群体易感性升高这三大问题,使得大肠杆菌病有了可乘之机。

初乳管理:生死第一关

明白了问题的根源,我们就可以采取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初乳是仔猪生命的第一道防线,它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IgA)和杀菌因子,能有效抑制致病性大肠杆菌在肠道的附着。弱仔往往难以竞争到足够的初乳,这就导致它们成为大肠杆菌攻击的首要目标。因此提高初乳摄入是降低产房死淘的关键措施,建议从以下几点加强管理:

人工辅助哺乳:确保弱小仔猪在出生后6小时内获得足够初乳。在产房收集健康母猪的初乳,比如3-5胎母猪奶水很好,可在母猪分娩期间人工采集初乳,然后给仔猪灌服,尤其是低体重和最后出生的仔猪。此外还可将多余的初乳冰箱冷冻保存,用于弱仔随后的护理(用温水回温后给仔猪灌服,可极大改善仔猪拉稀问题)。

图1.收集初乳给仔猪灌服

分批哺乳:在仔猪哺乳时,将强健仔猪暂时移开,放置于保温箱内,让弱仔有足够时间吸吮乳汁,然后再放出强健仔猪吃奶。

温度控制:抑制病菌繁殖

环境温度对大肠杆菌的繁殖有着直接影响。研究表明,饲养于温度低于25℃条件下的猪肠管蠕动能力显著降低,保护性抗体的分泌降低。然而产房存在显著的母猪和仔猪保温矛盾:新生仔猪理想环境温度为30-34℃,母猪理想温度保持在22℃左右。另外刚断奶的仔猪应在29.5℃左右恒温,如果温度过低或者有穿堂风也容易产生应激。因此为仔猪提供较暖和保温箱至关重要(断奶仔猪也需要保温区域),仔猪出生后第一周训练其使用保温箱:可在母猪采食时将所有仔猪关入保温箱,待母猪采食完毕躺下后,优先放出弱小仔猪吃奶20-30分钟,再放出强壮仔猪。持续3-4天可建立良好习惯。另外,产房员工要合理调节保温灯,让仔猪处于舒适温度(参考下表)。

表1.产房仔猪最适温度

肠道菌群平衡:构建内部防线

仔猪肠道在出生前是无菌的,在出生后24小时内逐步定植了大肠杆菌、乳酸菌等,形成肠道微生态系统。乳酸杆菌等占优势菌种有助于健康,可以竞争性地抑制有害菌的增殖。维持肠道健康的有效方法:

  • 新生仔猪口服益生菌:可在仔猪出生后口服益生菌,帮助其建立良好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 断奶仔猪使用有机酸:在断奶仔猪饲料或者饮水中使用有机酸,比如乳酸、柠檬酸、丁酸、甲酸钙等,降低胃内pH值。

  • 断奶仔猪使用益生菌/益生元:在早期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益生菌,如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同时也可以添加寡糖等益生元,促进仔猪肠道有益菌的增殖。

  • 断奶仔猪补充酶制剂:针对仔猪体内消化酶的缺乏问题,可在断奶仔猪饲料添加酶制剂,帮助改善其消化功能。

疫苗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

1

疫苗免疫策略

大量研究表明,对抗大肠杆菌感染的免疫主要是粘膜免疫产生的IgA,产房新生仔猪主要依靠初乳和常乳中的IgA提供被动免疫保护。疫苗接种应诱导强烈的黏膜免疫反应,但是肌肉注射通常刺激中枢免疫而不是黏膜免疫反应。然而当下临床中母猪疫苗均是肌肉注射的,因此产房仔猪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母猪先前对产毒素型大肠杆菌的黏膜暴露。这解释了在接种疫苗的一胎母猪窝中仍旧出现大肠杆菌病,因为其先前接触的大肠杆菌病原太少,奶水中保护性抗体水平太低。

仔猪断奶后由于无奶水摄入,逐步失去了母源抗体的保护。需要主动免疫对抗大肠杆菌感染。不同的研究表明口服途径仍然是断奶仔猪疫苗免疫最合理的途径,因为该途径可以快速诱导IgA的分泌。根据上述,下表列举了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疫苗接种策略。

表2. 新生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病的疫苗接种策略

2

抗生素使用策略 

在新生仔猪和断奶仔猪大肠杆菌病腹泻早期时,针对个体或整窝可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下表罗列了多种抗生素(来源第12版猪病学),通过口服或肌肉注射可实现不错的效果。

表3. 抗大肠杆菌药物使用剂量及时间

然而近年来多个研究表明,很多大肠杆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均产生耐药性。从下表可以看到,在中国目前无针对阿莫西林和硫酸粘杆菌素的临床耐药报道,也解释了伊科拜克 4080腹泻方案为何在临床效果显著。

表4.不同国家分离的大肠杆菌菌株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率报告

4080组合方案操作简便,具体应用如下:

*方案组成: 每1升饮水添加:伊克宁40克 + 伊克先林80克。

*应用场景与价值:

1.剪牙断尾当天:每头仔猪灌服2毫升。有效防控伤口感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预防渗出性皮炎发生。

2.哺乳仔猪发生黄白痢时:每头仔猪灌服2毫升,连用3天。快速控制仔猪黄白痢、副伤寒等细菌性腹泻,显著缩短病程,促进生长恢复,有效降低死淘率。

蓝耳病控制:稳定是前提

众所周知,蓝耳病病毒感染会严重破坏猪的免疫系统,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激活潜伏的大肠杆菌。笔者近期在处理一起多源头引种诱发蓝耳活跃的案例中发现,当蓝耳活跃后,产房仔猪发生肠产毒素型大肠杆菌(F4)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诱发的腹泻等一系列症状,最终导致74%(1450/1958)的断奶前死淘率。因此控制蓝耳病也是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点。

针对蓝耳的防控,猪场一定要坚守以下几点:

  • 后备入群前足够的隔离与驯化,尤其是防止新毒株引入

  • 做好猪群的流动工作,避免蓝耳病毒循环倒流,比如全进全出等

  •  策略性疫苗免疫,避免高频率不合理免疫,导致病毒变异重组

  • 策略性使用药物压制病毒,比如爱乐新紧急救援35方案(爆发期快速压制)、爱乐新450稳定护航方案(长期维稳)以及后备母猪344方案(后备安全入群)。

生物安全与消毒:阻断外部分入侵

由于大肠杆菌不同致病型/血清型之间免疫交叉保护作用存在差异,猪场需要避免新的致病性菌株进入场内,因此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是预防大肠杆菌病的基础。同时产房要清洁,通风良好,对拉出的稀粪及时消毒处理,可用石灰粉吸干,尽快清扫。产房、保育舍严格执行全进全出制度。猪舍要每周定期消毒2-3次。严格管理人员和车辆的进出。

结语

猪场要真正理解高产母猪带来的管理挑战,通过针对性的初乳管理、精准温度控制和系统性的环境卫生管理,策略型使用疫苗和药物以及免疫抑制疾病的管理(尤其是蓝耳病,通过后备管理以及爱乐新等药物防控)等,才能实现产的多,养活的多。记住,哺乳期仔猪的健康,实际上在母猪饲养阶段就已决定。唯有通过综合管理,才能在提高产仔数的同时,保证仔猪的存活率和断奶重,降低成本,实现养猪效益的最大化。








关注客服微信号获取更多资讯


客服微信号 : 13482759896

手机号:13482759896

视频号:伊科拜克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