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猪业巅峰! 当“猪王”放缓扩张,“肉王”大力建场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在中国猪肉消费市场进入平稳发展阶段的今天,两家同样从河南起步的农牧企业——牧原股份与双汇发展,正演绎着一段精彩的产业对话。一边是深耕生猪养殖三十年的“猪王”牧原,一边是专注肉制品加工四十载的“肉王”双汇。曾经默契配合的上下游伙伴,如今在产业链上展开了更深层次的互动。

1
从默契配合到相互渗透
上世纪90年代初,秦英林在南阳建起第一栋猪舍,专注养猪事业;万隆则在漯河推动肉联厂转型,聚焦肉制品加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两家企业各展所长:牧原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出栏量领先的生猪养殖企业,双汇则凭借其完善的销售网络和品牌影响力,成为肉制品行业的领军者。
2022年,双方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约定以生猪购销为依托,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虽然实际合作规模有限,但这标志着两家企业开始了新的探索。此后,牧原稳步向下游屠宰业务延伸,双汇则持续完善自有养殖布局,两条发展轨迹在产业链上越走越近。
2
牧原:从养殖向屠宰稳健拓展
作为养殖领域的标杆企业,牧原在生猪生产管理上持续精进。通过疫病防控、育种营养、智能化管理等综合措施,2025年前三季度,其生猪养殖完全成本已降至每公斤11.6元,较年初下降1.5元。在生猪价格波动的环境下,这样的成本控制能力为企业提供了稳健发展的基础。
与此同时,牧原自2019年开始布局的屠宰业务进展显著。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屠宰生猪1916万头,同比增长140%,产能利用率达到88%,并在第三季度实现单季盈利。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屠宰量增长迅速,其屠宰及肉食业务的整体毛利率仍有提升空间,显示出在深加工、品牌建设和渠道拓展方面还需要持续投入。
3
双汇:渠道优势下的产业协同
双汇的发展路径展现出不同的特色。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肉类总外销量达248.85万吨,创历史同期新高,肉制品吨均利润上升至5192元,体现出其强大的渠道掌控和产品溢价能力。目前,双汇拥有覆盖广泛的销售网络,新渠道销量在第三季度同比增长34%,显示出其在市场端的深厚积淀。
在上游养殖环节,双汇保持着稳健的拓展步伐,年出栏规模约100万头。2025年第三季度养殖业务实现盈利3649万元,同比实现增长。从专业分工角度看,双汇更注重养殖与屠宰、加工业务的协同效益,力求在全产业链上实现更好的平衡。
4
不同的出海路径
在开拓海外市场方面,牧原和双汇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这背后体现的是两家企业基于自身核心优势的全球布局思路。
牧原的国际化步伐明显侧重于养殖技术和管理的输出。2023年9月,牧原与越南BAF农业股份公司在胡志明市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在西宁省建设总投资32亿元人民币的高科技楼房养殖项目。这个完全达产后年出栏160万头商品猪的项目,充分展示了牧原在集约化养殖领域的技术实力。值得注意的是,牧原选择的是一种轻资产输出模式,主要提供猪场设计、建设、生物安全、环保等全方位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而非大规模自建猪场。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发挥其在养殖领域的专业积累,同时避免过重的资产投入。2024年10月,牧原与正大集团举行高层战略交流,重点探讨了在全球其他国家的合作机会。正大集团在海外部分国家已具备良好的项目基础与政策支持,希望引入牧原先进的楼房养殖技术,这种强强联合的模式为牧原的海外拓展提供了更多可能。
相比之下,双汇的国际化道路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色。2013年9月,双汇以71亿美元收购美国第一大猪肉生产商史密斯菲尔德,这笔交易成为中国民营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并购案之一。这次收购不仅让双汇获得了优质的海外资产,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全球产业链的整合。通过这次并购,双汇成功构建了"养殖-加工-销售"的全球一体化体系,能够根据生猪行情跨境调配资源,有效对冲价格波动风险。2014年,双汇发展更名为"万洲国际",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标志着企业全球化进程进入新阶段。
双汇的海外拓展并未止步于此。2024年10月,万洲国际通过旗下子公司Morliny Foods收购德国高端香肠、方便食品及即食餐生产商Wolf集团,这一举措进一步巩固了其在欧洲肉制品及方便食品市场的地位。更引人注目的是,2024年7月,万洲国际宣布旗下子公司完成收购宠物食品生产商Pupil Foods,正式进军宠物食品领域。这些收购行动都体现了双汇通过垂直整合实现运营协同效应的战略思路。
两家企业出海路径的差异,根源在于各自的核心竞争力不同。牧原凭借的是其在养殖环节积累的技术优势和管理经验,特别是楼房猪场设计、智能化养殖等创新技术,这些正是畜牧业欠发达地区最需要的。而双汇依靠的是其成熟的品牌运营能力、全球渠道网络和资本实力,通过收购整合快速进入新的市场和品类。
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牧原的技术输出模式具有投入相对较小、回报稳定的特点,但扩张速度可能较慢;双汇的收购模式虽然需要较大资金投入,但能够快速获得市场份额和成熟品牌,实现规模的跨越式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双汇通过全球化布局,成功将业务延伸至利润更稳定、附加值更高的肉制品和品牌食品领域,这有助于平滑养殖环节的周期性波动带来的影响。
这两种出海模式各有优势,很难简单评判孰优孰劣。牧原的技术输出模式更适合畜牧业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而双汇的品牌收购模式则在成熟市场更具可行性。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猪肉消费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出海已成为头部企业的必然选择,而牧原和双汇的不同探索,为中国农牧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两种有价值的参考路径。
5
效率与品牌的双重考验
从当前发展态势看,牧原的优势体现在生产效率和成本控制上,其PSY、日增重、成活率等关键生产指标保持行业先进水平。双汇的核心竞争力则在于品牌建设、渠道管理和产品深加工能力。双方在完善产业链的过程中,都需要突破各自的瓶颈:牧原需要加强终端渠道建设和品牌培育,双汇则需要在养殖环节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
随着国内猪肉消费结构的变化,行业竞争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龙头企业要在稳健中寻求发展,必须要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深耕细作,挖掘潜在效益。牧原与双汇的这场产业对话,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代表着中国畜牧业从粗放发展向精细化运营转变的趋势。
小结
未来,哪家企业能更好地将生产效率与市场需求结合,在专业化和协同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就可能在行业发展中赢得更多主动。而这场围绕全产业链的建设与完善,最终将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效、更专业、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方向迈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的产品,也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点赞
分享
喜欢
留言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