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腾猪肺炎支原体高峰论坛 | 如何科学开展后备猪群的支原体防控与管理工作?
点击↖硕腾猪业关注我,加★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错过硕腾猪业消息,请将“硕腾猪业”公众号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2025年10月17日,硕腾猪支原体肺炎高峰论坛在长沙隆重召开。在圆桌讨论环节,嘉宾围绕猪支原体肺炎国内外流行状况、防控管理与未来技术方向展开深度交流。
前篇:硕腾猪支原体肺炎高峰论坛 | 母猪免疫支原体肺炎疫苗对仔猪早期感染是否有帮助?

猪肺炎支原体高峰论坛
(左起:福建永诚育种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健保部总监黄建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动物支原体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冯志新研究员、硕腾全球商务发展部总监Alvaro Aldaz博士、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杨振教授、硕腾中国猪事业部技术总监王科文博士)
Q&A
Q3:如何科学开展后备猪群的支原体防控与管理工作?
冯志新:关于后备猪肺炎支原体防控的问题,其实我上一个回答已经有所涉及。对于猪群不同阶段的猪肺炎支原体控制,可以采用相对一致的方案进行整体管理。无论是小猪阶段的防控策略,或是其他群体,本质上都是可行的,因为猪肺炎支原体控制本身是以猪场为单位、基于整体性制定的方案。当然,针对不同群体可根据其感染状态和分布情况做适当调整。
从更广的视角来看,猪场要控制猪肺炎支原体,首先需要考虑外部环境、引种流动和生物安全措施等基础因素,这些都是制定方案时必须综合评估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再针对具体群体,如产房、保育或后备猪,分析其感染率情况,进而设计相应的药物和疫苗程序。
因此,并非针对后备猪就必须采用某种固定方案。例如,有的后备猪在进群时还需进行驯化,驯化过程中可能涉及暴露处理,像国外有时采用野毒暴露来完成群体免疫,这本身也是一种对后备猪的控制方式。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的方法?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药物与疫苗联合进行控制?比如过去曾使用瑞可新(泰拉霉素)这类药物,它原本多用于小猪阶段,但同样也可以尝试用在后备猪上。
对于自繁自养模式下的后备猪而言,它们作为猪场自有的种源和自行培育的后备群体,其健康控制尤为关键。首先,后备猪的饲养位置应有专门的培育设施,并在培育完成后、配种前进行必要的监测。就猪肺炎支原体而言,后备猪在整个猪群中属于最易感的群体,不仅容易感染,也容易排毒并传播病原。
因此,对后备猪的控制必须采取专门措施。例如国外常见的做法是实行场内与场外隔离,或设立独立的后备单元,以实现单独管理。重点是利用从引进到配种前这段时期,通过系统控制降低后备猪的支原体阳性率。
理想情况下,在配种时尽可能选择阴性后备猪。如果初始阳性率不高,通过有效控制实现全群阴性后,再使用阴性后备进行配种,我们期望能以阴性后备猪补充种猪群,进而生产出阴性仔猪,逐步形成稳定的阴性群体。
Q&A
Q4:地方黑猪品种对肺炎支原体的敏感性显著高于普通品种,感染后发病症状通常更为严重。请问杨老师在这类本土品种的肺炎支原体防控方面,是否有相关实操经验或技术要点可以分享?
杨振:在自繁自养、一点式生产的模式下,猪肺炎支原体的控制确实具有挑战性,无论是普通猪还是黑猪都面临类似问题。由于场内存在自循环,从仔猪到后备猪再到基础母猪群的全程管理较为困难,一体化生产场在进行蓝耳病或支原体净化时也面临较大难度。通常我们无法实现全进全出,也难以持续引入阴性后备猪,因此硕腾提出的控制方案是一种折中策略:通过判断后备猪的感染阶段,结合疫苗和加药措施,降低其感染压力。随着这些猪只成长为头胎母猪并产仔,其后代的带毒量会相应减少,从而逐步降低场内的病原流行率。尽管该方案未必能实现彻底净化,但有助于将猪肺炎支原体控制在低流行状态,也能有效改善后备猪的死亡率和留种成功率。
黑猪作为当前高价值猪种,受到不少公司的关注,但其各阶段的健康与生产成绩问题仍较为突出。目前黑猪产业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许多集团或养殖户并非从上游纯种或扩繁群引种,引种时易引入携带病原的后备猪,持续引入会导致群体波动难以控制。若想实现稳定生产,理想方式是通过自繁自养,或在核心群中建立并维持阴性后代群体,以便在后续饲养过程中更容易进行猪肺炎支原体等疫病的防控。一些规模较大的黑猪企业在与我们交流时,也正考虑在其上游核心群率先建立猪肺炎支原体阴性猪群。
除了构建猪肺炎支原体阴性猪群之外,全场加药也是一种可选策略,其成功率约在50%;后备猪“驯化+免疫+加药”的组合策略效果更优,美国的实操数据显示其成功率可达83%,更适合对防控效果有明确要求的养殖场景。此外,实际决策还需结合当前猪价调整。在猪价较低时,推进净化计划或许是较好的选择,因为后备猪引种成本可能相对较低。若暂时无法实现净化,优先推进猪肺炎支原体控制工作,也能为后续生产积累健康基础,尤其对于黑猪这类高价值猪种,有效控制能够进一步保障其生产效益与猪肉品质。
Q&A
Q5:140日龄左右或中大猪生长后期出现异常时,是否需优先考量肺炎支原体的影响?除专业检测外,现场可通过哪些简化方法评估猪群是否受该病原感染?
冯志新:当中大猪生长后期出现急性死亡,且伴随口鼻流血等典型症状,并检出相应病原,如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应重点考虑细菌性病因。尤其在死亡案例不成片发生、传染性较弱的情况下,细菌性病原的主导作用更为突出。然而,无论是胸膜肺炎、巴氏杆菌或链球菌等细菌性疾病,其发生往往存在协同诱因。
这些协同因素包括环境条件,如饲养密度、空气质量、温差变化,以及某些病原的混合感染,例如猪肺炎支原体的存在、蓝耳病病毒的影响等。若要深入分析死亡原因,可观察死亡是否有规律性,例如是否与天气变化、特定日龄等相关。此外,如之前讨论中提到的,可通过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如怀疑猪肺炎支原体参与致病,可观察猪群是否出现明显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有条件者亦可借助实验室检测进行评估。
在临床实践中,控制此类问题可以采取更直接的方式。例如,若在120日龄或150日龄左右出现死亡,可尝试提前采用药物进行预防性干预。例如,针对胸膜肺炎或巴氏杆菌等选用敏感药物进行投药,观察急性死亡情况是否有所缓解。对猪场而言,优先解决问题是关键,随后再逐步分析成因,并据此制定根除策略。在处理此类急性问题时,采用简洁有效的防控方法往往是更实际的选择。
杨振:在此补充一点,兽医在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清学检测及PCR检测等方法,可了解群体感染状态;另一方面,对死亡猪只进行剖检能提供极高价值的信息。当前生产中死亡猪只数量减少,使得每例死亡的风险判断更为关键。通过剖检,我们能更准确地判断死亡直接原因,如是否为胸腔问题、肝脏或肺脏病变所致,从而获取大量诊断依据。
一些集团公司对母猪或育肥猪死亡案例进行系统剖检并积累数据,据此实施干预后,可观察到后期死亡率和剖检病变的显著变化。例如,针对胃溃疡进行干预后,不仅死亡数量下降,病变程度也减轻,溃疡评级随之降低。因此,剖检是一项极为有用的工具,我们应创造条件,加强对兽医人员在此方面的培训。
此外,屠宰肺部评分也是重要的评估手段。即便屠宰时肺脏病变已不明显,仍可反映不同批次猪群在肺部健康方面的差异。虽然早期猪肺炎支原体感染,后期可能不易观察,但若猪肺炎支原体导致死亡率上升,通常不仅表现为个别猪死亡,整体肺脏病变程度和肺损伤比例也会同步增加。因此,加强后期屠宰审计与检查,有助于进一步解析当前中大猪群健康问题的根本原因。

点击下方小程序码,免费猪病问诊
往期内容回顾
点个在看再走吧~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