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躺赢,从“基因红利”开始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在养猪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基因编辑技术正成为推动种猪改良的一股重要力量。通过精准调控猪的遗传信息,我们不仅能够提升猪肉品质和养殖效率,还能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和繁殖性能,为我国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创新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多位科研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为养猪户和养殖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

image.png

01

优质猪肉,从基因开始

猪肉品质的提升,一直是养殖户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印遇龙院士团队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调控与肉质相关的基因。例如,他们培育的优质猪,肌肉脂肪含量最高可达3.85%,远高于普通猪的2%左右。这使得猪肉口感更加鲜嫩多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团队还利用人工智能辅助选种,效率提高了10%,并能快速锁定影响猪肉风味和猪只健康的关键基因。例如,他们从本土猪种中筛选出4个与免疫力增强相关的基因,有效降低了猪只腹泻发生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已在福建、湖南等地猪场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肉质改良,基因编辑在提高猪只生产性能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刘娣团队以民猪为对象,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单基因及多基因编辑猪。其中,针对IGF2基因的编辑,显著提高了猪的瘦肉率;而对BMP15基因的编辑,则有效提升了猪的繁殖能力。这些成果不仅为高效养殖提供了新种质,也为特色猪种的培育拓宽了思路。

image.png

02

抗病强、繁殖好,养殖更省心

疫病防控是养猪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使培育抗病猪种成为可能。研究表明,通过敲除CD163基因或编辑其特定区域,可以使猪完全抵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感染。刘娣团队还在民猪中开展了多基因组合编辑,成功获得了兼具抗病、增产和高繁殖力的三基因编辑猪,为养殖场减少药物使用、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提供了新方案。

在繁殖性能方面,基因编辑同样大有可为。印遇龙院士提到,未来将通过优化繁殖技术,提升母猪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刘娣团队则在BMP15基因编辑中发现,特定类型的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母猪的产仔潜力,为培育高繁殖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03

智能育种,助力养猪业升级

随着基因编辑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猪育种工作正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印遇龙院士团队开发了“猪基因智能筛选器”,使基因数据分析速度提升5至10倍,内存占用减少六成以上,操作也更加简便,普通技术人员也能轻松使用。此外,团队还利用轨道机器人巡检和AI预测技术,实现了猪只体重和脂肪含量的快速估测,这些技术已在申报行业标准,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

在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印遇龙院士提出建立“国家+地方”两级保护机制,通过对优质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培育出既保留本土风味、又具备高效生产性能的特色猪种。他展望,未来还将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猪育种智能平台”,实现从基因到养殖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小结

基因编辑技术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养猪业的格局。从肉质改善到抗病增强,从繁殖优化到智能管理,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和养殖一线的实践支持。专家们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一条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种业振兴的可行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基因编辑猪种走向市场,养猪户将拥有更多优质选择,消费者也能品尝到更美味、更安全的猪肉。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育种新路,也是一份属于中国养猪人的科技答卷。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养猪业迈向5元成本时代,你准备好了吗?——第五届(农兜)中国生猪产业研讨会将在成都举办

揭开台湾首例非洲猪瘟背后的层层迷雾

多地推出养猪补贴新政,看看大家能拿多少?


农兜&猪兜旗下所有平台转载的文章均已注明来源。对于猪兜原创文章,其他平台在转载时务必注明出处。特别说明的是,未经允许,禁止对猪兜特别说明的文章进行转载。感谢您的支持与配合;我们刊登的所有文章仅供养猪人参考学习,如有不妥之处,请及时联系我们,同时请添加官方微信号:smil13121487481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