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躺赢,从“基因红利”开始

---- 广告,也是一种资讯----
在养猪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基因编辑技术正成为推动种猪改良的一股重要力量。通过精准调控猪的遗传信息,我们不仅能够提升猪肉品质和养殖效率,还能增强猪只的抗病能力和繁殖性能,为我国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创新利用开辟了新路径。多位科研工作者,在这一领域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进展,为养猪户和养殖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持。

01
优质猪肉,从基因开始
猪肉品质的提升,一直是养殖户和消费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印遇龙院士团队在研究中发现,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调控与肉质相关的基因。例如,他们培育的优质猪,肌肉脂肪含量最高可达3.85%,远高于普通猪的2%左右。这使得猪肉口感更加鲜嫩多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同时,团队还利用人工智能辅助选种,效率提高了10%,并能快速锁定影响猪肉风味和猪只健康的关键基因。例如,他们从本土猪种中筛选出4个与免疫力增强相关的基因,有效降低了猪只腹泻发生率。这些技术的应用,已在福建、湖南等地猪场取得良好效果。
除了肉质改良,基因编辑在提高猪只生产性能方面也展现出巨大潜力。例如,刘娣团队以民猪为对象,成功培育出世界首批单基因及多基因编辑猪。其中,针对IGF2基因的编辑,显著提高了猪的瘦肉率;而对BMP15基因的编辑,则有效提升了猪的繁殖能力。这些成果不仅为高效养殖提供了新种质,也为特色猪种的培育拓宽了思路。

02
抗病强、繁殖好,养殖更省心
疫病防控是养猪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使培育抗病猪种成为可能。研究表明,通过敲除CD163基因或编辑其特定区域,可以使猪完全抵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感染。刘娣团队还在民猪中开展了多基因组合编辑,成功获得了兼具抗病、增产和高繁殖力的三基因编辑猪,为养殖场减少药物使用、提高生物安全水平提供了新方案。
在繁殖性能方面,基因编辑同样大有可为。印遇龙院士提到,未来将通过优化繁殖技术,提升母猪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猪场生产效益。刘娣团队则在BMP15基因编辑中发现,特定类型的基因突变可显著增加母猪的产仔潜力,为培育高繁殖力新品种奠定了基础。
03
智能育种,助力养猪业升级
随着基因编辑与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猪育种工作正变得更加高效和精准。印遇龙院士团队开发了“猪基因智能筛选器”,使基因数据分析速度提升5至10倍,内存占用减少六成以上,操作也更加简便,普通技术人员也能轻松使用。此外,团队还利用轨道机器人巡检和AI预测技术,实现了猪只体重和脂肪含量的快速估测,这些技术已在申报行业标准,未来有望在更大范围推广。
在地方猪种的保护与开发方面,印遇龙院士提出建立“国家+地方”两级保护机制,通过对优质基因的挖掘与利用,培育出既保留本土风味、又具备高效生产性能的特色猪种。他展望,未来还将结合智能穿戴设备和大数据平台,构建“猪育种智能平台”,实现从基因到养殖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小结
基因编辑技术正在悄然改变传统养猪业的格局。从肉质改善到抗病增强,从繁殖优化到智能管理,每一项突破都离不开科研人员的辛勤耕耘和养殖一线的实践支持。专家们的成果,让我们看到了一条通过科技赋能、实现种业振兴的可行路径。未来,随着更多基因编辑猪种走向市场,养猪户将拥有更多优质选择,消费者也能品尝到更美味、更安全的猪肉。这是一条充满希望的育种新路,也是一份属于中国养猪人的科技答卷。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农兜小程序
⇩⇩⇩
如在小程序使用中有任何建议和反馈,欢迎后台留言。
期待与您面对面地交流!
往期回顾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