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给我的通关秘诀,从“怎么做”到“为什么”

大家好,我叫文捷力,25年毕业于广西大学动物科学专业,通过校招加入双胞胎集团,目前在集团广西下属猪场进行带教学习。对我这样的新人而言,集团成熟的“师徒带教”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成长机会。今天,我想与大家分享我和带教师父之间的故事。
思考,是成长的开始

“要带着思考进产线”是我从校园踏入职场后,听到过最有分量的一句话。
刚进入猪场的我还是一张白纸,跟着饲养员学操作,想着“先熟悉环境就好,别给大家添麻烦”,饲养员让我巡栏,我就巡栏;让我喂料,我就去操作料线。直到下班后,我的带教师父郭段长问我工作流程时,我才意识到,除了一些琐碎的内容,我什么都答不出来。
当天晚上,郭段长特意找我谈话。会议室里,没有严肃的批评,他耐心地和我说:“你要带着思考进产线,想要进步,就得把工作的每个环节摸透。工作流程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这些都得搞清楚。”
我感到脸颊在发烫,但也茅塞顿开,知道了目标,便暗自告诉自己要做出改变。
用思考,创造改变

也是从那天起,再跟着饲养员工作时,我嘴里多了“为什么”。“为什么要这么做?是不是跟它们的生长阶段有关?”“环控调到这个数值,是为了适应现在的天气,还是猪的生理特点?”遇到不懂的,我先记下来问饲养员,要是还没明白,就找郭段长复盘。慢慢地,我不再是“跟着做”,而是能“想着做”,对产线工作的逻辑也越来越清晰。
后来,我还开始主动找问题、想办法。单元里常用消毒枪清洗料道,可消毒管总被母猪咬到。于是,我便盯着消毒管和栏杆琢磨,看到单元角落堆着的粗铁丝时,突然有了主意,我把铁丝弯成环状,套在栏杆前端,再把消毒管穿进环里。这样一来,管子被咬到的概率大大降低。目前,这一方法身边几位同事也觉得好用,便跟着学了过去。
师徒传承,接力未来

现在,我(上图右2)还会想起今年来到总部,参加拜师大典的场景。看到师徒文化在集团传承,看着师父甘为人梯,将经验与技能毫无保留地交到一批批新人的手上,至今还十分触动。接下来,我即将参与配种工作,争取把配种岗位的知识吃透,继续带着这份思考走下去,不仅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更希望像郭段长一样,把学到的知识和经验传递给更多人,为自己的成长,也为双胞胎集团的发展多添一份力量。

{{item.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