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尾还是不断尾?三种尾部管理模式下猪群死亡率、生产成本比较

点击↖硕腾猪业关注我,加★星标★


温馨提示: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不再能准时收到推送。为了不错过硕腾猪业消息,请将“硕腾猪业”公众号点亮为星标账号,并常点文末右下角的“在看


引   言


咬尾(tail biting, TB)行为是养猪生产中的重要福利与经济问题,会导致猪只受伤、生产性能下降及管理成本增加。虽然断尾(tail docking)被广泛用于预防咬尾,但这种方法不仅造成猪只疼痛,且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欧盟已明令禁止常规断尾,但各成员国的执行效果参差不齐,部分国家仍有超过95%的猪只被断尾。


为促进动物福利,各国制定了相关战略,包括在屠宰场配备自动检测系统、监测尾部损伤状况,并要求养殖户饲养未断尾猪只。然而,向完全不断尾养殖体系过渡面临成本高昂和多种风险制约。本研究通过意大利养猪场的三个过渡阶段,评估从完全断尾转向完全不断尾对生产力、健康和经济的影响。


方   法


本研究对意大利22个集约化养猪场进行回顾性分析,涵盖36个断奶批次和84个育肥批次。猪只包括本地品种和进口品种,均在标准化条件下饲养,并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研究比较三种尾部管理模式:

  • 模式1:100%断尾

  • 模式2:断尾与未断尾混合饲养

  • 模式3:100%不断尾

为做好未断尾猪只的管理,养殖人员均接受过专项培训,并在猪只出现躁动时强制使用稻草作为环境富集物减少异常行为,部分猪场还会根据情况额外增加其他富集物。


研究收集的数据涵盖生产、健康及经济三大维度,具体包括饲料转化率、死亡率、日增重、药物使用量,以及猪只屠宰时尾部损伤的情况。此外,研究还记录了猪只断奶时的临床健康评分、抗菌药物与非甾体抗炎药的使用情况,以及优化稻草管理所需的预估人工成本。采用方差分析和线性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研究共分析52370头断奶仔猪和167607头育肥猪。在断奶期,模式2(混合饲养猪群)未对生产力产生显著影响,而模式3(100%不断尾)猪群死亡率更高,饲料转化率更差,生产成本也显著上升。单看断奶期,未断尾猪生产1公斤猪肉的成本就比断尾猪高出33.9%。


育肥阶段,模式1(100%断尾)在生长速度、饲料转化率和死亡率等指标上均优于其他模式。模式3(100%不断尾)猪群不仅养殖成本更高,尾部损伤发生率也显著增加(41% vs 1%)。


再看模式2(混合饲养)饲养特点:它虽能降低药物成本,但会增加饲料费用。至于人工成本,估算结果显示,给猪群提供足量且状态理想的稻草,不仅耗时还费钱,尤其是使用小型稻草架投放时,人力消耗会更明显。


讨   论


从结果来看,模式2(混合饲养)的养殖情况相对安全,但模式3(100%不断尾)却出现了一系列负面问题:猪群死亡率升高、饲料转化率下降、生长速度减缓,且屠宰时尾部损伤的发生率比模式1(100%断尾)增加了40倍。这直接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其中断奶期成本提高34%、育肥期提高7%,主要原因包括饲料利用效率低、饲养时长延长、死亡率偏高,以及稻草管理需要额外投入人工。


进一步分析发现,问题还与管理细节相关:作为环境富集物的稻草仅能间歇性供应,这可能增加了猪群咬尾行为的风险;尽管猪场的饲养密度已低于欧盟最低标准,但富集物投放管理不足,养殖者警惕性不够,都影响了最终效果。


总体而言,在现有管理条件下,缺乏持续稳定的富集物供应和完善管理措施,完全取消断尾会导致经济损失和动物福利风险。


结   论


小规模饲养未断尾猪只可行,但整个猪群的完全不断尾转型则面临更大挑战。间歇性投喂稻草并不足以有效预防咬尾症,需要系统性的环境优化和管理提升。成功转型需要渐进式适应、资源投入和持续监测。在起步阶段,保持10%至50%的未断尾比例,能够帮助养殖户更精准地发现管理环节中需要改进之处。鉴于咬尾症的发生受到多重因素影响,成功转型既需要足够的时间周期,也需要实施分阶段的系统性改进措施。


原文链接:https://umnswinenews.com/2025/10/10/the-economic-implications-of-phasing-out-pig-tail-docking-a-pilot-study-in-italy/

点击下方小程序码,免费猪病问诊


往期内容回顾

                点个在看再走吧~

                |声明:本站内容来源于网络或农兜会员发布,农兜只作为信息发布平台,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承担任何图片、内容、观点等内容版权问题,如对内容有歧义,可第一时间联系本站管理员发送邮件service@ainongdou.com,经核实后我们会第一时间删除。

                评论 0